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印花稅爭議不止,提升活躍度尤待破局

相比流動性枯竭的小盤股,香港散戶更喜歡投資藍籌股。

如何提高市場活躍度?港股跟A股類似,也同樣面臨著一樣的難題。

近日港股每天成交維持在千億港元左右的水平,僅有2015年、2021年等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微觀方面,每天幾百只個股零成交,或者只有不到數萬元成交,引發了市場對提高港股流動性的關註;IPO的低迷也導致了香港市場融資功能弱化。有不少業內人士呼籲降低印花稅,提高市場活躍度。

不過香港政府官員已多次表態,降低印花稅並不會對成交額有明顯促進,反倒可能降低財政收入。

香港大量個股成交低迷、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另一面,則是中海油(00883.HK)、理想汽車(02015.HK)等在第三季度市場低迷期創出了历史新高;豁免印花稅的ETF交易也同比大幅增長,反映了香港投資者結構的偏好差異。長期來看,相比流動性枯竭的小盤股,香港散戶往往更喜歡投資藍籌股。

印花稅之爭

A股印花稅已經減半,投資者交易成本已經大幅降低;印花稅率依然為雙邊徵收0.13%的港股,卻依然在爭議當中。

8月14日,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表示,要求撤銷股票印花稅,並稱自增加股票印花稅後,嚴重打擊本地證券市場交投量及從業員生存空間,證券業是香港四大支柱之一,影嚮到整體的發展。

8月29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布新聞公報,宣布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全面審視影嚮股票市場流動性的因素,並向行政長官李家超提交改善建議。該小組於9月6日下午首次召開會議,對促進香港股市流動性作全面檢討。據香港媒體報道,該專責小組可能會考慮放寬上市門檻等建議,還討論市場成交量,以及削減股票交易印花稅等問題。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開表示,調低股票交易印花稅並不足以結構性、長期地刺激股市交投。客觀數據反映,下調股票交易印花稅率無法從根本上提振股市。以1999至2001年的經驗為例,期間港股股票印花稅三度下調,但日均成交額卻由1997年約143億港元下降至2002年的60億港元。陳茂波認為,要改善股市表現,關鍵在於投資者對後市預期向好,這關乎到入市的資金量和流向,取決於經濟表現、公司業績、是否持續有具潛力的企業上市等。

今年7月5日,在香港立法會會議上,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若按2022至2023年度股票交易印花稅實際收入作出估算,調低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至0.1%或0%,將使得政府減少分別約123億元或531億元的財政收入,占該年度總體收入約2%或9%。“政府會繼續一如以往個別和整體審視政府的各項收入情況,通盤考慮各項因素,以決定是否需要調整,並透過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推動市場多元有序發展,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都會金融香港研究部主管岑智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期望印花稅可以調整回去以前0.1%的比率水平;取消當然可能更好,但政府也要考慮到對財政收入影嚮。另外,今年來看經濟複蘇比市場預期弱,影嚮了一些企業盈利表現,也影嚮了港股的新股市場活躍度。

博大資本非執行主席溫天納認為,印花稅如果降低,會對刺激港股成交有幫助,比如部分高頻交易會更活躍。目前港股成交偏低牽涉因素較多,跟投資者深度廣度都有關;不過從地緣政治、國際關系以及香港政府稅收來看,是否要降低印花稅來讓高頻交易變得活躍,也需要綜合來衡量。

散戶紮堆藍籌

跟A股投資者紮堆炒作中小盤股的習慣不同,香港的散戶更喜歡跟一些高股息藍籌股“長相廝守”(交易成本較高是其中原因之一),持股時間甚至比一些號稱長期投資的機構更長。另一方面,豁免印花稅並且增加了跨境交易的ETF交易額有較大增長。

有過1997年之前匯豐控股(00005.HK)的成功經驗,讓香港投資者更喜歡紮堆有行業壁壘的各類藍籌股。這也在某方面解釋了為什麼大量個股零成交,卻有部分業績向好藍籌股創出历史新高。

比如“388”和“883”這兩個數字號碼,一直是部分香港股民長線投資的愛股。中海油(00883.HK)近日突破2011年4月高點,在2023年9月7日創出历史新高13.74港元。港交所(00388.HK)也是部分香港投資者每月工資到手之後的“必購股”。

從1997年香港經濟上升期的匯豐控股、到2000年科網泡沫期的中國移動、和記黃埔,2007年中資股集體上市融資的港交所,到2018年和2021年的騰訊控股(00700.HK),香港投資者都喜歡談論著每一輪牛市的龍頭,相比內地散戶也更熱衷於長線投資。

2022年10月底回升至今超過10個月,本輪行情的龍頭股到底是誰也在持續引發熱議。

港交所半年業績顯示,2023年上半年,香港現貨市場成交量及首次公開招股活動均繼續受到環球市場氣氛脆弱影嚮。期內香港證券市場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1155億港元,同比減少16%,但ETF市場則繼續表現強勁,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117億港元,同比上升21%。2023年上半年,南向ETF和北向ETF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分別為23億港元和人民幣3.56億元,並於2023年6月5日和2023年6月14日分別創下104億港元和人民幣9.57億元的單日新高。

自2015年2月13日起,香港政府對香港股票市場上ETF的印花稅予以豁免。彼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對此表示,港交所歡迎特區政府免徵所有ETF的印花稅,“相信這對我們的金融市場以至整個香港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

IPO融資額從第一到第六

2018年等多個年份IPO融資額一度位居全球第一的香港,近年來IPO排名有所退後。

德勤近日發布的研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IPO融資額排名,兩只芯片業超大型新股推動上交所成為環球新股融資額排行第一,深交所位列第二,港交所排名則由2022年全年的第四名跌落至今年上半年的第六名。

港交所2023年半年業績顯示:2023年上半年新上市的公司共33家,較去年同期的27家有所增加,融資額合共179億港元,較2022年上半年下跌9%。新股市場在2023年第二季勢頭良好,新股融資額達112億港元,同比上升133%,環比上升67%。“期內上市申請仍絡繹不絕”,於2023年6月30日共有104宗上市申請正在處理中。

玄甲金融總經理林佳義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融資功能跟全球市場貨幣周期以及中國經濟預期有直接相關性。溫天納認為,一級市場緊扣二級市場,目前二級市場不活躍的話,一級市場融資活動也不好活躍起來,這也涉及到環球市場資金的博弈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