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新手必看:掌握這四步,打造穩健財富增長策略

我們總聽說這樣一句話:資產配置是投資市場唯一的免費午餐。也許經歷過完整牛熊經歷的投資者更能體會這句話的真義。那麽落到操作層面,怎樣才能做好資產配置呢?今天我們就從四個方面來拆解,分別是:大類資產配置、策略組合配置、基金產品配置、投後管理。

圖片


01
大類資產配置


大類資產配置,也就是股票、債券、期貨三大類資產配置。


最重要的是控制股票資產的比例,股票資產占比高低直接關系到整合資產組合的波動率和風險等級。債券、期貨的配置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降低組合配置的波動率。三大類資產之間的低相關性,為組合穿越經濟周期、平滑波動,創造了可能。

為什麽我們需要考慮大類資產配置?

隨著經濟增速和無風險收益率不斷下行,權益資產投資已成為繞不開的選擇,但是其風險不小,需要好的投資方法。受政策、市場和行業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優質單一資產越來越稀缺。經濟周期、資產輪動從未停止,市場上沒有真正可以買低賣高的專家,也沒有穩賺不賠的完美策略。

回顧歷史,炒股、選股都非常難,通過基金產品投資也很難,不僅不同策略的產品數量龐雜,而且基金產品投資同樣容易追漲殺跌。行業內有不少優秀作業可以抄(比如社保基金、耶魯基金等)優秀的經驗並不難復制,其核心就是合理的資產配置。

復合策略比單一策略更有“性價比”,持續的高勝率還需要重視投後再平衡。分散投資的確是“免費的午餐”,但假分散不是!辨別真假的關鍵是是否找到“低相關”的資產和策略。

圖片
02
策略組合配置


策略組合配置,也就是主觀選股、量化選股、多策略、CTA、股債平衡、固收+、FOF等策略的組合。

我們建議通過基金去投資大類資產,而不是直接買股票、債券和期貨。所以,基金是按照策略進行分類的,不同的策略會投向不同的大類資產,我們需要根據策略的投資方向、風險敞口,穿透到底層資產、策略特征,去完成第二層的資產分散配置。


03
基金產品配置


根據產品的持倉特征、風格、業績情況,進行產品的組合配置。產品配置遵循分散原則,盡可能的將資金分散到多種基金產品上去。


下面我們介紹幾類產品策略:


1、量化指數增強策略

選擇相應指數作為跟蹤標的,通過量化方式全市場選股,依據市場行情與基本面變化適當調整投資組合的持倉結構,以期在跟蹤指數收益(Beta)的基礎上,獲得超越市場基準收益(Alpha)的一種投資策略。

風險等級:高風險

策略結構:量化多頭產品線包括指數增強系列(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以及不以指數為對標和約束條件的全市場選股系列,獲取長期絕對收益是其追求目標。

圖片

2、量化多策略

多策略產品以絕對收益為目標,以市場中性策略為主、輔以股票多頭、CTA以及事件驅動等低相關策略,力爭達到降低回撤和提高收益的目標。

風險等級:低風險

策略結構:以量化對沖為主、輔以量化多頭、CTA以及事件驅動等低相關策略


3、CTA策略

以商品期貨為投資對象,包括:基本面套利、量化宏觀、中長期趨勢策略、短期時序策略、短期截面策略等——前兩類數據來源為基本面相關數據,後三類以價量數據為主。

風險等級:中風險

策略結構:以多個CTA子策略為主,剩余資金輔以量化對沖和量化多頭等低相關策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強收益。


4、中性策略

多頭端:中證500指數增強策略,空頭端:同等市值倉位的IC(中證500股指期貨)或者500ETF空頭。

風險等級:中風險

策略結構:中性產品作為一種絕對收益策略,以給投資者帶來穩定且與大盤低相關的收益為目標。對沖掉股票多頭帶來的市場Beta風險,依靠管理人的Alpha能力獲取穩定收益,為整個資產包起到一定的保值增值效果。 
圖片
04
投後管理


我們在投資以後,會遇到超預期、或者低於預期的產品。我們需要持續跟蹤產品的業績,橫向、縱向比較產品業績表現,進行產品的優勝劣汰,持續保證組合持倉的績效。還需要根據投資需求的變化,調整持倉的風險等級、風格特征,不斷調整產品組合,以期實現組合的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