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信託+慈善”優勢,提升企業影響力

前言對慈善公益資產進行專業化的資產管理是慈善公益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隨著我國社會財富的積累,慈善公益事業蓬勃發展,慈善公益資產日益龐大,但在慈善資產管理方面還存在著專業化管理水準不高的現實困境。


在這方面,信託公司具有先天的制度優勢,可以通過慈善信託等方式,啟動公益慈善資產管理。

 

慈善資產管理現狀

 

在國內,慈善資產管理長期以來不投資和投資效率低,導致慈善機構的“造血”能力不足,是慈善領域發展面臨的一大困境與挑戰。慈善組織只有“散財有道、生財有方”,才能保證源源不斷地捐贈收入,從而立足長遠,更大限度地實現慈善公益目的。

 

公益慈善組織相對於商業組織,其財產具有社會公共性,在支配使用中應當受到一定限制。根據《公益事業捐贈法》第7條,公益性社會團體受贈的財產及其增值為社會公共財產,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和損毀。

 

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資本市場資金來源多樣,但真正的長期資金占比很小,其中慈善基金占比近乎為零。若要使公益慈善資產源頭活水不斷,則需要採取有效投資措施,實現慈善資產的保值增值。

 

公益慈善組織應當充分認識到慈善財產的特殊性,格外重視和珍惜受託的慈善財產,盡最大努力做好慈善財產的保值增值,切實履行社會責任。

 

公益慈善組織可以把信託法律工具和信託安排引入慈善事業,將財產委託給信託公司等專業機構進行資產管理,有助於慈善事業和基金行業形成良性互動,還可充分發揮信託在財富管理、資產保值增值上的比較優勢。

 



慈善信託搭橋公益與財富

 

隨著《慈善組織保值增值投資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於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慈善資產投資的“春天”隨之到來。這也帶動了慈善信託的發展,根據慈善中國備案公示資訊顯示,截至2022年7月21日,全國備案慈善信託總計903單,財產總規模41.89億元人民幣。

 

在公益慈善與財富之間,信託業可以發揮信託的權利轉換功能和信託產品設計靈活性的優勢,發揮橋樑作用。因此,慈善信託自然成為了公益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託其靈活的、市場化的資管優勢,積極地為公益慈善提供“造血”機制,慈善組織只有保證資金的持續性,才能幫助需要幫助的特定人群。

 

作為金融工具的信託,參與慈善事業不僅可以把信託法律工具和信託安排引入慈善事業,還可充分發揮信託在財富管理、資產保值增值上的比較優勢,憑藉在專案篩選、風險控制、流動性安排以及運作期限上擁有的豐富經驗,從而在公益慈善資產管理上有所作為。

 

對於信託行業和社會而言,慈善信託的發展反映了在共同富裕目標下,民眾特別是高淨值人士財富觀和慈善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希望通過信託工具實現家庭財富管理的同時,運用慈善信託等工具,更多地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實現社會價值。

 

信託+慈善實現1+1>2

 

慈善資產保值增值,毫無疑問是幾乎所有慈善組織的需求。誰不希望自己的資產能夠得到良好的回報?

 

“信託”與“慈善”如何相加,才能實現“1+1>2”的效應?

 

路徑似乎只有一條——做專業的事。在慈善信託運行過程中,將不擅長的部分進行外包,一方面可以使慈善財產實現增值保值,將慈善資金收入和支出納入監管體系,提高資金運作過程中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慈善專案,有更多精力與受助方進行溝通,實現精准慈善,提高慈善品質。


目前“信託+慈善”的運作模式有以下幾種:


1慈善組織作為委託人+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

2慈善組織作為受託人+信託公司作為專案執行人;

3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慈善組織作為受益人;

4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慈善組織作為專案執行人;

5雙受託人模式(慈善組織與信託公司共同擔任受託人)。

 

無論哪種模式,都能夠發揮信託公司對閒置資金的管理更加專業的特點,促進慈善信託財產的保值增值,從而保障公益慈善資產能夠穩定、長久地發揮作用,實現“永久慈善”的目標。

 

信託參與公益慈善資產管理,對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慈善基業長青以及社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信託公司在慈善信託財產保值增值方面具有金融機構的專業優勢。

 

結語

 

信託將慈善公益需求與財富管理需求有效銜接。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積極發揮在資產管理及財富管理方面的專業優勢,公益慈善組織則可發揮在事務管理方面的專業優勢,雙方緊密合作,各取所長,以實現受益人的最大利益為目標,共同促進慈善公益活動的健康持續開展。信託公司以核心的資產管理能力為支撐,啟動公益慈善資產管理業務,助力公益慈善的可行性與長期性,將慈善與信託的資產管理能力深度捆綁,借助公益慈善資產管理將公益慈善放在資產管理的大拼圖中,讓財富獲得更好的歸宿,讓善意發揮最大的公用,方能實現“永續慈善”。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