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啓人才狂攬糢式:半年10萬人湧向香港,“高才通計劃”擬降低門檻

半年間,10萬人湧向中國香港。

隨著香港人才引進政策的不斷推出和優化,人才引進申請增速呈井噴之勢。

近日,香港特區勞工及福利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各人才措施自實施至今反應良好。自特區政府去年12月實施一系列招攬人才措施以來,截至今年6月30日,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超過10萬宗申請,入境事務處已批出約6.1萬宗。

據悉,在各人才措施中,最新推出的“高才通計劃”反應尤其踴躍,至今已接獲超過3.6萬例申請,批出約2.6萬例。各計劃反應正面,肯定香港對外來人才前來居住和工作的吸引力。

此前7月4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將會拓展“高才通計劃”的院校名單,不僅局限於全球排名前一百的學校,也將加入海外或內地的優秀學校。

針對“搶人才”,香港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制定了“KPI”指標,即2023年至2025年期間,每年輸入至少3.5萬名預計留港至少12個月的外來人才。除了有望達標入境人才數目,這半年里通過引才計劃獲得“香港身份”的外來人才,已遠超過了過去10年香港引才數量的總和。

3年少了19萬人

據香港統計處數據,過去三年香港勞動人口減少約19萬人;2022年香港出生率創下新低,幼兒園招生數減少了四分之一;老齡化加深下人力短缺情況加劇。

人才引進申請的迅猛增長和香港特區政府過去兩年陸續推出的政策有關系。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在最新的《政府市政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加大“搶人”力度。其中除了年收入高於250萬港元的申請類別外,還包括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的部分,後者是“高才通計劃”中申請者最多的種類。

該政策規定,若是畢業於百強大學的人士,前五年內至少有三年工作經驗即可申請,且不限制配額;若是百強大學畢業前五年內工作經驗少於三年的人士,則配額限制10000人。香港“高才通計劃”學校名單包括內地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9所大學。

對於香港推出“高才通”等措施吸納人才並不斷調整政策、放寬條件。科方得投資執行總裁、香港城市大學創新創業導師張曉兵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調整政策背後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應對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和新需要。隨著香港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方向的變化,需要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來支撐和推動經濟發展。此外,香港也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因此需要推出更加優惠和靈活的人才引進政策。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政府希望通過引進人才增加香港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企業來香港發展;基於香港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需要引進更多年輕的人才來填補勞動力缺口。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向本報記者表示,政策調整背後有多方面原因。其中,香港經濟發展面臨一些挑戰,如國際貿易形勢不確定性增加、內地城市的崛起等,因此需要通過引進人才來推動經濟轉型和創新發展。

張曉兵告訴本報記者,當前香港的就業情況相對良好,但由於經濟形勢壓力和外部環境的影嚮,就業市場仍存在一定的壓力。

付建認為,當前香港的就業情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嚮。香港經濟在過去幾年中受到了多個因素的沖擊,包括中美貿易摩擦、社會動蕩等,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和就業市場不穩定。此外,新冠疫情也對香港的經濟和就業市場造成了一定的影嚮。因此,香港的就業情況可能並不樂觀,需要通過吸引人才來促進經濟複蘇和就業增長。

真實留港生活人數每年不超1萬人

然而,在引才成績單亮麗數據的背後,相當比例的人並不打算選擇真正紮根香港生活。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數據,2018年至2022年,分別有9044人、9918人、8392人、8843人及8904人通過輸入人才計劃獲得香港居留權。由此可見,盡管每年申請者雖眾,但能真正留下在香港生活7年的,每年卻不超一萬人。

悉尼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的小謝告訴記者,自己只是順手申請一下,沒想到過了。“之前沒有想過在香港工作,只是順手申請,沒想到非常順利,不到一個月就獲批了,完全不用任何中介。”

