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环!香港保險業發展策略藍圖發佈!


圖源:亞洲保險論壇直播

 

重磅利好!港府5日發佈「香港保險業發展策略藍圖」,亞洲保險論壇2022今天也在香港開幕!

 

香港保險業的發展策略藍圖,闡述政府的願景和使命、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和成熟完備的保險樞紐定位。

 

香港保險業發展策略藍圖


 

引言

 

2.保險在香港金融市場發揮獨特和重要作用,為個人和企業提供保障以應對意外風險。有效地分擔和降低風險,改善個人生涯規劃,排解不確定因素和鼓勵投資,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裨益。因應疫情打擊和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環球市場參與者正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評估並調整管理風險的優次。

 

3.國家正朝著可持續、公平、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為香港保險業注入強大的增長動力。現在,在香港營運的保險公司有超過160家(其中12家屬全球20大保險公司),涉及保費總額超過5,800億港元(2021年毛保費總額),有利於香港保險業在“雙循环”策略中擔當“推廣者”和“促成者”。因此,目前正是公佈策略藍圖的適當時機,讓政府、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和市場持份者攜手合作,共同推動香港保險市場創新高峰。

 

願景和使命

 

4.政府在發展香港保險業方面的願景和使命如下:

 

(a) 加強香港作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的競爭優勢,並提升與其他金融行業的協同效應,為環球市場客戶提供整全的風險及財富管理方案;

 

(b) 推行積極進取的政策措施和便利發展的法例,以助香港保險業開拓市場;

 

(c) 推動長期業務和一般業務均衡發展,加強香港作為成熟完備的保險樞紐;

 

(d) 善用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並把握“雙循环”策略的契機,促進保險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e) 讓保險發揮為廣大市民提供完善的風險管理和管控方案的特有作用,釋放其社會價值。

 

雙循环”策略── 內迴圈

 

5. 大灣區是香港以內迴圈“推廣者”角色參與“雙循环”策略的理想切入點,藉以拓展本地保險業的市場。舉例而言,為經常往返大灣區內11個城市的創業者開發跨境保險產品,可加快人員、貨物、資金、數據等生產要素的流通,促進區內共同富裕。我們正爭取於南沙和前海等地成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人士提供各類支援。借鑒現行互聯互通計畫的成果,我們將進一步研究實現連接內地與香港保險市場的可行模式。

 

雙循环”策略── 外迴圈

 

6. 我們在2021年3月實施更完善的法律框架,其後指定三個受監管的保險集團,使香港的集團監管走在世界前沿。作為外迴圈中的“促成者”,我們必須致力說明香港是保險集團作為營運總部的最佳選擇。同時,我們歡迎有融資需要的合資格保險集團在香港上市。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日後在港主要上市的國際保險集團可合乎資格納入“南向港股通”,從而開拓廣大的內地投資者市場。此外,香港彙集眾多保險、再保險公司和相關顧問專才,是國有企業成立專屬自保保險公司,集中管理尤其於“一帶一路”國家的海外專案風險的理想基地。政府樂意提供協助,以實踐“搶企業”的總體政策。

 

7. 因應現行國際標準,持續檢視和完善規管制度,對確保香港保險業能更好地聯繫內地與國際市場十分重要。我們正推行有關工作,以期於2024年實施風險為本資本制度,通過量化評估、企業管治和資料披露三大支柱,使保險公司的資本要求與其風險組合和資產負債配對情況更為相稱。

 

鞏固風險管理功能

 

8. 我們期望以健全發展保險業為重心,建構豐富多元的環球風險管理中心。全球十大一般業務保險公司中有九家在香港營運,我們會以此為基礎,繼續建設行業生態圈,從而使香港成為更成熟完備的保險樞紐。就此,巨災債券是最常見的保險相連證券,具有轉移承保風險到資本市場的作用。保監局已制訂精簡的規管制度,與政府推出的資助先導計畫相輔相成,自2021年中以來已促成了兩宗保險相連證券發行。我們會致力推動不同種類的保險相連證券更多在香港發行。

 

