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孩子買了120節早教課,結果培訓機構突然關門了,門口貼了張紙讓加群溝通,結果溝通幾個月也沒用,找監管投訴和報警都沒用,說這是經濟糾紛,讓你去法院起訴解決。
但就幾千塊錢而已,律師費都比這個貴的多,怎麽可能上法院解決呢?運氣好的集合了幾十或幾百個受害者走集體訴訟,耗費巨大精力之後終於贏了官司,結果發現公司是有限責任制,賬上早沒錢了,最多就是把法人代表拉入誠信黑名單,僅此而已。法院也沒辦法,只要這事的定性還是經濟糾紛,那就只能這麽處理。健身房、理發店、美容店、蛋糕店、連鎖餐廳等預付制商鋪是這種情況的重災區,很多老百姓欲哭無淚,一旦商家跑路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哪怕消耗大量的時間最後也拿不到自己的血汗錢。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很久了,但隨著行業的發展,哪怕只用花費一兩年時間陪消費者走司法程序並最終獲一個誠信黑名單就可以賴掉幾十萬乃至於幾百萬的債務,很多老板也不願意了,嫌麻煩,嫌耽誤掙錢。於是一個新職業出現了,職業閉店人,專門幫老板負責善後掃尾工作,讓老板們可以快速的反復割韭菜。在正式閉店前3個月到半年左右,職業閉店人會介入,要求老板拿出底賬,對整個店鋪進行“背景調查”來評估負債,然後根據總資金窟窿的10~15%收取服務傭金。談妥後和老板簽署合同,職業閉店人接管整個店鋪,更換法人代表和股權,縮減註冊資本等。做完這些其實就已經可以跑路了,但職業閉店人會很有職業道德的再把店鋪繼續運營3~6個月,偽裝成正常換老板的樣子,然後才會宣布關門閉店,確保真正的那個老板可以平安落地,走司法程序你連經濟糾紛都夠不著他的那種平安落地。碰到黑心的職業閉店人,在最終關門前還會以店慶、年終回饋等為借口再割最後一筆。碰到更黑心的職業閉店人,還會把消費者的信息賣給黑產,把消費者拉進退款群後再再割一筆。職業閉店人行業是2019年出現的,2020年之後開始茁長成長,如今都已經成了百科詞條。所以這並不是一個罕見的偶發個例,而是已經變成了成規模的行業行為,甚至誕生了行業黑話。職業閉店人的業內稱呼是關門狗,分工非常明確,有一整個行業鏈來處理這件事。其中前端稱底狗,負責收項目,收背債人,把前期的工作做好。首先底狗要負責推廣,搜尋需要“幫助”的老板,把“業務”攬上門。一切辦妥後,底狗要負責找背債人,這個行業也已經形成規模了,中介很多,可以迅捷的找老頭老太和癌癥病人,然後把這些人拉過去當新的法人和大股東,行業內稱之為“辦狗證”。然後前端的工作就結束了,工作會交給後端的“看門狗”,任務是負責維持店鋪一段時間的運轉,把門給看住,進行收尾工作。看門狗並不是一個人,甚至不止是一群人,而是一群職業,只是劃分沒有那麽細,統稱為看門狗而已。這群人有的負責運營管理,有的負責陪消費者玩法律糾紛,有的負責應付監管,還有的負責轉賬洗錢做假賬,因為他們不止接一個項目,而是多個項目同時運作,讓最專業的人做最專業的事才是最有效率的。請相信專業的力量,這群人把法律法規吃的透透的,確保消費者去法院打官司之後一毛錢都撈不到,賬上保證幹幹凈凈,法律責任保證扯不到背債人之外的第二個人頭上。是的,較真的說,這就是詐騙,職業詐騙,但問題就是你沒法較真。為規避風險,職業閉店人有三不接,那就是已經傳出暴雷跡象的不接,被投訴過多的不接,上過新聞的不接,以防被定性為詐騙。總而言之,就是接管的店鋪規模不能太大,每單生意的資金窟窿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之間,閉店人每單賺個幾萬到幾十萬就行,細水長流平安賺錢,那種動不動涉及幾千幾萬人,可能會引發輿情及上級要求“重點關註”的絕對不碰。只要職業閉店人把每家店坑害的消費者人數控制在幾百人以內,每個人的損失金額控制在幾千元以內,那就基本不會出事。