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鞏固香港地區競爭優勢,締造更美好的明天


新冠疫情為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加上土地短缺和人才流失等內部因素的限制,無疑削弱了香港地區的經濟增長動力。普華永道認為,政府應採取大膽果斷的行動來應對這些挑戰並推動發展,同時探索新的收入來源。香港地區一直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和經商目的地之一,政府需要制定一套明確的策略來吸引投資者、企業和人才來港,進一步加強競爭優勢。

 

普華永道亞太及中國主席趙柏基表示“香港地區作為通往世界各地的通道,擁有多項優勢,包括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資訊和資金的自由流動、完善的基建、穩健的金融和商業支持服務、成熟的知識產權制度,以及法治及公平的營商競爭環境。有鑒於此,香港特區政府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對於香港地區繼續成為國際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至關重要。我們需要攜手提升香港地區的整體競爭力,以吸引資金、企業和人才。”

 

普華永道的建議與現任政府三管齊下的施政方針一致──“以結果為目標”、“提高競爭力”“鞏固發展基礎”。這些建議將有助於鞏固香港地區作為各個領域國際樞紐的地位。

 


(左起)普華永道香港地區公共事務諮詢服務合夥人王君弼、普華永道香港地區資本市場合夥人黃金錢、普華永道香港地區及大灣區ESG可持續發展主管合夥人方蘊萱、普華永道中國南部及香港地區稅務主管合夥人李尚義、普華永道中國稅務及商務諮詢合夥人王舜宜

 

普華永道建議

 

01鞏固香港地區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地區作為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憑藉與內地緊密的經濟融合、與世界各地的廣泛網路、健全的法律制度、低稅率和簡單的稅制、資本自由流動、獲得全方位的金融產品和大量人才,而得以蓬勃發展。雖然香港地區這些優勢仍然存在,但地緣政治將繼續影響香港地區的金融發展。

 

普華永道香港地區資本市場合夥人黃金錢表示“政府應加快為引入高增長行業的先進科技公司定制上市制度。雖然這些公司大多為剛起步,不過其前景充滿希望,並將受益於機構投資者快速增長的需求。為促進其上市,監管機構應考慮這些公司的獨特性,並制定新的上市制度,在不損害股東保護的情況下,允許未能滿足現行上市要求的先進技術公司上市。香港地區資本市場可以透過重新定位GEM(創業板)以吸引中小企業或初創企業,從而實現多元化。

 

此外,香港地區有機會開發與人民幣相關的資產和工具;監管機構應考慮重啟人民幣IPO,為人民幣資金池帶來動力,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為拓展香港地區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機會,香港地區可以利用現有的跨境投資管道。”

 

公共和私人基建投資基金有許多尚未開發的機會,包括使用作為香港地區各種發展專案籌資管道的基建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例如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政府應牽頭啟動基建投資基金,鼓勵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主要參與者合作投資本地、中國內地(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和國際專案。

 

02打造亞洲可持續金融中心,以支持ESG轉型

 

通過擴大其金融產品和能力以吸引全球企業和投資者,香港地區具有發展成為亞洲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的潛力。

 

普華永道香港地區及大灣區ESG可持續發展主管合夥人方蘊萱表示:“面對氣候變化及為香港地區向低碳經濟轉型提供資金的需要,環境、社會及治理(ESG)中的‘環境’部分已成為投資者的主要考慮因素。政府和業界專業人士應更緊密地合作,支持ESG的整合。依據有利的公共政策及在綠色債券市場上取得的成功經驗,香港地區可以擴大與ESG掛鉤的投資和融資產品的範圍。民營企業在推出其他與ESG相關金融工具方面已有累積經驗,例如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貸款、能源轉型債券和以ESG為主題的交易所買賣基金。

 

為了推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我們鼓勵政府與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ISSB)提出的全球可持續發展標準──氣候相關披露保持一致。從實際的角度,我們建議採取分階段推進的方法,而香港地區亦應專注於滿足投資者的需求。我們建議政府加以重視氣候相關資訊的披露,並敦促上市公司率先採用這些標準,隨後再由民營企業採用。政府應通過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區的‘碳市通’(CarbonConnect)計畫,加快發展香港地區碳市場。”

 

03以戰略性和針對性的方式提高稅收制度的國際競爭力

 

香港地區低稅率及簡單稅制的競爭優勢,正受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鄰近地區競爭加劇以及經合組織和歐盟倡議的國際稅收規則日益協調的挑戰。

 

