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的决策思维

企業家何以與眾不同?先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假如你在馬路上看見一張50元的鈔票,你是把它撿起來還是不撿?經濟學的標準答案是“不撿”,因為這錢肯定是假的,否則它應該早就被撿走了。如果你按經濟學的標準答案去做,那你就不是企業家。這錢可能是假的,但也可能是真的,而更有能力判斷出一個市場機會(錢)真假的人就是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

 

第二個例子,設想你在經營一家企業,你想開發一款新產品或者去比如南美開拓新市場,於是讓財務、技術、市場等人員做一份可行性報告給你。如果最後他們根據大量數據和資訊全盤否定了你的想法,你應該聽他們的意見還是不聽?我認為,你可以聽他們的意見,但如果你只是聽他們的意見行事,你可能也不具有企業家精神。

 

我將近40年的時間一直在研究和思考“企業家”這一問題。我的一個基本結論是,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你沒有辦法理解企業家決策。什麼使得企業家與眾不同?他們的追求和決策的心智模式!企業家決策與一般決策的不同之處在於:

 

第一,企業家決策不是科學決策;

 

第二,企業家決策不是給定約束條件下求解,而是要改變約束條件;

 

第三,企業家的目標不僅僅是賺錢,甚至主要不是賺錢。企業家還有超越賺錢的其他目標,這些目標甚至對人類發展都非常重要。

 



企業家決策不是純粹的科學決策

 

我們經常認為科學決策是最了不起的決策,因此所有決策都應追求科學化。但我要說的是,真正了不起的決策是“企業家決策”。這裏我們首先要把“企業家做的決策”和“企業家決策”區分開來。現實中的企業家要做出好多決策,而其中大部分決策並不是“企業家決策”而是“管理決策”。真正稱得上是“企業家決策”的少之又少,可能僅占企業家所有決策的5%,甚至更低。

 

企業一般的決策可以被叫做“管理決策”。不同於企業家決策,管理決策是基於數據和計算尋找唯一正確的答案,就像我們考試有標準答案一樣,且多數人的答案就是正確答案。而企業家決策並不是純粹的科學決策,它不是基於數據和計算,而是基於人的想像力和判斷能力。人類所有的創造性活動都源自想像,想像是一個人對未知事物所做出的主觀性判斷,是人試圖改變未來、塑造未來的意願。未來的世界不是給定的,而是可以改變的。想像和判斷基於人的心智,不同人所想像的內容可能完全不一樣,所以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並且可以這麼說,多數人的答案都是錯的。換言之,多數人不看好的事,恰恰是企業家要做的事。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我以前的一名學生,原本有份穩定的工作且已經做到了不錯的位置。有一天他突然告訴我說他準備去下海,創辦自己的企業,還告訴了我他的企業將生產什麼產品,問我意見如何。我坦率地告訴他我沒做過企業,所以真的不懂。我問他爸媽是什麼意見,他說他爸媽堅決反對。我就說:那你可以試一下。凡是你爸你媽一致同意的事,不大可能是企業家要做的事。你爸你媽是按一般人的思路來想問題。但如果他們覺得是不可行的事,那才是企業家要做的事,你就可以試一下。

 

第二個例子,我有一次參加一個培養企業家的活動。這個活動讓想成為企業家的年輕人拿著商業計畫書來競賽,並找了一些資深企業家和投資人來做評委。我去的時候,奇虎360的周鴻祎正在評價一個年輕小夥子的商業計畫,覺得他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評議結束後,該我講課了。我上去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小夥子,周鴻祎說你不行,不等於你真不行。周鴻祎當初幹啥別人都說他不行,而且說他不行的那些人的地位比他現在還高。所以,不要迷信任何成功人士,這才是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要用到的主要知識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那些“硬知識”,而是從書本之外的“軟知識”。只是很可惜,很多人不把“軟知識”當知識,覺得只有書本上的“硬知識”才重要。

 

為什麼企業家決策不是科學決策?因為企業家面臨的是未來,未來不僅是不確定性,而且是可以改變的。不確定性意味著要做的事沒有統計樣本、平均值和方差做參考,不能用過去的經驗來預測。而凡是能用過去預測到的未來,都不是企業家需要做的事。因此,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企業家的想像力和判斷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記住:未來的世界與你的想像有關!

