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費者 請拿起法律武器維權

伴隨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金融消費活動已深入平常百姓家,與此同時,金融消費服務引發的矛盾糾紛也在不斷增加,消費者金融權益被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 與其他行業相比,金融消費關係中,金融機構在規則制定、締約談判、資訊控制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然而,消費者的金融素養亦在不斷增長。 記者梳理了2022年福建廈門法院辦理的有關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一些典型案例,從中不難看出金融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正逐漸提升。


銀行未盡提示義務,自動續約專案消費者無須買單


2022年2月,某銀行廈門分行將俞某某訴至法院,要求其償還信用卡欠款本息及違約金等合計人民幣18613.88元,其中包括其他費用人民幣20元。 該案的爭議焦點即這筆20元的其他費用。


原來,2019年9月,銀行通過系統向信用卡使用者俞某某發送短信,贈送“玩轉全球”增值服務,短信中告知,該專案免費體驗期為2個月,體驗期到期后自動續約,並載明退訂或取消該服務的方式。 體驗期滿后,俞某某並未取消該服務,銀行便主張雙方已就該項目達成合意。 俞某某則辯稱,其不清楚銀行所稱的「玩轉全球」專案是自己何時申請,並表明其沒有能力出國,該專案對其毫無意義,其對開通此服務的事實並不知情。


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在案證據,俞某某在信用卡領用合約簽訂時並未開通「玩轉全球」專案,該專案是在信用卡的後續使用過程中開通,因此開通該新增專案須經雙方達成新的合意。 銀行僅通過短信方式告知俞某某,向其贈送「玩轉全球」權益2個月及退訂或取消該服務的方式,但不能證明俞某某曾申請開通該權益,也無證據證明其同意接受該贈送的權益,及存在實際使用「玩轉全球」專案權益的行為,因此雙方就「玩轉全球」專案的開通並未達成合意。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銀行卡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該銀行僅通過短信方式告知俞某某「玩轉全球」項目的權利義務,致使俞某某沒有注意或者理解該專案的權利義務,在該專案兩個月的免費體驗期滿后,銀行也未提醒俞某某後續該項權益將收取每月20元的費用,因此該銀行未完全盡到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務。


綜上,法院認為該銀行要求俞某某支付其他費用人民幣20元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不予支援。


期貨居間商違規提供資訊,須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某期貨公司自2019年11月起,委託某信息諮詢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諮詢中心)為其推廣期貨業務,諮詢中心承諾正確向客戶進行期貨投資風險提示、不得向客戶做獲利保證等。


2020年7月,曾某某經諮詢中心居間介紹,在該期貨公司開戶,進行期貨交易。 同年11至12月,諮詢中心多名員工在同曾某某的微信聊天過程中,存在違規指導曾某某進行交易的行為。


曾某某認為,諮詢中心通過故意隱瞞期貨投資風險及誇大期貨投資收益的方式,引導其在前述期貨公司開通期貨賬號投資,並指導其進行大額期貨交易,致其在期貨交易過程中產生巨額虧損,該中心需對其損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同時期貨公司未對期貨居間商諮詢中心進行有效管理,亦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遂將諮詢中心、期貨公司訴至法院。


法院經審理查明,除前述期貨公司外,曾某某還在其他多個平台進行多次期貨交易。 2020年11月,曾某某向某銀行申請個人迴圈授信額度,之後獲得該銀行發放貸款100萬元,曾某某將該筆貸款全部用於在該期貨公司平臺上進行期貨交易,共計虧損805215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曾某某用於期貨交易的資金來源於其向銀行申請的貸款,系違規使用信貸資金; 從在多個平台進行期貨交易,及曾某某在自主填寫的風險評估問卷中確認「當下或此前曾從事金融、經濟或財會等與金融產品投資相關的工作超過兩年」,說明其具有相關期貨交易經驗; 另從曾某某與諮詢中心員工的聊天記錄中亦可知,其並非完全聽從諮詢中心員工的建議進行交易,而是具有一定的自主交易意識。 故曾某某自身對交易損失存在較大過錯,須承擔較大責任。