9. 恰當地提供稅務寬減,是吸引外來投資和建構具規模、可持續市場的有效工具。自2021年3月起,適用於所有一般再保險業務、直接保險公司的特定一般保險業務,以及特定保險經紀業務的利得稅稅率均已獲減半,承保和處理大型基建專案的內地和外地企業應可受惠。專屬自保保險公司有關業務也同樣可獲得50%的利得稅寬減。我們會鼓勵內地企業集團在香港設立專屬自保保險公司,負責集團內部的風險識別和管理工作。

 

釋放保險的社會價值

 

10. 保險的社會價值體現於其給予保單持有人的保障範圍和程度,當中涉及普惠金融,其定義包括能否獲得合適、可負擔和合時的保險產品。為此,政府、保監局和保險業界在2019年推出可扣稅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至今,有效的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已超過230,000份,每份保單平均年度化保費約為71,000港元,保單持有人的平均年齡為47歲(截至2022年10月底)。順此趨勢,保障型投資相連壽險產品已於最近推出,有關產品結構簡單、具合理身故保障、收費透明,而且可讓保單持有人投資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認可的互惠基金(包括環境、社會及管治基金)。我們將繼續與保監局合作,研究措施以收窄香港的保障缺口。

 

11. 另一項相關措施,是設立保單持有人保障計畫,一旦有保險公司無力償債,可以為大部分涉及個人和中小企的保單提供安全網。我們會在2022年內就此計畫展開公眾諮詢。

 

未來新機遇

 

12.金融科技正在改變金融服務的策劃、推廣和供應模式,保險業也不例外。香港現有超過800家發展蓬勃的金融科技公司,其中不乏小型初創企業,政府致力加強有關方面的跨界別合作。我們已推出兩輪“拍住上”金融科技概念驗證測試資助計畫,並會鼓勵保險公司和保險科技初創企業善用此計畫。

 

13.保監局也銳意為行業創新注入動能,包括向四家虛擬保險公司發牌,又在疫情期間推出便利遙距投保和客戶服務的措施。目前,約有80%的保險公司透過數碼平臺吸納客戶和提供服務,並有12%的保險業雇員從事與科技相關的工作,足見香港保險業在數碼化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展望未來,擴大保險科技沙盒的範圍以及制訂開放API框架,將加速數碼轉型的進程。

 

14.氣候變化為人類帶來顯著危機,保險業可擔當處理相關風險的角色和把握個中機遇。相關的例子包括保險公司可推行非劃一的承保政策以鼓勵環保措施,也可進行更多具影響力的投資、按最新要求披露碳排放資料,並提供更多建基於綠色資產的創新產品。

 

總結

 

15. 實踐發展香港保險業的願景和使命,有賴於以下重要元素:

 

(a) 互聯互通:與內地及國際市場互聯互通,是開拓新機遇的關鍵。我們會持續優化香港的法例框架和規管制度,為保險集團紮根香港提供誘因,特別是通過參與大灣區建設、貢獻國家雙循环”策略,同時創造本地就業;

 

(b) 人才:我們將注重吸納具豐富經驗的外來專才,同時培育本地人才,以支持行業未來的擴展。在“金融從業員金融科技培訓計畫”等提升現有人才的措施以外,政府將積極招攬內地及海外人才來港,包括成立“人才服務窗口”協調有關工作,以及提升現有的人才入境計畫。就此,我們正與業界持份者保持溝通,例如商討更新“人才清單”以更好地反映專項保險業務的人才需求;

 

(c) 科技:金融科技正改變提供保險服務的模式,影響遍及整個價值鏈,包括吸納客戶、開立帳戶、提供建議和支援服務。政府會全力推動初創企業與保險公司合作,發展更完善的金融科技生態圈;

 

(d) 數據:數據是輔助評估風險、建立風險模型和開發產品的重要資產。除了確保並提升數據的可及性和可靠度,保監局亦聯同業界開拓新的數據源,例如大灣區生命表可助優化跨境醫療保險保障。

 

16. 政府會與保監局、市場參與者和業界持份者緊密合作,朝著以上策略藍圖的發展路向邁進,推動香港保險業創新高峰,以期為社會帶來更大裨益,並為香港和國家的發展作更大貢獻。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

2022年12月5日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