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創新、吸納就業、激發活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家作為企業的掌舵人,他們敢為人先、奮力拼搏的創新精神是時代滾滾前行的重要力量。隨著創業一代的企業家年齡的增長,該如何進行代際傳承?中銀私行“企業家辦公室”服務又能怎樣幫助企業家穿越不確定性迷霧,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近日,21世紀經濟報導“對話大財富”欄目專訪了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高皓和中國銀行總行私人銀行中心高級經理劉小瑞,兩位來自學界和業界的專家共同為企業家的財富傳承把脈問診,並提供了諸多解決良方。
企業創新與高質量發展
《21世紀》: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民營企業也面臨較大的挑戰。根據您的研究和觀察,在企業發展方面,民企比較焦慮的是哪些方面?
高皓:這個問題現在很多企業家都感同身受,我想從兩方面來總結。從外部角度看,在當今的“烏卡時代”,外部環境的確定性正變得越來越稀缺,而易變性、複雜性與模糊性則不斷超出企業家的主觀預期、自身認知和以往經驗。在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加之疫情反復等因素影響,不少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生產經營困難。在國外,地緣政治快速變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構既有的國際秩序和經濟格局,同時美聯儲進入加息週期,對新興市場的溢出效應開始顯現,而俄烏衝突已通過糧食和能源等大宗商品給世界經濟帶來了真實的衝擊。除了外部衝擊,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40多年之後,也進入到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我總結為面臨業務轉型升級、數位化變革和代際傳承三重壓力。過去更多是通過要素驅動型經濟增長,但未來則要轉變為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數位化不僅包括全新的數字產業,同時也在重塑了各行各業。
可以說,當今中國民企既面臨“灰犀牛”,也面臨“黑天鵝”。因此,我們應當以企業家精神為引擎,只有創新突破,才能開創未來。
《21世紀》:正如高主任所說,現在,“創新”越來越成為企業關注的話題,劉處您在客戶接觸過程中,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企業家對“創新”的關注?“創新”對於民營企業到底意味著什麼?
劉小瑞:中國銀行私人銀行十五年發展,有幸與企業家客戶一路同行,支持和服務企業家創新創造。在我們共同邁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我們非常鮮明地感受到,創新兩個字已深深寫入企業家的基因和血脈。
一方面,企業家對“創新”的認知充滿正能量和開放的情懷,認為只有積極創新、主動求變才能應對挑戰、謀求發展,乃至引領市場,所以積極推動創新和改革,探索多元發展可能。另一方面,企業家推動創新的態度務實,尊重專業,追求高質量發展,創造新的價值,不盲目追求擴大投資或一味跨業經營。
在新發展階段,我們陪伴企業家找到創新的動能來源。第一,聚焦技術研發,在細分領域發揮企業家深厚的專業能力。第二,面向未來的產業機遇,關注新市場、新領域,發揮企業家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企業家家庭財富配置股權投資占比也顯著高於其他高淨值客群;第三,以人為本的創新活力,激發員工創造力,在這方面,中國銀行私人銀行已陪伴企業家有很多的實踐和探索。
《21世紀》:在企業創新的過程中,結果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良好的公司治理或者企業文化對創新有一定包容度的話,可能對創新的結果有很大促進?
高皓: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應該採用何種機制確保創新能夠發生,並且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公司治理本質上是權力、利益和責任在不同主體中的分配結構。創新作為一種較為複雜的價值創造活動,需要硬體、軟體和人“黃金三角”的同時作用和共同支撐才能實現。
首先,創新需要作為“硬體”的制度來保證。例如企業內部的分配制度,創新活動具有高度不確定、週期長、投入大等特點,只有確保不同生產要素例如資本、技術和人力的合理分配機制,企業才能有效聚集內外部資源有效實施創新;再如,企業外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支持創新的股權和債權投融資制度等等。
其次,光有“硬體”也是不夠的,嚴格的制度、懲戒和命令只能管住人的手腳,無法讓人“志願”付出“腦”和“心”。創新還需要作為“軟體”的理念、文化和價值觀來支撐。創新的過程通常是艱難且孤獨的,正如行走於茫茫荒野至上的無人區。同時,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模式創新,往往需要打通企業內外的團隊合作,更需要有鼓勵合作創新管理氛圍。正如任正非所說,“氛圍也是一種寶貴的管理資源”。
最後,“人”是創新的關鍵。如何集聚創新人才?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如何激發人才的創造力?這都是需要在公司治理中要回答的重要問題。正如三星集團李健熙所說,“企業不培養人才就是一種罪惡;沒有好好使用優秀人才就放他走是經營上的巨大損失;比腐敗更可恥的就是毀滅人才”。如何做到,就需要相應的公司治理來進行匹配和支持。
《21世紀》:創新必須要有硬體、軟體和人的支持,正如高主任所說創新對企業來說同時也是一個有挑戰性的事,失敗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中國銀行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支持企業創新?
