為什麽香港儲蓄分紅險更適合長期主義投資?

在財富規劃的賽道上,人們總在尋找既能保值又能增值的工具。


香港分紅型儲蓄保險,這個被稱作離岸財富引擎的產品,不能讓人一夜暴富,卻能憑借時間+復利的魔力,為你積累堅實的財富底氣。


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聊聊它。


01、儲蓄型vs投資型保單,別選錯!


圖片


很多人在買保險前都會糾結:同樣是錢生錢,儲蓄型和投資型到底有啥不一樣?


其實核心就在於你想自己管錢,還是交給專業機構?


儲蓄型保單(香港分紅險多屬此類)由保險公司統一打理資金,投資於債券、基建、優質股等。它能實現穩定復利滾存,雖然非保證紅利占比高,但長期達標率很可觀。不過,它早期退保虧得多,長期持有(10 年以上)增值才明顯,適合想存教育金、養老金、家族信托的 “剛性目標黨”。


投資型保單(如投連險)則需要自己選擇基金組合,包括股票型、債券型等。收益掛鉤市場,可能賺得多,但也有可能虧本金。它的靈活性較高,隨時可以換基金,急需錢時也能變現,適合能扛風險、愛研究市場的“主動理財黨”。


簡單來說,儲蓄型是 “時間的朋友”,你犧牲短期流動性,換取復利的 “滾雪球” 效應;投資型是 “自助套餐”,收益和風險全靠自己把控,適合閑錢多、愛折騰的人。



02、香港分紅險收益能打的核心原因


同樣是儲蓄險,香港的產品為何常常被提及?


這並非玄學,而是背後的投資邏輯不同。


全球資產配置:

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


圖片


內地保險的投資範圍多局限於本土市場,而香港保險公司卻能買遍全球。


香港保險會投資美股的蘋果、微軟等科技龍頭,讓你分享全球科技增長紅利;配置亞太優質地產,如香港、新加坡的寫字樓,獲取穩定租金;還會加入新興市場高評級債券,如東南亞基建債,平衡收益與風險。


更關鍵的是,香港允許儲蓄險配置30%-70%的權益類資產(股票、REITs 等),而內地同類產品權益占比通常低於20%。權益類資產長期收益更高,比如美股過去20 年平均年化收益約7%,這也是香港分紅險長期收益可觀的核心支撐。


也就是說,你的錢跟著全球優質資產賺錢,增長空間自然比單一有限制的投資更寬廣。


80%+美元資產:

抗通脹+對沖匯率


圖片


香港分紅險大多以美元計價(部分支持多元貨幣),底層資產裏美國國債、美元藍籌股占比超80%。


從抗通脹來看,美元作為全球硬通貨,長期能對沖通脹風險。比如近5年美國通脹高企,但美元資產仍有穩定收益。


從對沖匯率角度,如果未來有孩子留學(如美國、英國)、移民需求,美元保單的收益能直接使用,不用再換匯,可避免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


監管透明:


收益有支撐


香港保監局要求保險公司每年公開非保證紅利實現率,也就是直觀給所有人看看,之前宣傳的收益到底有沒有兌現,可謂是透明度拉滿。


圖片


03、真實案例:長期持有收益驚人


光說理論太抽象,我們來看港險第一梯隊某產品的真實演示(25歲男性,每年存20萬美金,存5年,共100萬)。


兩種領取方式,收益差距很大。


方式 1:50歲後每年領20萬(總保費20%)。

到60 歲,累計提取金額 220 萬,提取後現價總額 416.5 萬;到80歲,累計提取金額 914.7 萬,提取後現價總額 620 萬;到 100 歲,累計提取金額 1020 萬,提取後現價總額 2629.9 萬;到 120 歲,累計提取金額 1420 萬,提取後現價總額 8490.3 萬。


方式 2:某一年一次性提取(退保價值)。

到50歲,提取前現價總額 383.4 萬;到 60歲,728.8 萬;到 80 歲,2826.5萬;到100歲,9959.6萬;到120歲,35094.1萬。


不過要註意,這是預期收益,包含非保證紅利,實際收益要看保險公司的分紅實現率


04、適合清醒的長期主義者


圖片


最後想說,香港分紅險不是理財神器,而是長期財富規劃工具。


它適合 “有明確長期目標(10年以上)、能接受非保證收益、有美元需求” 的人,不適合 “追求短期高收益、資金不穩定、怕麻煩” 的人。


如果你符合前者,不妨深入了解一下香港分紅險,或許它能成為你財富規劃中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