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殺錯一萬,絕不放過一個
擁有一個好律師是不是一定能幫你在眾多專案中挑選出那個賺錢的專案,大概率,不能。
但是一個好律師是不是能把你從一眾包裝得特別好看的壞專案裏撈出來,大概率,可以。
這是因為律師可以說是所有金融從業者裏面風險意識和止損意識最高的人群了,所以,你交給一個律師來看專案,他標準的做法,肯定是寧可殺錯一萬,不會放過一個。
我覺得這一點對高淨值人士很重要,對真正的有錢人來說,最不缺的就是投資專案,公募、私募、個人、家庭、朋友、網路,無數人每天帶著無數專案蜂擁而至,車水馬龍,因為錢財本身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我們都知道,量變引發質變,在如此多良莠不齊的投資機會裏,當然也有著能賺錢的好的專案,但同時也會有更多更多的大坑,這是真正的高風險帶來高收益的表現。
那麼對高淨值人士來說,追求什麼樣的價值才更加合理呢?財富的繼續爆發式的幾何倍數的增長,還是現有財富的安全穩定?
我以一片拳拳之心,加上家國天下的傳統邏輯,我覺得應該首先保證後者,再來追求前者。
一方面,一個人的財富達到一個極大數之後,首先本身就有自己事業或者財務投資的增量,這個時候去進行風險投資,獲得的加成收益是一個並不確定的增量,但與此同時,投資失敗的損失,卻是巨大和不可逆的。
如果不是涉及到本身的事業理想或者人生夢想,而僅僅作為一種財務投資的考慮,對高淨值人士,財富不確定增長和財富不確定損失的選擇中,應當首先避免巨額財富損失,其次再謀求財富穩定增長,再次才是考慮良好的價值投資機會,最最最後才是考慮機會投資的財富倍數增長(畢竟最極端的幾個倍,就是無數企業家折戟成沙的澳門了)。
因此,律師在這個時候的作用,就是幫助高淨值客戶斃掉那些有明顯缺陷的專案,事實上,在這階段,律師可能是唯一能夠完成這個工作的服務主體。
當然,在這個時候的各種投資顧問也有高超和專業的風險辨別能力以及風險控制手段,但他們的風控,存在兩個源頭性的短板:
01
其一,投資顧問的報酬來自於投資成功,如果未促成投資則沒有收益,因此,雖然他們有從長期價值上幫高淨值客戶推薦更優質專案的動力(因為不這樣做,沒有客戶願意第二次將財富交由他們打理),但最終,他們的即期目標仍是達成客戶對他們認為優質的專案的投資(而這個優質的程度,會受到市場環境和業績壓力的雙重擠壓)。
換一種更簡單的說法,他們無法單純從否定專案中獲得收入,這是在風險辨認和風控管理心態上和律師相比根本不同的邏輯,因為律師提供的諮詢服務沒有居間的性質,律師也不從專案未來收益中獲取激勵,而是單純的根據自己提供諮詢的時間和專業度來獲得律師費收入。
因此,律師可以做到每天只否定專案並獲得律師費報酬,這就使得律師更有動力去更客觀和嚴謹地看待風險,甚至超過必要的程度。
02
其二,大家的知識結構也有所不同,當然,金融行業本身就更喜歡複合型的人才,自然有既學經濟又學法律的投資顧問和律師。
但學習的時間和知識應用的場景還是使得律師在辨明和控制風險上會具備更多的技能和經驗,因為律師畢竟更接近於對商業法律的解釋,以及大量涉及到投資索賠案件的司法實踐。
我們不保證會不會一不小心斃掉一個騰訊或者阿裏巴巴,但是配套上肯定能幹掉幾百個看著光鮮靚麗但是其實一地雞毛的賠錢專案。
所以,作為高淨值人士在個人投資之時唯一一個有純粹合理槍斃專案動機的獨立意見方,律師,其實是一個大家經常忽略但其實非常重要的關鍵保障。
長期跟進的獨立觀察,
隨時採取必要措施
所有的爛蘋果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好蘋果,所有的爛專案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好專案。
誠如斯言。
一個專案的自然週期,必然是經過募集-投放-退出三個階段,在募集和投放階段,私募管理人拿著投資人幾千萬幾個億幾十幾百個億的現金,在人民幣的加成下,腳踏七彩祥雲,身披黃金戰甲,揮斥方遒,仿佛無所不能,然後投向的那些專案,也都衣冠楚楚,落落大方,談的都是最新的行業、技術變化,改變人類未來的創新,幾十幾百倍回報的生意。
雖然這個時候已經有不少騙子和坑在眼前,但總體來說,投資專案的這個階段,是充滿希望和可能性。
問題總歸是出現在專案的經營階段中,有一個天才的想法固然很難,但更難的是一個天才的想法在實現中會遇到無數的困難和壁壘。創業這件事情本身是一個不斷試錯才能成功的事情,這個過程中需要異於常人的堅韌和不斷試錯的成本,以及最重要的,那一點點的運氣。
如果套用某位先賢的說服,那一點點的運氣,可能往往是最為重要的了。
而對投資人來說,還得考慮上基金管理人和底層投向的實際控制人的忠實和勤勉、良心和誠信。
我們當然不是把這些人形容成自私自利和言而無信的人,但是人最大的難處之一,就是相比於AI更加不理性,所以他們既會努力抓住那些虛無縹緲的希望和最後一切的可能企圖翻盤(這該怪誰呢,那麼多成功的偉大企業家都把自己的成功描述成在最困難時刻孤注一擲的賭徒式的ALL IN,而從來不談即使失敗他們僅憑名字就可以重新來過的事實,以及他們偉大而又富裕的爸爸媽媽們),又往往因為愧疚和怯弱而不敢向投資人承認自己的失敗和因此給投資人造成巨大的虧損。
在這種情況下,又能有什麼好結果呢?紙終究包不住火,所以最終大家看到的都是嚴重違反常識的投資結果,大量成百上千億的投資,明明約定了20%的止損線,最後都被清零。
何苦來哉。
所以,他們主打一個資訊差,那麼為什麼明明有信披義務的管理人和底層專案,還能利用資訊差呢?