劉小瑞:一直以來中國銀行私人銀行陪伴企業家左右,通過金融力量更好服務於企業家創新創造的需求,服務國家創新經濟發展。今年,中國銀行私人銀行全新推出“企業家辦公室”服務,通過三個方面助力企業家創新發展。
第一是以金融力量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迴圈,提高融資創造能力。促進市場和技術和諧共振,產業與金融深度融合。通過中國銀行商行+投行服務體系,打造多層次融資安排,包括更加契合新動能企業成長的銀行信貸,以及債權、股權融資,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同時依託亞太私行平臺,發揮境外商投行作用,提供境外IPO、債券發行等多元化融資方式。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中銀集團境內外市場深耕優勢,也在為客戶提供專業建議,幫助客戶把握投資機遇,發現更大的價值。
第二是以體系化安排激發員工活力。對於企業的創新發展而言,人是最關鍵的因素,企業家不是一個人在創新,而是需要激發集體智慧。在這個過程中,員工激勵是激發企業活力的關鍵路徑,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關注開展員工股權激勵,60%企業家希望進一步擴大員工股權激勵的範圍,尋求更加專業的股權激勵計畫安排。中國銀行私人銀行企業家辦公室已有非常成熟的企業員工股權激勵計畫服務。境內,依託中銀證券、中銀理財,實現員工股權計畫設計、執行全流程服務,滿足可能涉及的員工融資需求。境外,中銀國際是香港最大的股權激勵服務商,開展相關服務已經超過18年,我們通過亞太私行平臺,為境外上市中資企業實現一站式的員工股權激勵服務。關鍵在於讓員工激勵高度契合員工訴求,做到深入人心和精准發力,將員工激勵轉化為員工動力,這也是激發全要素生產力的生動詮釋。
這個問題的背後也觸及到了一個概念,那就是財富的價值。通過財富的合理配置,讓員工成長更好融入企業發展,在自我成就的同時推動企業成長,以內生動力的激發鑄就經濟增長動能。對於企業家而言,如何通過財富的運用促進創新創造,激發全要素活力,促進產業升級與可持續發展,我相信這是財富的重要價值所在。
第三是以平臺力量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2022年,我們在業內首創“GBIC”高峰論壇,GBIC就是政府、商業銀行、投行與保險、企業與客戶首字母簡稱,希望搭建“政-銀-企”多邊交流平臺,增進資訊和資源共用,共同服務企業家。在今年年初首屆GBIC高峰論壇上,中國銀行私人銀行發起倡議,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激發企業家精神,釋放創新活力,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傳承是一個系統工程 越早安排越好
《21世紀》:兩位剛才都提到,企業中最核心的就是人。除了企業員工以外,對企業發展特別重要的一類人,就是接班人。隨著創富第一代企業家年齡的上升,很多中國企業逐漸進入了交班期,傳承已經成為企業家不可忽視的議題?
