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看到这种人脸,立即警惕!已有人报案→

日前

徐州市警方

公布了一起剛剛破獲的

系列盜竊案


圖片



6月5日上午9時許,徐州市銅山區公安局利國派出所接到報案,轄區多個農戶家遭遇盜竊。經初步偵查,當天上午共有5戶家庭遭到盜竊,嫌疑人盜走現金、首飾、數碼產品等物品,案值在3萬元左右。



圖片


1個小時後,民警成功將嫌疑人抓獲。


值得一提的是,嫌疑人為盜竊作案作了充分準備。在作案時,嫌疑人往往會穿著網上購買的電力部門工作服,一旦遇到受害人返回,他就謊稱是自己是電力檢修人員,伺機迅速逃離。而他身上還攜帶從網上購買的矽膠面具,預備隨時進行“換臉”偽裝,逃避警方追捕。


圖片


經初步查實,該嫌疑人涉案近20起,目前,該嫌疑人已被刑拘。


“人皮面具”

這麽“玄幻”的東西

感覺只會在電視劇、電影和小說中出現

然而,從上述的案例中

我們發現

現實中竟然真的有人

利用“科技”幹“狠活”

戴著“人皮面具”易容去犯罪

幾個月前

上海也曾發生一起類似案件

圖片圖片圖片



今年3月6日,上海梅隴派出所接到某小區多戶居民報警稱家中被盜。經查,為一男子戴上矽膠人臉面具,偽裝成老人模樣潛入4戶居民家中,共偷盜10多萬元財物。


據通某交代,為了盜取財物,他特地從網上購買了老年矽膠影視面具進行“換臉”偽裝。


圖片



公開資料顯示,矽膠人臉面具由特種矽膠或類似材料制成,通常應用於電影、電視劇或舞臺劇化妝。日前,多地警方發布提醒,以矽膠人臉面具偽裝成新面孔實施犯罪,正成為一些不法分子作案的新手法。


圖片


那麽

這些矽膠人臉面具

是從哪裏來的?

制售矽膠人臉面具

涉及哪些法律風險?

又該如何

對其進行規範和監管?



多家網店有售賣

價格差異大



記者在多個電商平臺以“人皮面具”為關鍵詞搜索發現,該詞語已被系統屏蔽,顯示“沒有找到相關商品”。但更換關鍵詞比如“矽膠面具”,就能看到不少商家,所售產品包括“面具成人全臉矽膠頭套”“易容真人換臉皮人皮面具”“老年矽膠面具人臉全臉”等,價格在幾元至幾萬元不等。


圖片


這些

矽膠人臉面具類產品

不但種類繁多、而且設計各異


● 一些商家推出明星面容仿真面罩,聲稱可以高度還原明星的面部特征,效果逼真;

● 一些商家提供現有的模型頭套,價格高達3000元;

● 還有商家宣稱可提供面具、頭套“私人定制”服務,核心賣點即“超逼真”“仿真定制”,價格根據面具復雜度和精細度而定,約3000元至2.5萬元,從下單到制作完成大約需要1個月時間。


問及定制服務需要提供哪些信息時,有商家這樣回應:“如果能找到3D掃描,就可以將電腦掃描尺寸發給我們。如果沒有,就提供照片、頭、五官的尺寸和360度人臉照片。”


這意味著,顧客只需提供照片,或通過3D掃描技術獲取人臉圖像和360度人臉照片,商家就能根據這些信息制作出一張人臉面具。


圖片



記者咨詢了6家售賣此類面具的商家:是否需要提供個人信息?對方一致回復“不需要”,並且都沒有詢問記者購買面具的目的和用途。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同價格的矽膠面具,仿真度也不一樣,現在市面上銷售的多為玩具類型面具。通常價格越高,仿真度就越高。



涉及多重風險


“一方面,購買者使用人臉面具可能逃避監控識別,增加犯罪嫌疑人和違法者身份確認的難度。這種情況可概括為‘不想別人知道我是誰’。另一方面,人臉面具還可能被用於繞過人臉識別技術,冒用他人身份進行盜竊或其他違法行為。這種情況則可概括為‘我想讓別人誤以為我是誰’。”廈門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副教授劉炯說,在這兩種情形下,無論是民事、行政還是刑事領域,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孟強介紹,商家在電商平臺售賣人臉面具可能涉及多種法律風險,或引發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


“定制人臉面具這一業務本身,是否具有合法性,取決於多個因素。”孟強說,在一些情況下,定制人臉面具也可用於電影特效等合法目的,如果定制人臉面具涉及侵犯個人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等,或者缺乏合法合規的銷售流程,或者涉及違法犯罪行為等,就屬於違法行為。


“電商平臺經營者和商家不得侵犯消費者權益或違反市場管理規定,售賣人臉面具的行為如果對特定人的個人信息、肖像權等人格權構成侵害,或違反網絡交易安全相關規定,則市場監管部門可以對商家進行警告、罰款、責令停業整頓等。”孟強說。


他提出,如果售賣的人臉面具被用於非法目的,比如從事詐騙、盜竊身份信息、侵犯個人隱私等犯罪活動,有可能屬於參與或幫助實施犯罪行為的共犯,從而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人臉面具可能成為一個上下遊犯罪的工具,上遊負責收集人臉等生物信息,下遊或涉及後續使用,比如用於詐騙、盜竊等,這樣一來,商家的售賣行為突破了刑法的技術中立原則,可能構成提供犯罪工具的罪名。”劉炯說。



開展適度監管

確保不被濫用



在孟強看來,人臉面具的制作、銷售和使用確實存在侵權、違法的較大風險,相比於全面禁止,完善立法立規、適度監管是更可行的方案。比如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方面的建設,明確界定人臉面具的合法與非法用途,同時強化在生產、銷售和使用各個環節的監管機制,從而在保障合法需求、合理使用的同時,減少和降低人臉面具被用於侵權違法行為的風險。


劉炯的建議是,在定制人臉面具時,應當要求業務提供者進行嚴格的身份驗證和用途審查。對於高度逼真的面具,應當在公安部門進行備案和審核。


廣州日報評論


面具豈能成犯罪“畫皮”


如今,人臉面具更是成為了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著實讓人“細思極恐”。


被濫用的人臉面具,曾經的使用場景不過是影視拍攝、藝術表演和一些娛樂場合,如今何以成為作案工具,諸多問題值得追問。制作、購買人臉面具是否需要提供身份信息進行備案?制作所用的人臉信息,是否需要經過本人同意?根據有關調查,這些問題都被一一否認。此外,人臉面具市場過於寬松的管理也並不符合法律要求。對商家而言,未經他人允許以他人人臉制作面具,涉嫌侵犯肖像權,倘若被用以犯罪,商家更可能構成提供犯罪工具的罪名,相關從業者不可不知悉其中的法律風險。


務必迅速堵上人臉面具市場的監管漏洞,避免其成為滋生犯罪的溫床。盡管“人皮面具”一詞已被電商平臺系統屏蔽,但卻改頭換面成“人臉面具”“矽膠面具”繼續銷售,平臺監管須圍追堵截。另外,完善3D打印技術等人臉面具制作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是大勢所趨。不妨考慮將“人臉面具”列為特殊商品,要求廠家在生產時建立、完善檔案,從源頭上加強治理,讓不法分子無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