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策略是先“拼經濟”,後“謀發展”。 即短期出臺刺激性手段,中長期則通過新產業、新市場找來新生意,等待逆風形勢放緩
“隨著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活動和措施吸引遊客並提振當地消費,中國香港特區上半年GDP(港稱'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2%,最新失業率跌至2.8%,接近全民就業。 香港經濟將重現正增長。 ”
10月25日,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公佈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時給出了上述預判。 但他亦坦陳,香港正面臨一系列內外壓力,如「世界之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持續加息的環境令香港貨物出口、投資及資產市場表現亦受負面影響。 此外,香港社會亦存在人口高齡化、工作力不足等挑戰。
為發展經濟增長點,該份以「拼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的報告提出一系列具體的刺激性舉措,包括短期性的樓市及股市“減辣”、繼續大力引入人才及投資移民,較為長期性的強化其「八大中心」定位,及以北部都會區及創新科技作為發展新引擎等。
整體而言,作為關鍵詞的「產業」在全文中出現近40次,涉及創新科技、文化創意、醫藥研發、中醫藥等新產業發展。 與之相輔相成的,則是特區政府亦希望通過產業導向,繼續推動政府角色微調,相關部門也要在政策實施中推動改革。
“縱使短期面對挑戰,我們仍有很多機遇和優勢。 香港的前景是光明、有活力、有競爭力和發展蓬勃的。 “李家超在宣讀此份報告時稱。
旅遊業和消費是中國香港特區當前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 隨著運力和接待能力逐步恢復,訪港旅客持續增加將使得當地經濟和勞工市場繼續改善。 加之一系列新政策措施,中國香港經濟今年有望重現正增長。 圖為10月中旬相關政府部門在香港國際機場為外地到港旅客發放優惠券。 《財經》記者 焦建/攝
短期:減辣與減稅
2023年《施政報告》以產業發展為核心抓手,有其具體的經濟背景。 以中國香港特區的相關統計數據為例:今年8月,香港整體出口同比下降3.7%,進口同比下降0.3%。 兩者分別已連跌16及14個月。 在民生方面,樓價亦較2021年的高位下跌16%。
整體來看,按照香港特區政府發佈的《2023年第一季經濟報告》和《2023年半年經濟報告》數據顯示:雖然今年首季度的經濟錄得2.7%增長,但由於旅遊業和消費增長復甦放緩,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已同步放緩至1.5%。
“此次放緩有內外多重因素,地緣政治局勢持續偏緊,以及由此導致的香港在金融、貿易及科技等方面受到打壓,將從短期因素變成長期因素。 再加之香港以往的經濟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升級轉型步伐較慢等老問題,都使得香港到了不得不動的時候了。 “香港經濟評論人博取認為,”週邊因素的可控性極低,香港只能從自身角度出發。 ”
但在該份報告公佈後,經濟界別亦有多位相關政學界人士指出,其策略可被解析為是先“拼經濟”,后“謀發展”。 意即短期通過刺激性手段托起經濟增長,中長期則通過新產業、新市場找來新生意,等待逆風放緩。
正因如此,作為可帶來較強刺激作用的樓市「減辣」及調低股票印花稅政策「含金量」如何,就成為此份報告中備受關注的兩個重點話題:
就前者而言,在樓市成交不振下,香港相關業界此前曾多次呼籲取消先後推出的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及從價印花稅(AVD)。 而該報告提出的具體措施則包括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稅率減半、額外印花稅適用年期由三年縮短至兩年,以及就合資格外來人才在港置業印花稅,採取“先免后征”安排。
就備受金融市場關注的後者而言:中國香港特區從2021年8月起將股票印花稅稅率由0.1%加至0.13%,鑒於該稅項屬雙邊徵收,意味買賣總稅率由0.2%增至0.26%,令港股市場的稅率成為全球第三貴。
在施政報告提出的相關改革措施落地後,相關稅率將降回至0.1%水準,與主要競爭對手看齊。 在此基礎上,報告亦提出了至少4項短期措施,包括檢討股票買賣價差、降低串流報價收費、改革GEM(創業板)和打風不停市安排。
某在港外資投行在施政報告後發表相關研究稱:近兩個月港股日均成交不足千億(港元,下同),與該行預計2024年日均可有1160億元成交有距離。 估算下調印花稅後,港股日均成交可回升10%至12%。 但相信印花稅下調連同宏觀市場氣氛改善,成交仍有望達到該行預期。
據《財經》記者獲悉:在相關報告出臺前,特區政府曾成立相關專責小組提出相關提振港股建議。 該小組曾經提出了12項短期的措施,但施政報告最終只採納了8到9項。 此外,該小組亦未對下調印花稅的幅度給出具體數位。 相關稅率調整應該有平衡收入和提振市場等多重考慮下的綜合結果。
按照中國香港特區政府10月25日向中國香港特區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按原有收入預算計,減稅後每年政府收入將減少141億元。 整體而言,今年香港的賣地收入僅達預期的11%左右。 本財政年度前5個月的財政赤字達1300億元。 至8月底,當地財政儲備不足7000億元。
與特區政府收支有關的另一個值得提及的細節是:在收支相對緊張的情況下,香港市民往年期待的“派糖”舉措今年並未出現。 在民生項目當中,較為有亮點的專案是為每個新生嬰兒派2萬元以鼓勵市民生育。