 



企業家決策不是給定約束條件下求解

 

一般的經濟學理論、管理學理論決策模型都是給定約束條件下求解。這樣一來,決策就變成了一個計算問題。現在的電腦、人工智慧已經發展得很強大,甚至可以替代人類做這樣的決策。

 

但這不是企業家決策。企業家是要把一般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相較於普通人,企業家更像是“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中的那個分子,他們做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甚至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人認為是胡鬧的事。

 

在企業家眼裏,經濟學家講的那些給定條件都不是給定的。消費者的偏好不是給定的,市場需求不是給定的,而是企業家創造出來的,最重要的不是怎麼樣去滿足原有市場的需要,而是要創造出新的市場;生產技術不是給定的,不是怎麼樣去使用現有的技術生產現在的產品,而是要創造出新的技術,生產不同的產品;資源也不是給定的,而是可以變化的,過去幾百年人類的進步正是源自不斷地改變對資源的定義。160年前,石油並不是資源,而是自然垃圾,甚至從石油中提煉出可以照明的煤油後,剩餘的汽油也被認為是有害的廢物。當人類有了內燃機和汽車後,汽油才變成資源。

 

我們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這就不是企業家的思維。企業家如果覺得有人要吃飯,米可以賣錢,那麼即便他手上暫時沒有米,他也可以先把訂單發出去再去找米,並且他相信米一定可以找到。如果找不到現成的米,他能夠讓農民去種稻子;如果沒有種稻子的農民,他可以把煉鋼的工人雇來種稻子。

 

因此,企業家基本都是一群過度自信的人。企業家的過度自信,這是已經被統計結果所證實的。根據風險投資家的估計,平均而言,投資10個專案大概有1-2個成功。但如果你事前問企業家對成功的預期是多少,他們幾乎都會信心滿滿地說至少80%以上,甚至100%會成功。

 

由此,企業家也會面臨“成王敗寇”的結局。成功了,大家覺得你了不起;失敗後,大家怎麼看你都像騙子——米還沒有你就接受訂單,信誓旦旦,這不是欺騙是什麼?事實上,企業家並不是騙子,他真的相信自己能成功,只是暫時還沒有成功。他要改變的約束條件有很多,不是完全由他控制。

 

如果從這個角度,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失敗的企業家。這個觀點,我建議法官們也聽一下。在處理企業案件時,法官要去理解企業家本身的決策過程,因為好多優秀的企業家都被當成過騙子,包括馬斯克這樣的人,也包括非常有名的鋪設大西洋海底電纜的企業家菲爾德。菲爾德先是經歷了三次失敗,被所有人認為是騙子,連朋友都不再跟他來往,但七八年後他終於成功了,最後他又成了大家眼中的英雄。

 

因此,企業家不會認輸。我們北大的校友俞敏洪,他做出了非常有名的企業新東方,但是他的業務突然就受到政策的極大影響,股價掉去90%,但他一定還想爬起來再次證明自己的價值。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把企業的失敗等同於企業家的失敗。幾乎每個企業家都失敗過,有些企業家失敗過不止一次。企業家就是那些能夠熬過失敗,最後取得成功的人!

 

企業家決策不以利潤為唯一目標

 

經濟學假定做企業就是為了賺錢,因此所有的計算模型都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我很早就對此產生了疑問。根據經濟學中的“邊際效應遞減”原理,當你擁有的錢越多,錢對你的意義就越小,當你擁有的錢多到一定程度時,你對錢的需求就接近於零。

 

好多企業家賺的錢可能已經幾輩子都花不完了,那他們還在忙活什麼?他們幹嘛還要來北大繼續學習?實際上,企業家是一群雄心勃勃的人,賺錢只是他們的一個手段,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或全部目的。

 

熊彼特講,企業家在賺錢之外,還有三個“非金錢”的動機:

 

1. 建立一個商業帝國。人有一種目的是希望活在別人之上,不管這種想法正當不正當。過去的領袖靠武力征服別人,比如成吉思汗,而現在只能靠征服消費者。買你東西的人越多,你的帝國就越大。如果到處都在賣你的企業生產的產品,那你的成就感就會像國王一樣。所以摩根講,“我的生活就像國王一樣”。

 

2. 證明自己比別人強。這是一種競爭心理,就像王石講的:“我行,你不行”。當你做地產跟我一樣好了,那我就去爬山,而你不敢爬,那就是“我行,你不行”。好多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企業家之間在鬥氣。而有上進心的人總會想辦法比別人做得更好,這在任何組織、任何社會裏都如此。

 

3. 享受創造的過程。這些人不喜歡循規蹈矩,不喜歡做重複的事情,而每當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時就會讓他感覺特別快樂,這就是對創造過程本身的享受。

