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行瑞士信貸,陷入重新獲取亞洲富豪信任的困境當中。
全稱為瑞士信貸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瑞士信貸(簡稱“瑞信”) 2022年資產管理規模減少了20%,淨流出約1232億瑞郎(匯兌比例1:7.4,約合9191億元);2023年至今,依然有37億美元(匯兌比例1:6.9,約合255億元)的淨流出。數據背後,是往日對瑞信青睞有加的超級富豪們的不斷離去。
3月16日,瑞士信貸的ADR(託管憑證)價格在紐交所開盤時一度大跌30%。這是因為當天瑞士信貸的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在媒體上表示,將不再繼續提供更多資本。而更早一天的3月15日,瑞信發佈了因美國SEC提出質疑而推遲的年報,並承認財報有“重大缺陷”。
當天下午,瑞信的一年期信用違約互換(CDS)從835點左右飆升至近1000點。這個價格是競爭對手瑞士銀行的相應一年期CDS價格的20倍。這就意味著,為瑞信的債券提供違約保險的成本高了很多。
這種創紀錄的暴跌和恐慌,讓身處亞洲市場的富豪們憂心忡忡。
一位香港本地的富豪告訴騰訊新聞《潛望》,市場可能看到了它沒有瞭解的內情,不然不會如此暴跌。於是,他第一時間讓家族辦公室CFO著手從瑞信轉走資產。該富豪是瑞士信貸近20年的老客戶。
他表示,不願意自己成為最後一批逃離瑞士信貸“這艘即將沉淪的大船”的人。

有的富豪一次性轉走5億美金
從瑞士信貸轉走或考慮轉走資產,早已提上一些富豪們的議事日程。
兩位不願具名的中環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對騰訊新聞《潛望》透露,過去近一年裏,已經有多位富豪或富豪家族辦公室的負責人聯繫他們,問詢從瑞信轉走資產的事宜。這些富豪有些速度比較快,已經在某家競品銀行走開戶流程了。
騰訊新聞《潛望》瞭解到的一個案例是,早在2022年中,一位亞洲富豪一次性從瑞信香港轉走了5億美金的資產,約合35億元。當時他給出的解釋是,希望用這筆錢投資其他的股票市場。騰訊新聞《潛望》後來瞭解到,該富豪的實際用意只是希望將資產從瑞信轉出。
因為,當時瑞信已經對外公佈了其連續第二個季度虧損的預警。同時,瑞信仍在努力了結因供應鏈金融公司Greensill公司倒閉帶來的影響,該專案致瑞信虧損超17億美元,而很多瑞信的富豪客戶購買了這款產品。
騰訊新聞《潛望》曾經瞭解到,一位參與了該產品的中國臺灣富豪正是那個時候下定決心離開瑞信的。
這些提早行動的富豪都有自己的家族辦公室團隊,能更早地發現瑞信的問題。一位剛從瑞信離開的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告訴騰訊新聞《潛望》,他的客戶是從2022年3月左右開始陸續離開的。
騰訊新聞《潛望》瞭解到,一位香港本地家族也在2022年夏天的時候,要求一次性把其9億美金的資產轉走。當時瑞信私人銀行部門全球負責人曾參與挽留,不過2022年年底,該家族仍陸續地轉走了部分資產。截止發稿,騰訊新聞《潛望》暫未獲悉該家族是否已將全部資產轉走。
對於瑞信來說,富豪們最瘋狂的逃離發生在2022年10月。當時澳洲ABC一位記者在社交媒體發帖稱,某大行即將倒閉,彼時市場將猜測對象設定為瑞信。
過往數年間,瑞信麻煩不斷。除了陷入Greensill倒閉而造成虧損外,瑞信還涉及了對沖基金Archegos Capital的爆倉事件,這導致瑞信面臨超55億美元的損失。與此同時,瑞信還涉及近2萬人資訊洩露的醜聞,並遭監管的起訴和處罰。2021年,瑞信還因受賄給莫三比克金槍魚撈補業貸款而遭英美監管處罰4.75億美元。
頻繁陷入麻煩,令瑞信變得被動又脆弱。瑞信股價由2022年9月的近5瑞郎跌至12月的2.7瑞郎,創歷史新低。騰訊新聞《潛望》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間,瑞信有15次以股價創歷史新低而登上財經新聞。