同時,諮詢中心依約應禁止提供期貨行情資訊或提供其他期貨投資諮詢服務,然而中心多名員工違規對曾某某的期貨交易進行指導,該行為與曾某某的交易損失之間具有因果關係,存在一定過錯。 此外,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期貨居間人應當獨立承擔基於居間經紀關係所產生的民事責任,且曾某某未提供充分證據予以證明,諮詢中心違規操作期貨公司具有過錯或怠於及放任對居間人進行管理,故期貨公司與曾某某的交易損失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


最終,法院作出判決,酌定曾某某自己承擔交易損失的60%,諮詢中心賠償曾某某交易損失的40%,即322086元。


乘客下車時失足摔傷,保險公司也須賠償


2020年4月,某物流公司駕駛員歐某某駕駛該公司所屬車輛行駛過程中,因車輛故障就近停靠,坐於案涉車輛副駕駛位置的該公司員工王某,在開車門下車時不小心踩空,從車上摔到橋下受傷,后送醫治療。


同年11月,物流公司與王某就案涉事故達成協議,約定公司除墊付醫藥費11萬余元外,再賠償王某21.5萬元,賠償金包含工傷及相關賠償專案。


此前,物流公司為案涉車輛向某保險公司投保車上人員責任險(乘客),保險金額為20萬元。 在向王某支付相關賠償款后,物流公司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被保險公司拒絕,故訴至法院。


對此,保險公司辯稱,王某系在車輛已平穩停靠處於靜止狀態時下車踩空導致受傷,所受損害並非因機動車輛發生意外事故所致,不存在機動車的侵權行為,不符合車上人員責任險(乘客)承保範圍。


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保險合同系採用保險公司提供的格式條款訂立的,根據保險法的規定,應當作出有利於被保險人的解釋,即“王某下車時失足掉下橋”屬於保險條款約定的“意外事故”。 在意外事故發生的瞬間,王某正在下車,屬於車上人員; 車輛雖處於靜止狀態,但使用車輛應當包含利用車輛使用功能的一般過程,包括故障期間對車輛進行必要的檢查等必要行為,案涉車輛因拋錨停靠,王某下車時發生意外事故,應當認定為“在使用被保險機動車過程中”。


此外,案涉車輛因拋錨靠邊停車,可見車輛出現故障是停車與車上人員下車的主要誘因,機動車一方未能確保車輛正常安全行駛,與王某下車受傷具有較大的因果關係; 王某在下車過程中未盡到謹慎注意義務,對意外事故也存在一定的疏忽大意。 故法院認定機動車一方負主要事故責任,依法應當對王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最終,法院認定王某因本次事故受傷的損失數額為328028.67元,保險合同約定的被保險機動車乙方,即保險公司承擔事故責任為70%即229620.7元,已超過保險責任限額,故依法支援物流公司訴請,判決保險公司對其承擔賠償責任20萬元。


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各種金融工具、金融產品、金融模式的創新和應用,各種金融服務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金融消費者。 2014年3月15日修訂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首次將“接受一定金融服務的消費者”納入該法保護範圍。 九年過去了,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就是保護金融市場規範健康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共識。


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再被動接受,而是勇於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雖然相較於體量巨大的金融業務,金融消費者維權糾紛從數量上看仍顯“微不足道”,但這些糾紛,尤其是典型案例的妥善處理與公開發佈,對於規範行業行為、促進行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作為金融機構需不斷強化服務理念。 雖然近年來金融機構對於消費者保護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但在服務過程中依舊存在規定殭化、服務瑕疵及投訴處理不到位等問題,如前述第一個案例中所示,銀行開通收費專案,屬於對金融消費者存在利害關係的合同變化,必須尊重金融消費者的選擇權,不得濫用“默示推定”規則。 金融機構在金融服務理念及舉措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作為消費者,也需不斷提升風險意識。 實踐中,部分金融消費者缺乏相關金融專業知識,風險識別能力較差,盲目相信高額回報,不仔細審查投資專案和合同條款,且在出現風險苗頭后不能及時止損。 如前述第二個案例中所示,誠然期貨公司應當完善居間人的風險管理制度和應急處理機制,向交易者做好相關風險提示和資訊披露工作; 期貨居間人應當依法依規開展業務,不得存在禁止性行為; 投資者自身亦應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審慎投資,並遵循“買者自負”的原則。

此外,有關部門要加強事前預防、事後處置,不斷完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通過多元矛盾糾紛解決程序和機制妥善處理消費者投訴,從而有效保護消費者權益,節約司法資源。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