高皓:傳承是當今中國民營企業面臨的系統性考驗。從世界範圍來看,代際傳承的壓力和挑戰也是非常巨大的。世界範圍內能夠成功從一代傳承到二代的幾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大約占比70%的大部分企業是難以成功完成代際傳承的。而如果要傳到第三代,成功占比基本上只有13%左右。
中國有4000多萬家民營企業,其中超過80%都是家族企業。這些企業都是改革開放後發展起來的,正在面臨集中傳承的“堰塞湖”,而不像歐美的代際傳承,是漸次發生的。如果傳承問題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大批民營企業在傳承過程中倒下。
劉小瑞:對於民營企業家來講,家族傳承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面臨的四個問題,為什麼要傳承?什麼內容?傳給誰,要怎麼傳?家族企業的財富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構成,包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以及文化資本,可使用的傳承工具也非常多元,還面臨內外部的變化和挑戰。所以我們建議企業家要在明確傳承目標的基礎上,進行長遠規劃和精細安排。
《21世紀》:關於企業傳承,劉處對企業家有什麼建議麼?
劉小瑞:第一個建議是希望企業家要明確財富傳承的目標。傳承內容是家庭的財富,企業財富,更重要的是家庭價值觀和企業家精神。
第二,運用專業工具,對家族財富和企業財富進行頂層架構設計,實現更加成熟和系統化的規劃安排。
這裏面一共有三個層次。首先,通過財務、法律和資產配置等合理規劃,為家庭和企業財富實現風險隔離。進一步,運用專業工具,實現定向傳承,比如終身壽險和家族信託,為每個家庭和企業財富實現風險隔離、定向傳承。對於企業家而言,寄望家庭和企業的長遠發展,通過股權信託等工具,保護合法財產的同時,幫助實現穩定的企業股權安排,建立適合企業有序傳承的治理模式,靈活設置受益人利益分配。同時,中國銀行通過境內外私人銀行服務機構,針對境內外資產分別設計信託架構,形成更加完善的財富規劃體系。第三層,以更加制度化的安排傳承家庭價值觀和企業家精神,例如私行企業家辦公室就可以幫助企業家設立家族憲章,以一份家族內部協議,由家族核心成員共同制定家族行為準則,對家族內的企業經營、衝突調解、後代培養、家族文化等進行行為規範,將家族願景、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融入機制,幫助家庭財富跨越週期和代際,增強家族的“向心力”。
第三,真正決定企業發展方向的,是企業家價值觀。企業家價值觀不僅影響著產品發展的品質與未來,也在家風家教中得到體現。可以這麼說,企業家價值觀,連接著家庭財富傳承和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是企業家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所以我們給企業家的一個重要建議,是希望您能夠言傳身教,傳承和延續企業家精神。鼓勵企業家關注子女教育,把下一代培養當作一件長期事業,讓孩子們理解父輩拼搏奮鬥背後的意義,學習如何看待挑戰、應對挑戰、戰勝挑戰,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21世紀》:企業家財富的傳承是非常複雜的,不僅有股權,其實還有企業文化、價值觀,以及企業家精神等無形資產?
高皓:應對代際傳承考驗,除了要運用好各種各樣的工具,還要進行系統的傳承規劃和設計。很多企業家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企業傳承規劃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回答是:“10年前”。但是你無法回到過去,這實際上是說,最好的開始時機就是現在,要馬上開始。因為傳承是一個非常長期的複雜過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不確定因素。
首先,一代企業家一生中基本上只會經歷一次代際傳承,就是他把企業交給下一代手裏時。第二代以及以後各代企業家,如果很幸運不至於企業倒閉,那麼一生只會經歷兩次傳承,一次是從上一代手裏接過企業,另一次則是他把企業再傳給下一代。因此傳承是非常低頻的事件,一生只會遇到一兩次,但傳承又是非常之重要的。因此,我給企業家的建議就是,要從現在開始就考慮和規劃傳承。傳承過程中的風險很大,同時會面臨很多的不確定性,在具體操作和執行中也需要調整。
其次,要在家庭層面和企業層面,建立雙層治理架構和傳承架構。
第一代創始人創辦企業後,他的家庭結構往往會像榕樹一樣不斷發展,枝繁葉茂,家族成員人數越來越多,家庭關係越來越複雜複雜,而不同的家族成員利益訴求都是不同的,可能會發生矛盾和衝突。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去處理?例如在研究中,我們識別了五種形式的家庭衝突,包括夫妻衝突、兄弟姐妹衝突、兩代衝突、股東與經理人衝突、複雜家庭衝突等。因此,第一層首先要建設好家庭層面。
第二層是企業層面。企業的傳承是一個複雜系統的傳承。在代際傳承過程當中,很多有能力的經理人可能會主動或者被迫離開。新的高管團隊會隨著新一代企業家的接班而進入企業,企業高管人員會進行重組。對很多企業而言,代際傳承是企業最脆弱的時刻。因此,在家庭和企業這兩個層面都建立起治理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傳承實際上並不是一個人的傳承,而是一個團隊的傳承,一個體系的傳承。
以企業家精神穿越不確定性迷霧
《21世紀》:無論是個人的傳承還是團隊的傳承,最關鍵的還是企業家精神的傳承。您如何看待企業家精神?