這是因為投資人事實上沒有辦法時時刻刻關注專案的動向,高淨值人士的人生豐富多彩、繁忙多樣,不論是還在繼續奮鬥,還是開始享受生活,要求他們充分對淨值表和概括式的經營資訊保持敏感和持續過問,這都實在要求過高。
真實情況下,我們的很多大客戶甚至會忘記已經投資的幾千萬人民幣的產品,或者根本在一開始就沒有註冊基金的信披帳戶。
ChatGPT和更高端的人工智慧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技術上可以,但是,我害怕有人會用魔法打敗魔法。
所以,更合理的做法應該是,讓你的律師去跟進你的所有個人投資,成為基金管理之外的屬於自己的風控隊伍,這樣做的核心好處有兩個:
01
第一,在這艘船運行過程中,你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專業人士,以每月或每一季度的頻率,去查詢船長和大副給你的船舶航線和運行報告是否正常。
當然,在有一些大品牌基金專案項下,管理人會要求投資人放棄一大部分的知情權,比如只給淨值報告,不披露具體的投資專案(有一說一,大牌基金管理挺多的,這種拒絕信披的,其實可以省一省),但是,每一次對淨值的問題回饋,也能夠表現出基金管理人的心態和基金的存續情況。
舉例來說,在這個階段可以詢問管理人有無進行管理和風控手段,對出現淨值波動較大的專案的有無查明原因並採取措施,此時管理人的回復,都會成為未來對其是否忠實勤勉的判斷依據。
與此同時,這種帶有專業判斷的意見,也能夠更好地幫助和敦促管理人採取更有利於投資人利益的策略(比如相對於管理人更追求成功可能性,投資人更看重投資本金的安全),形成投資人和管理人的良性互動和助力。
嗯,有一種目光,叫做來自老父親的凝視。
02
第二,當這艘船開始下沉的時候,有沒有持續關注就更加重要,一個產品從不良到暴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肯定有跡象可循。
那麼是不是能夠在一開始儘早的贖回,或者尋求其他的回血措施,是同一個產品不同投資人投資結果差異的主要原因。
這又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
宏觀來說,管理人可以對單一專案沒有足夠的能力(缺乏專業的風控和律師團隊)、精力(要管理的專案太多,或者在整理上,總的管理收益較好而沒時間處理不良專案)和意願(存在利益輸送和不可告人的秘密)去打撈投資本金,那麼投資人直接指派值得信賴的律師團隊參與處理,甚至實質上對管理人進行奪權,都能夠提高整體的專案清算金額和效率,而效率有時候,是可以產生0和100的區別的。
從微觀上來說,泰坦尼克號如果註定沉沒,總歸是先發現的人,更有可能跳上救生船。
所以,提前發現不良情況,在管理人和底層專案實控人還有僥倖心理的時候,能夠以一個較好的價格(因為存在資訊不披露和隱瞞)對自己的份額進行贖回退出,或者要求管理人提供其他的補充方案,都是一種積極自救的方案。
事實上,這個世界,在一個特定的事項上,本來就一直是只有一部分人在受傷。
而這些,離不開專業人士持續的觀察以及談判溝通甚至訴訟的專業技能,耐心與果斷不可缺一,這也是律師在這個領域奪天獨厚的優勢。
再說了,賺那麼多錢,不就是為了得到好的服務嗎。
所以,還不趕緊去請律師。
以上。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