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迎三個月最大周跌幅,健康調整還是行情尾聲跡象?

衰退擔憂打壓週期性板塊。

美國股市迎來了今年3月以來最糟糕的一周。

投資者消化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最新評論,外界對於經濟衰退的擔憂重燃。 隨著三大股指震蕩走低,避險情緒令資金再次湧向美元和長期美債避險。 對於剛剛走出熊市泥潭的市場而言,調整是否意味著銀行業危機以來的上攻行情結束,美聯儲接下來加息的時機及對經濟的影響或成為關鍵因素。

美聯儲(來源:新華社圖)

美聯儲(來源:新華社圖)

美聯儲欲繼續加息

雖然美聯儲6月維持聯邦基金利率不變,外界愈發關注決議聲明中有關年內2次加息的前景。 鮑威爾上周在出席國會聽證時明確表達了這種情況的可能性,稱將通脹率降至2%的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認為年內還將繼續上調利率,但會以更溫和的速度進行。

即使鮑威爾保持著謹慎的立場,重申美聯儲將根據收到的數據進行評估並逐次會議進行決定,而不是根據預設路線。 在市場眼裡,下一個潛在的加息視窗似乎已經呼之欲出,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7月加息25個基點的概率維持在70%,市場也在關注9月連續加息的可能性。

美聯儲多位鷹派委員的表態強化了這種預期。 舊金山聯儲主席戴利(Mary Daly)表示,今年再加息兩次是“非常合理”的預測。 美聯儲理事鮑曼(Michelle Bowman)也認為,需要再次加息以遏制物價上漲。 “我們繼續看到出乎意料的高通脹水準。”

牛津經濟研究院高級經濟學家施瓦茨(Bob Schwartz)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鮑威爾在國會的發言顯示了美聯儲政策立場傾向依然偏鷹,“除非即將到來的數據顯示通脹壓力顯著放緩,否則7月份再次加息的概率很高。 ”

高盛認為,雖然接下來通脹有望進一步下降,外界對物價降溫的預期過高。 報告提及,市場忽視了醫療保健等行業“延遲通脹”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輪加息500個基點後,進一步上調利率引發了外界對經濟衰退的擔憂。 最新數據顯示,二季度末美國經濟動能有所放緩,隨著服務業增長今年首次回落,製造業萎縮加劇,6月Markit美國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了3月以來新低。 與此同時,就業市場鬆動的情況仍在延續,上周初請失業金人數連續第三周維持在26萬以上,處於近兩年高位。

焦慮情緒也反應在了美債走勢上,2年期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倒掛再次回升至100個基點以上,為銀行業危機以來的最高水準,而這也被視為重要的衰退預警信號。 施瓦茨向第一財經表示,美聯儲需要充分收緊貨幣政策,將GDP增長放緩至低於其潛在速度,以減少工作力需求並給通脹帶來下行壓力。 然而隨著貨幣政策效應的顯現,他認為軟著陸實現的難度非常大,預計溫和衰退將在第三季度晚些時候開始。

市場調整將持續多久

美國股市過去一周遭受重創,標普500指數行業指數幾乎全軍覆沒。 週期性板塊承壓,房地產業重挫4%領跌大市,能源板塊緊隨其後下跌3.4%,其他跌幅超過2%的板塊包括公用事業、金融和科技板塊,醫療保健則是唯一逆勢上漲的行業。

作為今年的最強板塊,人工智慧推動的科技股行情似乎也有熄火的跡象。 在微軟、英偉達、谷歌等個股貢獻標普500指數年內大部分漲幅的背景下,其持續性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 LPL Financial的首席全球策略師克羅斯比(Quincy Krosby)認為,這不是健康的牛市,“這讓市場寬度越來越窄,雖然並不意味著行情即將結束,但市場對龍頭企業持續攀升的催化劑感到有些擔心。 ”

另一方面,考慮到美聯儲暗示進一步緊縮,市場也在關注加息對經濟和股票估值的潛在影響。 不少分析師警告稱,標普500指數和納指的估值看起來明顯偏高。

財經數據供應商FactSet對機構的統計顯示,結合未來12個月企業盈利的預測,標普500指數的遠期市盈率略低於19倍,大幅高於近五年平均水準。 準確預測本輪銀行業危機后反彈行情的Claro Advisors董事總經理貝蘭格(Ryan Belanger)發出警告,市場對美聯儲能夠實現軟著陸過於自信,投資者現在減少對股票的敞口可能是明智的。

聯博基金(Alliance Bernstein)表示,由於投資者情緒已達到“極度樂觀”的水準,敦促投資者短期內謹慎行事。 該公司稱,其綜合情緒指標(CSI)自2019年11月以來首次突破關鍵的+1標準差水準。 “我們將極端樂觀情緒視為謹慎的戰術信號,因為在拋售信號發出後的4-6周內,全球股票回報率平均為負。” 報告稱。

在上周調整之前,標普500指數已連續五周攀升,創2021年11月以來最長紀錄,納指則連漲八周,為2019年3月以來最佳表現。 因此也有一些機構觀點認為,這裡可能是一次健康的回調過程。 本周美國將公佈5月PCE物價指標,數據表現將影響市場對7月及以後美聯儲的政策路徑判斷,或將影響本輪美股調整的空間。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