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桂冠論壇委員會主席:香港依舊保持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

匯聚全球數百名科學家的首屆香港桂冠論壇於13日至18日在香港舉行,這被認為是香港展現其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決心以及吸引國際科學人才的最新舉措。香港桂冠論壇委員會主席、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唐偉章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盡管有質疑聲音,但香港依舊保持著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而包括特區政府在內的各方對發展香港創科產業的努力已經取得成果。
唐偉章在首屆香港桂冠論壇開幕式後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採訪。這一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出、此前曾延期兩次的科學論壇於13日開幕,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開幕式並致辭。論壇期間,20多名邵逸夫獎獲獎者——該獎項被李家超稱為“東方諾貝爾獎”——將與來自近30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名青年科學家進行交流。
圖片
香港桂冠論壇委員會主席唐偉章。趙覺珵攝。
唐偉章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香港桂冠論壇不希望重複其他同類活動,最終目標是在香港營造一種氛圍,讓年輕人對科學產生更多興趣,甚至將其作為未來的職業方向。這一論壇邀請了不同領域的頂尖科學家與年輕人分享經驗,不僅包括學生,還有剛剛嶄露頭角或者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士。“我們希望成為一個跨世代、跨學科的交流互動平台。”
“我們今天所做的正是為了凸顯科學的重要性,以及香港是一個積極推廣科學並吸引科學家的城市”,在被問及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是否因疫情等原因下降時,唐偉章以此次香港桂冠論壇的熱鬧景象為例給出否定回答。他表示,香港仍然具備對科學家的吸引力,並且期待這種吸引力繼續增長,使得人們在未來提及香港時不僅只是金融中心,還是一個國際科技與創新中心。唐偉章認為,香港一直是一座國際化都市,雖然它的面積較小,但擁有5所世界頂尖大學,這是世界上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優勢。因此,香港能夠吸引全球科學家來此分享他們的研究與經驗。
近年來,創科產業被香港特區政府形容為“經濟的關鍵推動力和產業轉型的重點”。唐偉章說,為建設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已經做出很多努力。例如,在過去幾年時間中,香港投入約100億港元建設了28個研發實驗室,每個實驗室都需要國際合作夥伴。通過建設這些研究中心,香港不僅能夠支持科學和新技術發展,還有助於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來到香港與本地科學家合作。
唐偉章提到的研發實驗室屬於“InnoHK”項目,這是特區政府的重點項目之一,旨在讓香港成為全球科研合作中心。目前,已有的28個實驗室聚焦醫療科技和人工智能。根據李家超上月發布的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特區政府將在明年籌備設立“InnoHK”的第三個平台,聚焦先進制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續發展。
唐偉章認為,未來一兩年中,公眾將開始看到上述28個研發實驗室的初步成果。雖然距離它們成為世界級實驗室還有距離,但所有成功因素都已經具備,包括資金、人才、規劃、國際合作夥伴等。據唐偉章介紹,這些新中心都有關於研究成果轉化的考核要求,它們將努力把學術研究轉化為社會的實際應用。
基礎研究能力優秀但成果轉化能力不足,這被認為是香港發展創科產業的短板之一。特區政府去年年底發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到,香港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從0到1”的突破能力,在上游具有明顯優勢。至於中游成果轉化方面,除了依靠市場力量之外,還要將政府、大學和研發機構,與市場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政產學研”的高效合作。通過政府的促進政策,激活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速“從1到 N”的成果轉化。
上個月,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推出“產學研1+計劃”並開始接受第一輪申請,計劃撥款100億港元,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100支有潛力成為成功初創企業的研發團隊。受資助的研發團隊將分兩期完成其項目:第一期是3年內成功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第二期是隨後2年內把科研成果商品化。
在香港尋求加強“從1到N”能力的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機遇。唐偉章表示,大灣區潛力巨大,受到香港和深圳雙方支持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意義重大。香港人士普遍認為,廣東擁有完善的制造業產業鏈和廣闊市場,加強大灣區的創科合作,能夠為香港的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更大空間。
今年9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3》顯示,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持續活躍,2022年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和技術開發、咨詢、服務6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總合同金額為121.0億元,同比增長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