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提出的“逆向隔離”有戲嗎?

香港最近有議員建議“逆向隔離”,港府表示正與內地探討該方案的可行性,即用香港方艙作為本地驛站,讓有過關需求的港人先在香港驛站進行閉環式隔離7天,再到內地隔離3天。

 

逆向隔離”能否成功落實,關鍵在於三個方面:在港驛站的選址、兩地核酸標準統一、做好跨境閉環管理。

 

首先,選址方面是沒有問題的。現時香港有三個社區隔離設施運作中,分別為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及兩家社區隔離酒店,整體入住率約七成半。與此同時,隨著香港疫情反彈,啟德的社區隔離設施也已準備就緒,隨時待命,當竹篙灣的入住率達大約八成,啟德便會啟用,只需四十八小時便可投入運作。市區內的隔離方艙已經足夠應付香港當前疫情,暫時還用不到遠離社區的落馬洲方艙和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方艙,又正好這兩個方艙接近深圳及珠海,那麼作為“香港驛站”再適合不過,這兩處加起來大約有一萬三千個牀位,隨隨便便也能夠有超過二千個名額作為驛站隔離之用,並且配套設施齊全。這樣就能有效地分擔深圳方面的隔離酒店壓力,便利需要回內地的港人。

 

其次,要儘快統一兩地檢測標準,這是“逆向隔離”的重要前提。目前在內地,核酸檢測CT值低於35被視為陽性,但在香港,CT值在30以上卻是陰性。正因彼此對CT值有不同理解,故出現在香港過關時檢測呈陰性,幾分鐘後到達內地關口檢測卻呈陽性,導致過關人士需要被送去醫院隔離治療,徒增麻煩。若要“逆向隔離”方案成功落實,自然要和內地的標準統一,包括檢測手法。既能給予內地方面信心,又能確保市民在香港隔離後回到內地不會因為標準不同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第三,如何做好閉環管理要事先計畫好,確保環環相扣,避免有傳染的風險。如上文提到,落馬洲和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兩個方艙遠離社區,若最終選址在此,問題倒可迎刃而解。當初興建落馬洲方艙隔離設施時,河套地區就興建了臨時橋樑連接深圳邊境,讓物資在最短時間點對點運送工地。此交通方式相信也能為閉環管理提供思路,同時也可尋求香港旅遊業界的幫助,與政府合作,提供跨境閉環交通服務。當然,隔離前的準備工作也要做足,前往“香港驛站”的人流、物流都要嚴格控制好,對行李物件等做好消毒工作,並盡可能要求在隔離地點的工作人員也進行閉環管理。

 

雖然港府會儘量採取措施,避免增加大陸疫情的風險,但在目前香港疫情如此嚴峻的情況下,香港的“逆向隔離”能否令大陸放心,並沒有十足把握。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