哪怕你打電話報警,那這也是經濟糾紛,建議你去法院起訴。你非說這是詐騙,那也行,但你需要提供堅實的證據,不能說你懷疑這是詐騙那就給你按詐騙立案。但你最多也就是懷疑,哪來的堅實證據呢?職業閉店人怎麽可能讓普通消費者抓到證據。能為了幾千塊錢較真到底的消費者百不存一,拖到最後職業閉店人需要應付的也就幾個人,這幾個人裏冒出一個能挖出詐騙證據的大神的概率基本為零。要想定性詐騙,基本上只能指望引發上級註意,點名要求處理,刑警出馬搜查相關證據等才有可能。只要不碰超級連鎖店,不上輿論熱搜,職業閉店人就沒有翻車的可能性。而且職業閉店人不是那種關門後直接消失不見的玩法,人家可是職業閉店人,關門後有全套辦法來安撫顧客,什麽協商解決啊,什麽制定退款計劃啊等話術全部都有,而且相當專業。雖然全是拖時間的廢話空話,最後是不會給錢的,但至少在態度上是非常誠懇的,對監管的態度也非常好,看起來是一個願承擔責任的良民,站在警察和監管層的角度來看,甚至比絕大多數跑路的真老板都要好得多。每年都有大量的健身房理發店關門跑路,留下無數的窟窿和投訴,哪些是真的老板跑路哪些是職業閉店人其實根本分不清。但優先花費精力處理的肯定是那些態度惡劣的,態度良好的職業閉店人肯定不會優先打擊。等拖個一年兩年,消費者疲了倦了,剛閉門時的那股怒發沖冠的憤怒消失了,這件事慢慢的也就不了了之。消費者不問了,監管不查了,職業閉店人付出的不過是派一個人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有問必答而已,而且這個人還可能同時兼著好幾家店的善後工作。相比那些第一次跑路手法生疏的老板來說,職業閉店人的善後手法要精細專業的多。嚴格按照法律執行的話,民法確實制裁不了職業閉店人,但刑法可以,問題是職業閉店人精準的抓住了法律條文和現實運行之間的脫節之處。在理想狀態下,人人都可以依據法律起訴,而司法系統會嚴格按照法律處置每一樁起訴,該按民法處理按民法處理,該轉刑法處理就轉刑法處理。但在現實狀態下,按照法律起訴是有成本的,且成本巨大,而司法系統按法律處置起訴也是有成本的,且成本巨大。在一定規模的經濟糾紛之下,法律系統的成本是高於收益的,此時法律會失效,職業閉店人鉆的就是這個空子。每一個糾紛規模都很小,但累加起來並不是一筆小錢,薄利多銷之下,職業閉店人成了一個暴利行業。消費者願意協商那就好好協商,無窮無盡的協商,要是有質疑那就讓你走法律途徑維權,閉店人比你還推崇法律,你能咋辦?有律師說閉店人的行為涉嫌妨礙清算罪、非法經營罪、合同詐騙罪等一系列罪名,但這都是理想狀態下才能定罪的,實際情況還是和我上面說的一樣,你得有證據才能定罪,絕不可能僅憑你的懷疑來給人定罪。而這些證據普通消費者是肯定拿不到的,甚至普通民警都很難拿到,只有刑警出馬搜查證據才有可能,但按程序讓刑警出馬得先刑事立案,而小規模教育機構、健身房、理發店、蛋糕店等屬於絕對的小微民營企業。僅憑幾萬的經濟糾紛舉報以及虛空懷疑就給這樣的企業刑事立案,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此例一開後果比職業閉店人猖獗更為可怕。如今的職業閉店人已經在大量城市蔓延,不停的換馬甲,專門負責給健身房美容店等做收尾,嚴重破壞了行業生態。本來這些行業老板跑路的代價就很少,如今有了職業閉店人那就更少了。預付款收上來之後運營一段時間把錢掏空,轉給職業閉店人,換個地方開店再繼續收預付款,老板成了職業閉店人的前端,也職業化循環化了。他們的暴利的來源,全是老百姓的錢,血汗錢,因為他們不敢惹大資金,不敢搞大規模,專門針對就是普通老百姓的錢袋子,每個人只割你幾百幾千塊,積少成多慢慢發財。一刀割的確實不多,但幾千塊不是錢嗎?幾百塊也是錢啊,老百姓掙這些錢不容易。這種專門針對老百姓血汗錢的詐騙行為,典型的鉆法律漏洞,行業規模已龐大到成了單獨的百科詞條,難道不該管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