一位內地富豪告訴騰訊新聞《潛望》,2022年一整年,他身邊的同學和朋友都在從瑞信轉出資產。過去,他的錢以家族信託的方式存放在瑞信超過十五年,他自己在內地的生意涉及金融部分,更篤信瑞信出事只是時間問題。現在,他的預言被一步步驗證了。
瑞信集團官方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瑞信資產管理規模減少了20%至1.29萬億瑞郎,淨流出約1232億瑞郎,其中第四季度淨流出達1110億瑞郎。這其中轉出最多的當屬私人銀行部門,去年第四季度私人銀行部門淨流出950億瑞郎。這些流出的資產超過60%都是存款轉出,而時間多發生在2022年10月之後。騰訊新聞《潛望》接觸的一些富豪,也是此時選擇從瑞信離開的。
其中一位富豪告訴騰訊新聞《潛望》,當時他花了約一個月的時間才最終從瑞信把資產轉走。他擔心,瑞信當時可能面臨了很大的流動性壓力,不然不會耗時這麼久。
這種擔憂的氛圍直至2023年仍在持續。瑞信CEO Ulrich Koerner在當地時間3月14日的投資者會上表示,今年第一季度仍看到有37億美元的淨流出。過去這一年,瑞信淨虧損接近73億瑞郎,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瑞信面臨的最大的虧損。
還有一部分富豪或者富豪家族辦公室暫未決定現在就離開瑞信,但是他們開始諮詢投資其他產品的可能。
一位富豪告訴騰訊新聞《潛望》,他暫時還不打算轉走放在瑞信的資產,因為他在瑞信的資金購買了股票和債券,至今虧損接近50%。

富豪們的信心缺少一劑強心針
現在看來,面對富豪們的出走,瑞信仍有一場大仗要打。
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在3月16日的一份報告中提到,瑞信維持現狀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市場對他已經開始擔憂了,這反應在銀行板塊股票市場的疲軟上。據華爾街日報的統計,瑞信暴跌的當天,歐洲的銀行股的市值一度蒸發了750億美元。投資者的擔憂助推了市場的大跌。
3月17日,瑞士政府提出通過瑞士國家銀行給瑞信提供500億瑞郎的幫助。瑞信的股價當天一度反彈了40%。一些分析師認為,若是想要活下來,瑞信則可能仍需要更多的幫忙,才可能從“踩雷”和監管處罰的漩渦中走出來。
然而,富豪們卻沒有市場的投資者樂觀。
騰訊新聞《潛望》接觸到的一些富豪認為,在危機時期,把自己的身家放在瑞信這樣的金融系統裏並不明智。他們認為,瑞信雖然是蘇黎世的頭部銀行,但政府的“扶困資金”解決不了富豪們的實際問題。
包括部分分析師和一位富豪認為,瑞信的這一系列醜聞、錯誤的決策以及內部失敗的合規審查,似乎已經摧毀了大家的信心了。
重建信心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富豪瘋狂逃離的2022年10月,瑞信的CEO要求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們找到超過1萬名富豪,詳細地解釋瑞信的財報數據,並傳達瑞信有信心的資訊。
騰訊新聞《潛望》瞭解到的是,一些客戶經理沒辦法阻攔富豪客戶離開時,瑞信私人銀行的管理層會要求集團CEO安排公司的投資者關係負責人出來給客戶一一解釋所有和資本市場有關的內容。
對於這些富豪們來說,瑞信這種私人銀行最大的一個好處是他們可以使用高杠杆進行投資。多位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告訴騰訊新聞《潛望》,在香港的富豪們向來喜歡固收類的債券產品,尤其是早年的美元國債和地產美元債。
在2019年之前,香港的地產美元債非常受歡迎,比如當年恒大的美元債,票面利率一度超過13%。除了票面利息不錯和收益穩定外,對於富豪來說,私人銀行可以提供較有吸引力的杠杆才是核心。