中長期:新架構助推新產業
與民生派糖相對“小氣”相比,《施政報告》對創新產業的投入,則較為明晰且具體。
具體而言,中國香港將會推出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以輔助科研專案生產發展。 而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特區政府則會向「電影發展基金」和「創意智優計劃」注資43億元,今年亦會公佈《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
這實際上與香港特區正在積極推動的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對其提出的「八大中心」定位有關,即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區域智慧財產權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以及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除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等傳統優勢產業外,文化藝術及創新科技等領域,皆為香港特區近年來積極爭取發展的新領域。
這也是李家超在報告中所言的「發掘新增長點、走產業化路線」的具體原因。 相關統計顯示:「產業」一次在此次報告中共出現35次,比2022年增加8次; 而首次在施政報告中出現的「產業導向」 ,則共計6次。
夯實創新科技的發展基礎,其實正是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著力的重點領域。 與以往相比,今年新設立的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涵蓋了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與數據科學、先進位造與新能源科技企業,為其提供最多2億元的資助。
作為全球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例最高的經濟體之一,2022年香港服務業佔GDP比重高達93.4%,而製造業在香港本地GDP的佔比僅有1%左右。
在此背景下,2022年香港特區政府公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明確提出“香港必須制定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產業政策,支持發展具優勢及策略意義的科技產業,帶動整個科技產業蓬勃發展。 同時,政府需要協助香港傳統製造業利用創新科技升級轉型,實現智能化製造,並在先進的技術基礎上,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
在發展邏輯方面,前述相關計劃的核心實際上是與此份“再工業化”藍圖構想銜接,旨在讓大型科技企業在港生產,以便達到相關發展藍圖的目標,並在2030年時將香港的製造業生產總值提振到佔整體經濟總值的5%左右。
在具體落地時,政府則將與相關企業形成1:2的配套資助關係,即企業投資4億元,政府便配套投入2億元,其用途包括添設生產設備,而企業投資門檻為最少2億元。 而在此前的相關類似計劃操作中,資助上限則為1500萬元。
在此基礎上,為了讓計劃更好地實施,香港特區政府還計劃讓相關企業在聘用非當地的技術人員方面有一定的彈性。 將研發和生產或者中試打包發展,實際上也正是近兩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在推動“再工業化”方面的新手段。 其與以往僅較為強調研發的不同點在於:深度參與成果產業化過程才能實現嵌入到產業鏈條,創新科技與新型工業才有成長的土壤。
以香港近期正在著力發展的半導體技術為例:香港將於2024年內成立「微電子研發院」,其核心就是研究第三代半導體核心技術。 而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地區的微電子中心亦將於2023年啟用,研發院會在該中心設立兩條中試生產線,測試批量生產碳化矽及氮化鎵晶元。
“中試與前端的科研和後端的大規模生產緊密互動,涉及小批量生產、測試及調試、技術改良、檢測認證等等,是一個調和技術、生產及市場需求的中間過程,有助技術孵化成為成熟產品。 研發成果經過中試,其商品化和產業化的成功機會將有所提升。 “近期一直持續相關議題的香港立法會議員洪雯指出,”本港發展中試轉化服務,亦能帶動一系列支撐創科及工業的經濟活動,包括檢測認證、IP轉化、模具及材料生產、產品原型設計、工業原料供應等,有助豐富本地產業及就業。 ”
除了「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施政報告》還提出,在特區政府創科及工業局內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由「工業專員」領導。 該辦公室預計快將運作,將以產業導向為原則,推進新型工業化、支持重點企業在港發展,以及扶植初創企業等。
“在(相關措施)實行'創造性介入'下,香港特區政府在中央的支持和指導下,不但任重道遠,而且需要不斷自我改革和提升,同時與工商界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不斷開拓香港的國際發展空間,方能讓香港安然渡過當前的困難,併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近日在港媒撰文解析特區政府的相關政策時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