高皓:越是在不確定環境下,企業家精神就越寶貴。企業家精神本質上與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如影隨形。經濟學家坎蒂隆早在1755年就曾在名著《商業性質概論》中指出,企業家精神是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性決策。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先生曾說,企業家不但要“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更要“仰頭看天”。這裏的“天”主要就是指企業面臨的超出自身控制範圍的外部環境,而企業家要識別、理解和預判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並採取相應的行動。弘揚企業家精神,既要理解當下,還要回望歷史,更要看見未來。
首要理解當下。今天的嚴峻考驗大概率沒有結束,而很可能只是開始。面對未來各種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激流險灘,企業家不應視而不見、蒙眼狂奔,而應深入認知、積極應對。這些國內外重大動因將會對宏觀經濟、中觀產業和微觀企業帶來什麼短期和中長期影響,又該如何應對?企業家應當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前瞻性分析。例如,世界最大糧商嘉吉公司曾推演世界中長期發展的13種可能性並一一制定相應戰略,堪稱全球企業史上戰略規劃的登峰造極之作(相當於仿真多種不同外部情境並制定13套相應戰略方案“錦囊”)。當然,我們不一定要做得如此複雜,但是透徹分析仍然是必要的。如果說過去企業家的冒險和創新主要靠膽識和見識,那麼今天的企業家精神則一定要靠知識和智識。
還要回望歷史。事實上,歷史給我們留下瞭解讀不確定性這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內在規律的智慧和線索。國外有所謂“天啟四騎士”的說法,即瘟疫、戰爭、饑荒、死亡每隔一段時間將會降臨世間。我們團隊兩年前啟動一項課題,研究戰爭對經濟的影響,以及百年企業如何歷經戰爭嚴酷考驗仍能生存與發展?我們愛好和平,但縱觀人類商業史,百年企業幾乎都會經歷一兩次戰爭考驗。因此,如果要實現基業長青,就必須正面回答如何應對戰爭洗禮。事實上,無論是像歐洲企業那樣直接捲入戰爭,還是像美國企業那樣遠離戰場,百年企業大都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而存續至今。寶馬、菲亞特、香奈兒、傑尼亞等案例給我們帶來了穿越歷史迷霧的智慧啟迪。只有回望歷史,我們才能充分汲取前人的經驗教訓,獲得思考和行動的“參考點”,而不至於在突如其來的危機之中隨波逐流。相反,當我們把握了企業發展的某些本質規律後,更能心平氣和、埋頭苦幹,任憑風吹浪打,我自閒庭信步。
更要看見未來。無論是經濟學大師熊彼特提出的“創造性破壞”,還是管理學大師克裏斯坦森主張的“破壞性創新”,都把企業家視為創新的主體。企業家不但要能夠創造性地破壞市場的均衡,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還要勇於開創破壞性技術,打破既有市場格局,顛覆行業在位者與領軍者。從此視角來看,企業家就是能看見未來、創造未來的人。
只有看見未來,才能創造未來。企業家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儘管在當時不能肯定而以後則證明為正確的方式去觀察事情的能力,以及儘管不能說明這樣做所根據的原則,而卻能掌握主要的事實、拋棄非主要的事實的能力”(熊彼特語)。人們常說的“悲觀者往往正確,樂觀者往往成功”也是類似的道理。以企業家精神,穿越不確定性迷霧,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21世紀》:很多企業家其實之所以成功,它之所以能夠穿越這個週期,是因為它有更寬廣的這種視野,還有這種越是艱難,越是要去攻堅克難的精神。劉處對企業家精神,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劉小瑞:中國銀行在全球服務私人銀行客戶超過15萬名,其中7成以上都是企業家客戶,對我們而言,企業家精神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無數個非常具體、務實的生動形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這麼幾點:
