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C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瑞士約有110位億萬富翁,平均每8萬人就有一位,總財富達3380億美元,超越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其他超級富豪聚集地。
01「超級富豪聚集地」
對於全球超富家族們而言,瑞士不僅是一個理想的財富管理地,而且對瑞士懷有一種獨特的「情結」。
在全球範圍內看,瑞士是一個極具競爭力的金融中心,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穩定的增長、強勁的內需和較低的公共債務。特別是瑞士經濟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服務業在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金融服務業。瑞士法郎也被認為是危機時期的避險貨幣。
在阿爾卑斯山脈的環抱下,許多家族找到了一個安全的港灣,使得他們的財富得以穩步增長。據CNBC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瑞士約有110位億萬富翁,總財富達3380億美元,超過了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其他超級富豪聚集地。
根據《Bilanz》雜誌最新瑞士富豪榜單顯示,居住在瑞士日內瓦市的傑拉德·韋特海默 (Gérard Wertheimer) 在2021年後取代瑞典家具巨頭宜家「坎普拉德家族」成為瑞士首富。榜單預計傑拉德·韋特海默個人凈資產為420億瑞士法郎(約合476億美元,人民幣3405.78億元)。
*Alain and Gerard Wertheimer
盡管傑拉德·韋特海默本人低調且不太為大眾所熟知,但他所代表的韋特海默家族卻掌握著一個極為知名的企業——法國奢侈品公司香奈兒。作為家族控股的第三代成員,現年71歲的傑拉德·韋特海默與74歲的兄長阿蘭·維特海默聯手領導著香奈兒公司的董事會。阿蘭負責紐約業務,而傑拉德則分管位於瑞士日內瓦的韋特海默家族以及歐洲的業務。
目前,除了是億萬富翁的聚集地外,瑞士還是世界其他地區超高凈值人群的資產管理基地。其中,丹麥的克裏斯蒂安森家族以其樂高玩具而聞名於世,他們通過家族管理公司Kirkbi,在瑞士楚格州的巴爾村管理家族財富。樂高作為一家家族企業,已經傳承了四代人,Kirkbi的使命是為樂高家族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奧地利著名的水晶和玻璃制品制造商施華洛世奇家族通過位於蘇黎世湖畔的“黃金海岸”上的施華洛世奇高凈值公司管理財富。在日內瓦,Mirelis Advisors公司共同管理著中東銀行業家族Lawis的財富,以及香港房地產開發商和酒店經營商嘉道理家族的財富。據估計,目前瑞士有70家獨立家族辦公室和400家聯合家族辦公室,這一數字預計將繼續增長。
幾代人的時間裏,瑞士一直是海外財富的首選之地。盡管美國主導的打擊逃稅行動以及俄烏沖突影響了瑞士的銀行業,但其在全球財富管理行業的地位仍然牢固。當前,瑞士仍然是跨境財富管理領域的領導者。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到2023年,瑞士銀行管理的海外資產達到了2.4萬億美元(約合17萬億人民幣)。盡管香港和新加坡緊隨其後,並且正在迅速迎頭趕上,但超級富豪們在瑞士的財富仍然高於其他國家。
02歷史悠久且發達的銀行業
在瑞士,銀行業為該國經濟和金融中心的成功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納稅額占國家稅收的20%,瑞士的銀行業管理著3.3萬億多的瑞士法郎資產,其中一半的資產來自於其他國家。瑞士是全球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超過英國倫敦、美國紐約等等,占有35%的市場份額,被公認為是國際資產業務管理的全球領導者。
瑞士的金融體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其瑞士經濟的高度發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和其他國家經濟的緊密聯系。二戰期間由於瑞士特殊的中立國地位,成為納粹德國和其他國家進行黃金交易的主要地點。各國紛紛向瑞士央行買賣黃金,以換取硬通貨幣瑞士法郎。據稱當時德國帝國銀行90%的黃金交易就是通過瑞士央行進行的。16世紀,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從法國和意大利逃到瑞士日內瓦,也帶來了大量金錢並交由日內瓦銀行打理。1933年,德國政府要求德國公民必須交代自己在外國的資產。在瑞士,負責追查德國公民在外資產的人員假裝成普通客戶走入瑞士銀行,對銀行職員說將要存錢到某人的賬戶,如果錢能夠存入,則說明了該人在瑞士銀行擁有賬號,而使用匿名賬戶的客人就安全逃過此劫。此次事件後,瑞士有了充分的理由來加強銀行保密行為。
1934年瑞士當局頒布了《銀行保密法》,該法明確規定:任何銀行職員,雇員、代理人、清算人等等都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保守其與客戶往來情況及客戶財產狀況等有關機密。上述人員,包括引誘銀行職員泄露客戶和銀行信息的第三人,都將面臨最低6個月到5年的監禁,以及最高5萬法郎的罰款。且保密協議終身生效,不因為銀行職員離職、退休、解雇而失效。因此,瑞士成了歐洲金融資產最安全和最隱蔽的國家,歐洲的富人們都願意把金銀財寶存放在瑞士這個國家。
