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9個月,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再上調,人民幣應聲上漲

本次參數上調,背景是近期對比美元走勢,人民幣貶值壓力有所加大,監管層通過動用穩匯市政策工具,引導市場預期,避免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範圍之外大起大落。

為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繼續增加企業和金融機構跨境資金來源,引導其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局決定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上調至1.5,於2023年7月20日實施。

這是2022年10月以來,人民銀行和外匯局再一次調整跨境宏觀審慎調節參數。 市場分析認為,上調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旨在釋放境內企業和金融機構更多的外債融資潛力,鼓勵外債融資並助力國際收支的平衡。 本次參數上調,背景是近期對比美元走勢,人民幣貶值壓力有所加大,監管層通過動用穩匯市政策工具,引導市場預期,避免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範圍之外大起大落。

截至記者發稿,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升破7.2關口,日內漲超300點。

穩匯率動用這一工具

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被視為穩匯率的政策工具之一。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對第一財經表示,在我國外債規模適量、結構合理、風險總體可控的背景下,這一措施也有助於維護跨境資金合理有序雙向均衡流動,維護外匯儲備規模穩定和市場預期穩定,維護外匯市場平穩健康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和雙向波動,促進內外平衡。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從歷史看,監管層自2020年12月、2021年1月分別下調金融機構和企業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25至1,當時人民幣匯率處在升值區間。 而在2022年10月,監管層轉為上調金融機構和企業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至1.25,當時人民幣匯率恰處在貶值區間。 當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處在7.2附近,本次調整體現了監管層合理引導市場匯率預期的意圖。

近一段時間,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加大。 過去幾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三次破“7”,又三次回到了“7”以內。 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再次「破7」,已是2019年以來第四次。

對於接下來的人民幣匯率走勢,央行副行長劉國強日前表示,近年來,在應對多輪外部衝擊的過程中,人民銀行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也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儲備。 既不會沒有定力,也不會太佛系。

在穩預期政策方面,7月初,多家境內主要銀行下調美元存款利率。 業內普遍認為,銀行綜合考慮自身經營策略、市場供求變化等因素後作出主動調整,一方面可以緩解境內美元存貸款利率“倒掛”等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穩定人民幣匯率。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當前穩匯市政策工具箱豐富,若後續人民幣貶值壓力繼續發酵,監管層還可動用下調境內企業境外放款的宏觀審慎調節係數、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外匯風險準備金率、重新引入人民幣中間價逆周期調控因數、乃至加大離岸市場央票發行力度等政策工具實施調控,短期內人民幣匯率跌破去年11月低點的可能性不大。

有利於跨境資金流入

所謂「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是「跨境融資風險加權餘額上限」中的一個計算因數,上調該參數可以提高對應的風險餘額上限,便於境內企業和金融機構增加跨境融資額度,有利於跨境資金流入,優化資產負債結構。 該政策屬於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措施之一。

根據相關政策規定,跨境融資風險加權餘額上限=資本或凈資產*跨境融資槓桿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 據業內人士介紹,當前跨境融資槓桿率:企業為2; 非銀金融機構為1; 大部分銀行為0.8。 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25上調至1.5,意味著在「全口徑外債」的融資模式下,境內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外債額度提高了25%。

龐溟表示,上調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和拓寬融資管道,便利境內企業和機構跨境融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有效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協調國內國際兩個迴圈。

在他看來,上調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意味著相應放寬境外融資額度上限。 從結構上說,這對境內企業和機構中凈資產額較低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來說更為便利,對中高資質的發行主體和優質企業來說更為有利。

去年10月,人民銀行、外匯局曾宣佈決定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上調至1.25。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