普華永道中國南部及香港地區稅務主管合夥人李尚義表示:“我們很高興看到政府近年推出了多項稅收優惠政策,以促進具高增長潛力特定行業的發展,例如企業財資中心(CTC)的優惠稅率、飛機租賃、船舶租賃和為合資格的研發支出的增加稅收減免。然而,這些制度亦隨附一些從商業角度來看難以實現的條件。政府應定期進行審查,以提高這些稅收優惠政策的有效性,並移除一些不必要的反避稅條件。

 

政府亦應與更多貿易夥伴加快落實全面避免雙重徵稅協議或安排。這將為來自不同司法管轄區的投資者提供當地稅收權利的確定性,並幫助投資者更好地評估其對跨境經濟活動的潛在稅收責任。我們建議政府完善境外稅收抵免制度,滿足納稅人日益增長的雙重徵稅需求。政府亦可以利用補助等非稅收措施來吸引投資和人才。

 

香港地區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加強香港地區與其他經濟體的聯繫是非常重要的。由於香港地區已申請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政府應成立專責小組,研究來自RCEP成員的潛在挑戰和競爭,為個別行業尋找新機遇,並加強與東南亞貿易夥伴的合作。”

 

04發展香港地區成為可靠的數字經濟樞紐

 

“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地區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並提出培育和建設新興數字產業。因此,香港地區顯然有機會獲打造為數字經濟中心,以作出重大經濟貢獻。

 

普華永道香港地區公共事務諮詢服務合夥人王君弼表示:“香港地區可以加強其數字基礎設施,以支持其數字經濟的發展,並促進香港地區成為數位化、高流動性的智慧城市。政府必須採取具前瞻性的方法來評估與新興技術趨勢相關數位化信任度的機遇和風險。此外,政府應專注於促進制定標準和相關操作協議及持份者之間的治理安排,以實現數字資源和數字服務的有效發展和共用,例如公司和個人數字身份方面的數據和處理能力和服務。在其發展計畫中,政府亦不能忽視在人工智慧和元宇宙方面的規劃。

 

香港地區憑藉‘國內境外’的特點、戰略性地理位置和先進的科技基礎設施,不僅在技術層面,而且在治理和商業層面上,都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數據樞紐。為了確立其在區內的數據中心地位,香港地區需要進一步加強其基建,包括法規和政策,以促進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地之間的數據流動。”

 

05透過融入大灣區和建立香港地區的人才配套待遇,吸引、培育和留住人才

 

由於最近的市場不景氣和針對新冠疫情的相關措施,香港地區作為人才中心的地位受到一定的影響,人才轉而流向其他地區。然而,香港地區憑藉其獨特優勢,可以重新吸引來自其他海外國家、中國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人才。

 

普華永道中國稅務及商務諮詢合夥人王舜宜表示:“香港地區應帶領整合大灣區的人才政策,共同吸引更多來自國際市場的人才,使大灣區真正成為‘國際化、市場化、高度多元化、最開放’的未來人才樞紐。高等教育融合有助於加強大灣區內部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人才中心。這將有更多的機會推進跨境融合和合作專案,善用雙方的人才和設施。政府應鼓勵大學和教育機構在發展教育計畫和設計課程時兼顧香港地區和內地的行業需要,讓學生熟悉大灣區的營商環境,並鼓勵他們畢業後留在本地發展。政府還應與大灣區城市就專業行業制定統一的標準,並促進資格互認。

 

另一方面,透過對香港地區發展至關重要的新興領域(例如資訊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技術、ESG和工業化4.0)開展培訓計畫和提供培訓資助,香港地區可以通過提升職業技能來滿足員工的需求,並通過創造優秀的勞動力來滿足雇主的需求。員工不僅有機會提升技能,還能在公司和本地就業市場內建立職業前景,鼓勵他們留在香港地區。由此可見,香港地區亦需要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整體方案來吸引人才。”

 

06改進政策制定和效率,以提供重點和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成果

 

改善地方治理是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政策議程的優先專案,其中政府的治理能力可以通過更好的決策和有效的執行增強。

 



普華永道中國市場主管合夥人梁偉堅表示:“政府應採取整體而非零散的方法來制定和實施政策,並制定明確的路線圖以實現短期和長期目標。政府應建立單獨的績效審查流程,通過一套定制的、漸進式、以結果為目標的關鍵績效指針(KPI)來評估短期和長期舉措——這將是更有效執行政策的最佳起點。政府還應定期審查關鍵政策、程式和法規,以根據最新趨勢和需求更新相關管理,並確保政策的效率和進行政策優化。

 

另外,為解決香港地區各種日益複雜的議題,例如房屋、基建和人才發展,政府可成立一支由不同決策局、部門、學術界和商界代表組成的跨界別團隊。政府亦可採用‘以市民為中心和數字優先’的思維方式,同時將數位化和創新技術作為改善決策、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務的營運支柱。”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