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買保險時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一些疾病明明醫生說沒啥事,但是到了保險公司那裏,總是百般“刁難”,不是指標異常需要去復查;就是這個風險太大,需要加保費,更不濟還會面臨身體條件狀況不符,拒絕投保的悲慘境地。
可這時大家就非常納悶,明明醫生都說沒啥大問題,為啥還是不能正常承保呢?
首先,大家就要弄明白臨床醫學和保險醫學的區別:
臨床醫學:主要關注的是當下風險,側重針對當下的疾病或健康是否影響到正常的生活或者危及生命,如果沒有,醫生通常認為沒有大礙,不用過多關注。
保險醫學:關注的更多是未來風險,它是以被保險人的患病率或死亡率為基準,結合保險公司經驗數據,針對未來健康進行風險評估,制訂承保費率。
簡而言之,醫生和保險公司是站在兩個不同立場看待同一種疾病,醫生更多關注的是病人的健康,治療問題;而核保員比較關心的是你得了什麼病,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有多大,理賠時需要賠多少錢等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醫生說沒事的,認為不嚴重的病,在保險公司那裏卻很難通過。
哪些異常會影響買保險?
了解完上述的區別後,我們再具體看幾個例子!
1.癌症患者治療5年後仍然生存
在醫學上,一般癌症患者能安然度過5年,表示復發的概率和風險明顯會降低,只要養護的好,一般來說是沒什麼大問題。但要是癌症患者治癒後想投保,可謂困難重重,即便完全痊癒,保險公司也會認為患過癌症的人身體狀況比正常人差,未來再發生重疾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大概99%的健康險產品都會拒保。即便能找到一款承保的保險,保費,非標準體承保也是必然的。
2. 體檢出結節
在做常規檢查時,大家體檢報告某個部位或輕或重都會有結節,一般醫生會告訴你說沒有關係,定期復查即可。但在投保時,保險公司會認為有結節的人比沒有結節的人患癌的概率高,所以一般結節三級以上,投保時就會設有除外責任。
3. 體檢血壓、血脂、BMI指數均稍高於正常值
體檢時,當這些指標高於正常數且不影響健康情況下,並不需要藥物治療,醫生就會建議病人增強鍛煉,改善飲食結構,注意作息時間,過段時間再做復查,查看指標是否正常。
但保險公司在投保時,就會綜合考量,客戶未來10年、20年以後的死亡率、發病率是否比正常人高,在保費和除外責任方面會限制重重。
諸如以上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在體檢時出現異常情況,在投保時一定要如實進行健康告知,切不可在涉及健康告知的情況下盲目投保,影響最後的理賠結果。
看完今天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明白了為啥一些醫生說沒事的疾病,投保時卻困難重重,想要投保時限制少,建議大家還的趁早,趁著年輕購買保險。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