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不少老年人群體對錢幣、古玩、字畫、書法等收藏品的青睞,不法分子挖空心思,設計了專門以老年人為詐騙物件的收藏品騙局。 他們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向受害者虛假宣傳藝術品價值與升值空間,以“以低換高”“高價回購”“定期返利”“代為拍賣”為幌子,騙取老年人的錢財......
這是一起普通的民間借貸糾紛,退休多年的徐先生,要求某公司退還其投入的款項2.6萬余元。 但是仔細翻看案卷又覺得有些蹊蹺,為什麼該公司約定每日返還傭金?
徐老師是朋友介紹加入了某公司藝術之庫專案,教其在公司APP平臺上通過虛擬的購畫寄售,每天投入1888元,一共投入8次,共投入15104元,並約定每次投入可返82.6元,許諾可隨時退出。 在投入期間,徐先生只提現了2000元。 一段時間后,該公司在沒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下,凍結了所有會員的帳戶,僅向徐先生發了一張內部股東期權證。 后徐先生與公司多次協商退款,均未成功。 遂將該公司起訴至青羊法院,要求其退還款項及每日傭金共計2.6萬余元。
在審理過程中,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人民法院的承辦法官發現,該公司在本法院關聯案件達13件之多,詢問多名當事人后,發現存在多個微信群、且有眾多投資人的投資款已經無法提現的情況,該公司拒不返還的行為已經涉嫌刑事犯罪。 根據查明的事實,本案最終裁定駁回起訴,並將該公司涉嫌刑事犯罪的線索移送公安機關。
法官提醒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養老是重要的民生工作,承載著無數家庭的期盼。 隨著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孤寡、失能老人群體不斷增多,涉老詐騙時常發生。 此案的發生讓我們意識到,對老年人更迫切的保障應該在法院之外、訴訟之前,在他們身邊,老年人的家人、社區等應該形成合力,築牢防護“第一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