 

此外,我再加上一個“非金錢”動機——改變世界或者改變環境。有一些人相信,這個世界會因為他們的存在而變得不一樣。他們不一定是為了財富或者名氣,只是覺得既然到了這個世界,就要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我想,這也是很多企業家的重要目標之一。

 

理解了企業家的這些“非金錢”目標,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現實中的企業家會做那麼多事,且很多事情可能是在經濟學家眼裏不會做的。喬布斯曾對想做企業的年輕人說,如果你想賺錢就別做企業。他認為做企業的目的是,當你有了一個想法,你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你的這個想法,你可以讓你的想法變成產品,讓人們喜歡它,通過這樣你可以改變世界,而不是為了賺錢。所以,今天在座的各位,也許你的目標是賺錢,但你還應該有更高的目標。

 



這裏我完全沒有貶低“賺錢”的意思。我在1983年就寫過一篇文章《為錢正名》。對企業家來說,利潤就像一根抽打你的鞭子!你辦企業佔用了社會資源,投入了許多成本,而賺到錢證明你對社會做出了貢獻,因為銷售收入是消費者支付給的東西,說明你為消費者創造了價值。只有當你為消費者創造的價值大於你付出的社會資源的機會成本之後,你才能賺錢,才證明你履行了社會責任,你的宏偉目標才能實現,否則你只是為了當“國王”或者出人頭地而浪費社會資源。

 

上面講了企業家決策的三點內容,如果大家理解了這些內容,就可以對很多經濟政策做出評價。我個人認為,好多經濟學家提出的政策建議是有害的,因為他們基於相對錯誤的理論假設。比如好多經濟學家支持反壟斷法,但我說它是錯的,因為它假定技術、產品、資源都是給定的,一家企業太大了,別人就沒法活。

 

但技術和產品都是企業家創造出來的,而且不斷被別的企業家的創新所替代。企業家精神才是最好的反壟斷法。企業家天生愛折騰,他絕對不願意服從別人,他一定要把現在領先的企業家拉下來。你做得再好,也總有人虎視眈眈地盯著你,而且不一定是你能看到的競爭對手。2008年《反壟斷法》出臺時,蘇寧、國美都是國內最大的反壟斷對象,當時它們壟斷了國內的家電行業,但沒過幾年就活不下去。根據我們國發院黃益平教授數字經濟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2013年阿裏電子商務所占的市場份額為92%,而2020年降到42%,因此即便是這些風頭無二的企業,仍然不可能高枕無憂。只要讓企業家精神自由發揮,就不用擔心壟斷的影響。企業家精神對壟斷的摧毀,遠比政府的反壟斷部門厲害。

 

又比如產業政策。關於什麼是未來的主導產業,制定產業政策就需要先達成一個基本共識,然後按照這個共識去實施,而構成這個共識的群體可能就是少數專家或者當前的成功企業家。根據我剛才講的,企業家決策不是科學決策,100個企業家可能有100個不同觀點。如果99個企業家認同一個觀點,那這個觀點可能就是錯誤的。舉一個例子,2011年在深圳召開的一個論壇討論雲計算,當時在臺上的三位企業家中,有兩人不看好雲計算,只有一人表示支持。持否定意見的兩人是李彥宏和馬化騰,表示支持的是馬雲。這三人都是傑出的企業家,但他們意見並不完全一致。如果投票的話,2比1的結果肯定是馬雲輸。如果讓他們來制定產業政策,那雲計算就會因為沒有達成共識而不被納入產業政策。因此,企業家靠的是自己的判斷,不是專家或政府官員的判斷。成功的企業家告訴你的結論,經常不能代表未來,企業家要堅持自己的判斷。如果成功的企業家的判斷總是對的,那未來就不會再有新的企業家了!

 

再比如對企業家“社會責任”的認識。很多人認為企業家要肩負社會責任,就應該貶低追求利潤的行為,否則就不夠高尚,甚至損害社會利益。這個理解本身是錯的。企業家的目的不僅僅是賺錢,甚至主要目的不是賺錢,不然很多企業家最後就不會把錢都捐出去。比如洛克菲勒和卡耐基,二人在前半生是比賽誰賺的錢多,後半生則是比賽誰捐的錢多。你辦所大學,我也要辦所大學,你辦家醫院,我就辦個圖書館。當然洛克菲勒活得長,捐的錢也更多。

 

總之,如果大家理解了我講的什麼是企業家決策以及企業家精神,就能理解當下好多的政策設計有問題。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