第一,在創新精神背後,看到了強烈的家國情懷。不止一位企業家朋友告訴我們,當企業規模達到一定水準,支持進一步擴大生產、推動創新的,不在於利潤增長、財富提升,往往是為了促進技術升級,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前沿,打破進口依賴,樹立新的世界標準。15年前,中國銀行於境內首家推出私人銀行服務,其後屢開行業先河,致力創新發展,也是基於中國銀行“金融報國”的初心,與企業家愛國情懷高度契合。我相信這也是一直以來我們與企業家並肩同行、篤行不殆的動力和源泉所在。
第二點,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企業家精神最內核的詮釋,而創造社會價值,也是企業家財富價值管理最長遠和最根本的價值追求。
企業家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創造有豐富的層次。經營企業、保障就業、關愛員工,這是企業家擔當社會責任的根本。在此基礎上,企業家積極參與慈善公益活動,94.18%的上市公司創始人曾經或者正在參與慈善公益活動。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關注領域更加開闊,青少年教育、綠色環保、鄉村振興,乃至文化遺產保護,捐贈工具選擇也更加多元;二是從偶發捐贈逐步形成系統捐贈的訴求,希望機構提供更多的專業建議。中行企業家辦公室搭建了完善的慈善公益平臺,為企業家提供更加體系化、專業化、可持續的公益事業服務支持。比如,通過慈善主題理財產品,支持春蕾計畫幫助女童重返校園,通過客戶積分捐贈,支持鄉村建設童書益站,通過慈善信託架構,圓企業家助力家鄉鄉村振興和教育發展的夢想。一路走來,我們從企業家躬身實踐中獲得了無窮的動力,發揮金融力量,幫助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第三點是國際化視野,其實是一種開放的格局和胸懷。作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中國銀行私人銀行已經構建了完善的全球服務網絡,提供全市場、全領域的商投行一體化服務,支持企業家全球發展,服務中國經濟高水準對外開放,讓中國之美,世界看見。
《21世紀》:劉處剛才多次提到企業家辦公室,中國銀行私人銀行作為行業內第一家成立“企業家辦公室”的私人銀行服務機構,能夠給企業帶來哪些創新的服務?在服務模式和內容上有哪些革新?
劉小瑞:我理解企業家辦公室的新在於三個方面。
第一,真正立足企業家視角,實現專業資源的高度協同,提供一站式服務。企業家客戶的特點,是業先於家,服務需求以企業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以家庭財富管理與傳承為重點,以社會責任擔當為心之關切,具有高度綜合化與個性化特徵。做好企業家服務,私人銀行作為集團綜合經營的一面窗口,有效彙聚集團專業服務資源,促進企業家全面發展,服務於個人、家庭、企業、社會責任的全方位需求。
第二,以人為核心的發展理念。為什麼我們要叫企業家辦公室?我們聚焦服務於人的角度,從企業家本人角度,要實現個人價值提升,弘揚企業家精神;從家庭角度,希望構建和諧家風;從企業家的員工角度,關注如何激發員工活力,讓員工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通過攜手企業家踐行慈善公益,幫助和關愛更多的人,踐行共同富裕責任擔當。
最重要的是,追求財富價值觀的認同,為企業家提供高度專業的一站式財富價值管理。中國銀行私人銀行希望通過財富的合理配置和運用,保護合法財富,在實現財富穩健保值、增值和傳承的基礎上,為企業家創造更大的價值。
未來,中國銀行私人銀行將不斷深化“企業家辦公室”服務內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以專業金融力量,與時代奮進者同行,與企業家精神同行,不負時代,共赴未來!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