盡管瑞士銀行過去以其保密性著稱,但近年來,由於國際壓力和對洗錢、逃稅等金融犯罪的打擊,瑞士銀行已經做出了妥協。瑞士現在允許在特定情況下,如稅務調查或法律要求下,提供賬戶信息。瑞士已經與多個國家簽訂了金融信息交換協議,這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瑞士銀行可能需要與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分享客戶信息。綜合而言,目前盡管面臨著來自倫敦、紐約以及香港和新加坡日益激烈的競爭,瑞士仍是全球領先的私人銀行中心之一。
03 一次性征稅計劃正在失去魅力
除了金融優勢外,對高凈值而言,瑞士還擁有另一層吸引力,那就是瑞士對外國人的一次性征稅制度。這種征稅僅基於支出,是專門為那些希望在瑞士定居而不進行有利可圖的活動的富裕外國人設計的。有資格享受這項福利的外國人根據瑞士境內的具體生活費用而不是他們的財富納稅。
大約有 5,000 至 6,000 名居住在瑞士的外國居民根據一次性規定納稅。大多數人居住在該國的法語區。根據瑞士公共廣播公司 RTS 引用的稅務部門統計數據,瓦萊州擁有最多的家庭:近 1,000 戶。該國 26 個州中有 21 個州實行基於支出的稅收機制。蘇黎世和巴塞爾是例外,蘇黎世是 2009 年第一個就此事進行全民投票的州。一次性稅收的受益人包括法國裔以色列商人帕特裏克·德拉希(Patrick Drahi);Frederik Paulsen,瑞典輝淩制藥公司創始人;法國著名歌手約翰尼·哈利戴 (Johnny Hallyday) 於 2017 年去世,但在 2006 年至 2013 年期間居住在伯爾尼州格施塔德 (Gstaad)。
然而,一次性征稅計劃似乎正在失去魅力,據《星期日晨報》報道,2021 年至 2022 年間,法語區尤其是沃州和瓦萊州受益於這項稅收優惠的人數有所減少;以及過去十年。這可能是由於更嚴格的監管、更嚴格的規則和更激烈的國際競爭。然而,瑞士也吸引了願意定期繳納稅款而不是尋求一次性一攬子計劃的富人。例如,他們可能想在瑞士工作,而一次性付清計劃不允許這樣做。或者他們可能只是不想引起註意。瑞士各州的個人所得稅差異很大。法語區以及伯爾尼和巴塞爾市的稅負最高。但與許多其他國家相比,瑞士的常規稅率仍然具有優勢。瑞士的稅收總額占GDP的28%。這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富裕國家中比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其平均比率為 34%。例如,德國的稅收收入約占 GDP 的 40%;意大利和奧地利占GDP的43%以上;法國占GDP的45%。
04 感受瑞士的優雅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裏,西方的皇室貴族、商業巨頭、名流雅士以及文娛明星們都會在每年特定的時間回到瑞士。
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滑雪度假地一直是全球高凈值人群的遊樂場,其中St. Moritz和Gstaad毫無疑問是兩顆最閃耀的寶石。或許世界上許多地方可以超越St. Moritz和Gstaad的豪華程度,但很難趕上這兩座小城所具有的經過歲月沈澱的舊時代優雅。
盡管St Moritz和Gstaad的許多餐廳在外人看來都顯得過於“低調”,保留著傳統瑞士農場般的樸實風格。但這兩個地方未必擁有最好的滑雪場,卻擁有著歐洲上流社會的“社交天堂”。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名記Bob Colacello曾在《名利場》雜誌中打趣說:“在Gstaad這個最私密又獨特的度假地,與滑雪相比,人們更偏愛另一種活動:社交攀爬”。
在紐約、巴黎、倫敦等國際大都市,“財富新貴們”初來乍到很難融入“老錢”圈子,但在瑞士雪山上的豪華酒店卻很容易接觸到來自全球的老錢家族。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是貴族學校的聚集地。在Gstaad世界上最昂貴的寄宿學校蘿實學院的冬季校區,各國的皇室成員、貴族、工業巨頭和石油大亨等超級富豪都會將子女送來瑞士讀書。
一個有趣的觀察是,通過觀察歷屆報名就讀蘿實學院的學生來自哪裏,可以看出全球經濟的變化和財富的轉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是意大利、美國和希臘學生,70年代增加了伊朗和阿拉伯國家的學生,80年代有了日本和韓國學生,90年代又增加了俄羅斯學生,而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就讀蘿實學院。
瑞士擁有全球頂尖的教育體系,是世界上最寬容、繁榮、環保和進步的國家之一。許多顯赫的皇室成員和超富家族選擇將下一代子女送往瑞士的私立學校接受教育,其中包括比利時國王博杜安一世和阿爾貝二世、美國洛克菲勒家族、比爾·蓋茨家族等。
這些名門之後們從小就接受著待人接物的培訓,擁有著全球強大的人脈網絡,以及對運動和藝術的修養。他們在瑞士學到的不僅是如何正確使用財富,更是代代相傳的文化底蘊和睿智的言行舉止,以及自信和優雅的風度。
05世界頂級醫療康養目的地
《經濟學人》雜誌評定瑞士為西方世界最有效率的醫療體系之一,並且擁有最長的預期壽命和最佳的醫療成果。
據報道,瑞士是世界上癌癥存活幾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盡管瑞士的總人口不到九百萬人,但卻誕生了9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此外,許多著名的制藥公司都源自瑞士,比如羅氏制藥、諾華制藥等。
與科技發達的美國相比,瑞士醫療系統的優點在於其非常高的私密性。患者的隱私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因此許多社會名流和皇室成員都願意前往瑞士進行治療。
瑞士的抗衰老療養行業經久不衰,大多數的療養中心都位於瑞士萊蒙湖畔。據瑞士旅遊局估計,醫療旅遊為瑞士每年帶來50萬人次的酒店入住。
瑞士的健康生活意識貫穿各個領域。作為最早涉足醫療旅遊的國家之一,瑞士憑借其自身獨特的天然資源,已經成為全球知名的療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