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政府直接攤牌,全面取消所有印花稅,額外印花稅等,就是全面交給市場來主導了。
簡單地說,無論你是什麼人種,大陸人,香港人,歪果仁或者外星人,只要去香港買房,只要交4.5%的契稅就夠了。
而就在這之前,還有15%的印花稅,這個政策從2010年執行到2024年,就這麼被取消了,為的就是挽救頹廢的香港樓市。
那麼香港的樓市現在有多頹廢呢?
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2月2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香港樓價指數跌至306.4,是2016年10月以來的最低值,按月跌幅擴大至約1.6%;按年跌幅擴大至逾9.4%,是11個月以來的最大跌幅。而截至2024年1月,香港住宅售價指數已經連續9個月下降,從2020年至今已經跌去了20%。
要是再這麼跌下去,經濟恐怕要出大問題,於是香港政府開始放松政策,希望有人來接盤穩定香港樓市。
回頭想想李嘉誠的操作還是優秀啊,雖然大陸人都不怎麼喜歡他,但不得不承認人家的眼光毒辣,早在去年8月份李嘉誠就開始7折拋售房產,現在看看這操作的確秀得很。
不過想要穩定樓市就涉及到一個問題,為什麼香港樓市會跌成這樣,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根本問題不解決,即使樓市回暖也不過是曇花一現。
第一,美國加息影嚮,因為港幣和美元是掛鉤的,所以美國加息,香港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也會上升,購房者的供樓成本會增加。
但這個原因是說給外行人聽的,甚至一點都不重要,完全是湊數字的。
第二,因為宏觀地緣環境的問題,2022年以後外資在加速撤離香港,這個才是導致香港人才空心化的根本原因。
很多外資出售了手上的地產以避免地緣風險,同時引發了香港最大的一波移民潮,淨離港人數超過50萬人。
而移民的目的地大部分都是新加坡,這就導致新加坡不僅提高了就業準證,從5000新幣(2.68萬人民幣)提高到5600新幣(3萬人民幣),把退休年齡從63歲提高到64歲,當然還有60%的歪果仁買房購置稅。
即便如此,也阻擋不了富人移民新加坡的夢想,比如最知名的莫過於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夫婦,他們曾經成為新加坡首富。還有邁瑞醫療創始人李西廷,複星集團創始人之一的梁信軍,YY創始人李學淩,華住集團創始人季琦,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當然還有最近馬雲的老婆張瑛。
有這些富人作為風向標,香港的中高產當然是懂得審時度勢的,大規糢移民也在情理之中。
沒有了這些人的支撐,香港的房價自然也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現在的關鍵問題並不是有沒有人可以接盤香港,穩住房價,而是香港還能不能繼續保持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如果這個問題是肯定的,失去的人口也會回流,房價遲早會上去的。
但不管怎麼說,現在大陸過去買房抬轎子的人,思路就很清奇,因為你買了香港的房產並不會讓你成為一個香港人,也不能享受香港特有的戶籍制度。
唯一的好處就是香港的租售比比較高,可以達到3%-4%。
當然,這所謂的好處也只是和國內的房地產相比,放在國際上也並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因為正常國家幾乎都是這個租售比。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人民幣去香港可操作的空間會大一點,比換成美元要方便多了,也方便大資金進出。
再者,香港離大陸比較近,真的配置海外資產的話,只能交給中介管理,香港麼,想飛就飛,隨時可以查看自己的物業出租情況,也是比較大的優勢。
除此之外,我是不理解在香港買房的意義何在,如果你想把人民幣增值保值,完全可以去買美元債QDII,未來美元降息幾乎是一定的;
如果想做全球配置,大可配置美元,日元,歐元這種主流貨幣的商品,港幣實在是有點小眾化;或者直接購買香港保險也比買房強多了
我猜,這些人可能以為香港依然是那個自由港灣,房價回調以後會繼續上漲。
這個問題我前面已經把本質原因都解釋了一遍,再配合李嘉誠的這些行為,大家就意會吧,多說怕是要進小黑屋。
所以啊,我是覺得想在香港買房的大陸人,把先後順序搞錯了,你起碼先搞個香港身份,通過了優才或者高才的篩選,拿到臨時身份證以後,然後再去買房。
無論你是喜歡香港這個城市也好,還是想把香港作為跳板也罷,先把身份搞到,可以享受到那邊的戶籍政策了,然後再在房價的低穀期買套房。
那個時候,無論是自住還是出租就變得非常靈活。
沒這個身份去買房,真的只能說為穩定香港房價做貢獻了,但想要靠大陸的資金把房價抬上去,我覺得有點天方夜譚了。
要知道香港的問題並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它是各種博弈,各種利益階層的“稻草人”,想要在短期內達成共識是比較困難的。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