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人工智慧如何顛覆各行各業? 香港科技論壇帶來重要資訊

財聯社10月17日訊(記者 成孟琦)產業界、創投界與科研前線學者,正在香港就人工智慧如何使科技發生“質變”碰撞出新火花。
10月16日,未來科學大獎周系列活動中的科技論壇拉開帷幕,論壇主題為“人工智慧賦能科技行業'質變'” ,舉辦地為走出過近百家科創企業的香港科技大學。
特區政府創科工業局局長孫東透過視頻致辭,表示特區政府將與各界共同努力,加速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孫東提到,特區政府正按照去年公佈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所制定的發展策略,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預留了三十億元港幣支持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並鼓勵加速科研技術轉化。 加速科研技術轉化方面,特區政府剛剛推出「產學研1+計劃」,將為大學科研團隊提供財務資助,加快推動包含人工智慧技術在內的優秀深科技成果,實現從1到N的發展; 在加強場景應用方面,會推行一系列支援措施,鼓勵中小企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數位化轉型,推動智慧化生產,賦能行業升級增值。
港科大汪洋:生態變化的前提是技術變革
圖片
從左至右依次為:科大副校長汪揚、特區政府資訊科技總監黃志光、科大講座教授謝源、百融雲創董事長張韶峰、北極光創投合夥人鄧鋒
生成式人工智慧引發世界對於未來科技發展走向高度關注之時,人工智慧如何和科技行業相結合並推進科技“質變”被更多人關注。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汪揚以「Web3.0與人工智慧: 挑戰與機遇」為題進行分享。 他指出,港科大是首先宣佈在教學中鼓勵同學去用ChatGPT的高校。 事實證明,做了這個決策以後,很多高校都做出了類似的決定。 當前的互聯網經濟尚屬 Web2.0 階段,巨頭壟斷市場,而我們正談論的 Web3.0 則以創造者為基礎,收益將更多回歸創造者本身,是價值的重新評估與分配。 這場生態變化的前提是技術變革,但在浪潮中,我們仍要處理好諸如規模化、可持續性等方面的挑戰。
港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謝源的演講題為「人工智慧時代的算力晶元架構創新」,他表示自己過往二十年在工業界與學術界間來回切換,見證產業變遷。 二十來年來他觀察到,當邁入人工智慧時代,演算法、大數據、算力是取得成功的三項核心要素,其中算力是重中之重。 若想掌握算力,則無法迴避晶片架構創新,因為晶元設計需要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不同的數據來源,不同的業務需求而訂製,以獲得最佳性能表現。
百融雲張韶峰:從企業視角洞察人工智慧革新
百融雲創CEO張韶峰立足應用領域,分享了「智慧時代的企業智慧化」,以企業視角洞察產業革新。
他表示,未來,人工智慧將成為使用者、客戶、供應商與企業溝通的第一介面,且所有的溝通將直接以人類語言完成。 人工智慧也將成為企業內部連接各個資訊系統、數位化系統的信息中樞與調度中心,最終將變成企業的神經中樞,並將進一步帶來商業範式的變革。
張韶峰用幾個真實的例子展示了人工智慧如何代表企業與客戶交流。 首先,使用決策式AI自動地、智慧地分析客戶畫像,給客戶做分群分類,分析什麼客戶需要什麼產品。 第二步,人工智慧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慧自動觸達客戶,並千人千面地推薦產品,且最終完成交易。
張韶峰認為,人工智慧參直接與客戶交流最大的改變,就是能夠創造增量業務價值,帶來的想像空間是無窮大的。
香港如何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圍繞「人工智慧賦能科技行業」質變主題,幾位嘉賓展開精彩討論,從學界、創投、產業端和政府角度共同探討未來科技演化的方向。
北極光創投創始管理合夥人鄧鋒首先表示,ChatGPT橫空出世令產業界、投資界感到震撼,但是現在仍處於人工智慧發展早期階段,未來的路將如何走,誰為贏家猶未可知,可以想見人工智慧將顛覆各行各業。 生成式人工智慧未來將對各行各業產生深遠影響,並且這場變化的到來將相當迅速,例如鮮少有人想到,人工智慧首先影響的是程式設計行業。
身處產業界前端的張韶峰,更關心人工智慧的落地,他認為大語言模型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實際上很多工作不可能通過大語言模型解決。 人工智慧應用最好有自己的場景、數據,並形成閉環,每一通對話會形成下一代模型的訓練素材,才能形成良性迴圈。 此外,還比較關注多模態,因為要感知這個世界,純文本是不行的,可能還有音訊和視覺的立體空間。
香港特區政府資訊科技總監黃志光表示,我們不能抗拒亦不能逃避趨勢,而應該擁抱之。 政府也積極應用科技提升公共服務,例如此前有學生在郊外走失,正是通過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檢索大量圖片,大大縮窄了搜索範圍,最終成功完成營救。 另外政府作為監管角色,需要緊跟形勢做好規管工作,例如保護智慧財產權及私隱等,達到與時並進。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支援下,香港正全力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創科生態越趨蓬勃,嘉賓表示香港科創的發展要引進更多創科企業及人才到港、加大財政投入,更要用好香港的制度優勢、平台優勢,同時利用大灣區的龐大市場為科研產品提供使用場景、技術支援及製造能力,協同互補,共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