小謝告訴記者:“符合高才通引才計劃的人應該會在優才計劃和高才通中二選一。但優才計劃大概需要至少6個月才能獲批,由於我現在仍在澳洲,並沒有想好要不要到香港工作,只是為了將來能夠多一個選擇才申請了一下,因此選擇了申請流程相對便捷的高才通。”

小謝表示,在他加入的幾個微信群聊中,有不少和自己情況相同的高材生,都暫時沒有前往香港定居的打算。“大家都說去不去(香港)再說,先當個長期旅游簽證。”他笑稱。

身份規劃師Juli表示,對香港身份最熱切的群體,是有小孩或即將成為準父母的內地中產階層,尤其是在“高才通計劃”推出後。但無論是通過優才、高才還是留學,一開始拿的都只是臨時身份,想拿永居需要等7年。

“到底要在孩子幾歲前申請香港身份?”這是中產們最關心的問題。對此,Juli告訴記者,在孩子9歲之前拿到香港永居身份,可以參加港澳台聯考,以比內地考生平均低150分的情況下,進入985、211大學;9歲之後只能拿到香港臨時身份,只能參加香港DSE考試,但是不能考回內地大學,只能報考海外或香港的名校。

付建表示,香港在引進人才方面面臨一些難點。首先,香港的房地產市場高昂的房價和租金可能成為吸引人才的一大障礙。此外,香港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也可能對人才的吸引力產生一定的影嚮。政府需要繼續改善相關政策和環境,提供更好的待遇和發展機會,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鎖定”理工科人才,“高才通”擬進一步降門檻

李家超近日透露,特區政府準備進一步放寬人才申請條件。除了百強大學外,也會考慮培養優秀人才以及特殊專業的院校,尤其是香港擁有“八大中心”定位,需要不同來自科技、文化產業、藝術、知識產權等不同領域的人才。在國家的“十四五”規劃中,香港被確立為八個重點領域的發展中心,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以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有關部門會按不同元素作出研究、分析,並適時公布新的標準。

值得註意的是,從內地目標院校上看,“高才通計劃”更多針對的是理工科人才,而不是香港傳統優勢的金融專業。

香港入境處數據顯示,1-3月,根據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獲批來港人士僅32人,去年同期達60人。同期,根據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獲批來港人士中,資訊科技及電訊行業為326人,遠不及金融及會計服務的710人。

對此,張曉兵表示:“香港人才引進結構的原因主要是受到行業結構和市場需求的影嚮。由於金融和會計服務一直是香港的傳統優勢,因此在過去的人才引進中,這些行業的人才比較容易獲得優惠政策支持。但隨著香港科技和科創行業的重視和相關規劃,香港的人才引進政策也逐漸向科技領域傾斜。而‘高才通’將人才引進‘鎖定’在理工科人才,是因為這些領域的人才短缺程度更高,需要更為迅速和有針對性的補充。”

對於“高才通計劃”目標人才的轉變,柏文喜也指出,香港科技行業相對較弱,對科技人才的需求相對較少;香港的教育體系存在一定問題,沒有培養出足夠數量和質量的科技人才。“高才通”將人才引進“鎖定”在理工科人才,是因為理工科人才在當前經濟發展中的需求較大,香港科技行業也需要更多的理工科人才來推動創新和發展。

對於人才引進,張曉兵表示,香港在地理位置優越、法治環境穩定、稅收優惠、金融市場成熟等方面具有優勢。此外,香港還擁有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機構,並且與內地和國際市場有著廣泛的聯系。但香港也面臨著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房價、人口密集等問題,這些都可能成為人才引進的難點。建議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繼續加強政策支持,並在生活環境、社會保障、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以更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來香港發展。

柏文喜建議,政府可進一步優化人才引進政策,放寬條件,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來香港發展;加大對科技行業支持力度,培養和引進更多的科技人才,推動科技創新和發展;政府可加強與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提供更多的科研項目和資金支持,吸引更多的學術和科研人才來香港;政府可提供更多的福利和優惠政策,改善人才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增加他們在香港的歸屬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