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財富管理最難做?

今天有位理財經理來問我。

 

“F老師,我有個客戶發我一個產品讓我幫著看看,我看了一下利率覺得挺不靠譜的!您也幫我看下吧!”

 

打開PPT,翻到收益這裏,果不其然...

 



腦海中瞬間浮想起郭主席在2018年的發言,“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事實上,4年的時間過去了,但太多投資者依然沉浸在剛性兌付的美妙幻覺中而無法自拔。

 

但即便如此,遇到那些“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投資者,你還是忍不住好心勸一句,不管它有沒有用。

 

這大概就是財富管理最難做的地方——

 

因為最嚴肅的道理,總會以最簡單的形式出現,而往往謊言會被騙子包裝得五光十色,讓人炫目。

 

但這恰恰也是財富管理最神聖的地方,區別於大家認知的財富增值,財富管理更像是一項“治病救人”的工作。

 

當一個人聽從了你的苦口良言,放棄了哪些搖搖欲墜的“高收益”資產,從而規避了更大的資產損失時,你的這種使命感就會更加凸顯。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這種感覺。

 

為了嚴謹起見,關於這款以銀行承兌匯票為標的的非標產品,我還特別諮詢了兩位資管圈的牛人。

 

同某一位的對話非常有意思,摘錄於此:

 

“銀承不是問題,合規和風控全是漏洞,隨便說幾個,巴拉巴拉...”

“是我我都跑路!”

“整個鏈條權責邏輯都不請!”

 

一頓噴,如果總結一下,大概就是“這麼個千瘡百孔的產品,還會有人買?腦子進水了吧?”

 

但他一定不會知道的是,如果你面對的是高淨值客戶,特別是那些已經被收益“洗腦”的投資者,他們一定不會被你簡單粗暴的正確邏輯打動。

 

因為他們壓根聽不懂...

 



資管大佬可以甩手走人,因為治病救人從來不是他的工作。

 

但財富管理的各位,你每放棄一次戳破謊言的機會時,就會有一個家庭暴露在巨大的風險面前。

 

面對著那些有著高學歷,但表現得卻像個幼稚孩童的客戶,你真是哭笑不得。

 

一方面是真理的絕對淩駕,你明明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但客戶就是聽不懂;


另一方面則是客戶對於收益率的“不懈追求”,就像是花叢中追逐蝴蝶的小朋友,一刻也不肯耐心等待。

 

以暴制暴,對抗魔法最好的辦法就是魔法。這大概就是財富管理最辛苦的地方。

 

你需要把簡單樸素的真理用精美的修辭、嚴謹的邏輯和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轉述。

 

讓真理看起來比謊言更加“真實”,才能讓那個流連在花叢中的小朋友回心轉意...

 



為此我又諮詢了另一位銀行對公經驗非常豐富的領導,心平氣和的聊了半天。

 

從不同銀行的不同風險等級到那些舉步維艱甚至是破產的小銀行,從銀承市場利率水準到決定因素,再到市場狀況以及風險個例,近千字的回復堪堪寫完,感覺多一點數據分析就是篇論文了!

 

結果會是怎樣?

 

客戶是心悅誠服地聽了我們的意見,而轉向正確的投資?

 

亦或是他依然沉迷於極高的收益率,頭也不回地跳入了對方的陷阱?

 

對我來說,這可能都不太重要了。

 

作為財富管理的老兵,你會深刻意識到,即便你懷著治病救人的菩薩心態去不厭其煩地傳經佈道,你也不可能把更多的人引入正確的方向。

 

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明白自己的努力,在市場的巨浪中,不過是微乎其微的一個浪花。

 

但你在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客戶時,還是會忍不住去啰嗦幾句,即便換不回客戶的感謝與笑臉,你依然會去這麼做。

 

大概這就是財富管理的責任和使命感吧!

 

有人說,財富管理是金融行業未來的藍海。

 

藍不藍我是不知道,難倒是真的。

 

但這個“難”字恰恰凸顯了它的價值,因為難,所以每一個從業者才會被賦予更高的價值;因為難,每一個從業者的努力才會顯得格外珍貴。

 

有人講財富管理就是“賣賣賣”,但每一個“不賣”背後才是財富管理從業者真正的價值。

 

今天因為一個客戶的需求而小有感觸,是為記。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