一位在好幾家私行都有帳戶的富豪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買國債可以1比9配資,地產美元債的話有些可以達到2比8的配資。與此同時,若是一些恒生指數的權重股,比如阿裏巴巴或者美團的股票,富豪們也可以用1%左右的利率抵押融資,融資率也可以做到70%左右。
瑞信這方面向來在香港做得相對激進。騰訊新聞《潛望》獲悉,在恒大地產暴雷之前,恒大集團主席許家印曾經試圖在中環的私人銀行進行股票抵押貸款。當時市場上對於恒大暴雷的傳聞已經出來了,也有一些私行拒絕了許家印,但是瑞信的團隊卻給他提供了貸款,儘管後臺部門認為有風險。
一位熟悉瑞信私人銀行的知情人向騰訊新聞《潛望》表示,瑞信屬於只要帶來生意,很多事情都可以商量著來,有種“西部牛仔“的風格。
“很多壞的事情往往就是發生在這些例外中。”一位曾經在瑞信及其他銀行都工作過的私人銀行經理告訴騰訊新聞《潛望》,相比較起來,瑞信確實是比較激進的,不太像歐洲的私人銀行。
不同的信源告訴騰訊新聞《潛望》,瑞信早些年給內地富豪開戶的時候,雖然都有規範的風控,但是很多時候只要這個人可以帶來資金做生意,私行團隊則對於資金來源或者其他關注的問題放綠燈。
在瑞信踩雷之前,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前面的四年,亞洲的富豪們為瑞信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淨利潤。
“高管打架醜聞”、“內鬥”後遺症難解
富豪們的陸續逃離,也與瑞信的人事變動有關聯。
瑞信私人銀行部門當時的負責人Iqbal Khan於2019年7月離職,隨後第二個月就加入了競爭對手瑞銀集團。
Iqbal Khan於2013年在安永做了12年諮詢顧問後加入了瑞信的私人銀行部門。在職的數年間,瑞信的私人銀行業務利潤增長了80%。據公開信息,他為瑞信帶來了超過460億美元的利潤,其中超過三分之一來自香港和新加坡等亞洲地區。
Iqbal Khan的離職對瑞信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他的離開與瑞信當時的CEO Tidjane Thiam的私人恩怨有關。據《金融時報》報導,2019年7月兩人在CEO家裏舉行的同事宴會上大打出手,這兩個瑞信的高管當時都住在當地富豪區且互為鄰居,並共用一個柵欄。Iqbal Khan把房子推倒了重建,整個工程持續了兩年多,吵到了CEO一家人居住。更讓CEO惱火的是,Iqbal Khan還在他家地上種了樹。
打完架後,Iqbal Khan離職了,拿了超過800萬美金的賠償,並且帶走了不少瑞信的核心員工,涉及到結構化交易等部門。
當時,有分析人士表示,這個戲劇性的公司醜聞對於整個歐洲銀行界都是個定時炸彈,尤其會傷害到瑞信。
最終,一語成讖。一位知情人稱,作為瑞信私人銀行最閃亮的明星Iqbal Khan走後,陸續有不少瑞信的客戶經理跳槽去了競爭對手瑞銀集團,富豪們也有不少選擇跟著客戶經理們走了。
爭鬥的劇情後來又在瑞信的私人銀行上演。2022年中,瑞信私人銀行亞洲的兩個老闆內鬥,最後瑞信北亞私人銀行的負責人Young Jin Yee失敗了,離開了瑞信,隨後加入了德意志銀行的私人銀行部分。她在瑞信工作了近20年。一些她服務了多年的客戶也會跟著她離開瑞信。
騰訊新聞《潛望》從知情人處獲悉,過去這一年,瑞信私人銀行服務富豪的客戶經理從300個左右減少至現在的約130人左右,其中香港團隊則從原來的180人左右減少了近一半。
瑞信的年報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的私人銀行經理從之前的1880人減少至1790人,離職率占比約5%。
一位美國私人銀行的經理告訴騰訊新聞《潛望》,春節過後,香港找工作的私人銀行同行確實多了很多,其中花旗銀行在過去這段時間招聘了一些從瑞信跳槽來的人。
3月20日早間,瑞信被競爭對手瑞銀集團合併收購的方案公佈。如果兩家“宿敵”合併成功,那麼,重新贏得亞洲富豪們的信心這道難題,可能會出現一個新的答案。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