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越來越多的家族二代喜歡自己創業或者投資創業公司。但是,我們必須謹記,創業是一個試錯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對於那些胸懷大志的企業家來說更是如此。行業選擇是一種創業政策,它深刻影響企業未來可能成長成什麼樣。
選擇容易生存的行業還是有發展前途的行業?
創業選擇容易生存的行業還是有發展前途的行業,取決於企業家的勇氣和抱負。選擇容易生存的行業,企業會由於進入門檻低,模仿和同質化嚴重,面臨激烈的低水準的價格競爭,最終反而可能使企業陷入長期的生存困境。而選擇更有發展前途的行業,企業馬上就會面臨行業巨頭的競爭,這使得企業生存成為最緊迫的問題。但如果能在有發展前途的行業中生存下來,一家偉大的企業可能會就此誕生。因此,這種創業選擇是需要勇氣的。
在創業的產業選擇問題上,華為公司的任正非總裁曾說過:最初之所以選擇通信產業,完全是出於幼稚,只知道通信產業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全國 13 億人口都需要通信,在這樣大的產業中,我們怎麼還不能在其中占一小塊市場?只要能占一小塊市場,就夠我們活的了。
當時政府為了加快通信這種重要的基礎設施的發展,採取了向世界通信巨頭開放的政策,中國的通信市場,已經是“七國八制”了,幾乎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通信設備公司都進來了。那麼任正非的這種判斷是幼稚還是遠見?顯然,這種樂觀主義不能說是出於幼稚的盲目樂觀,其中蘊含著遠見和宏偉的目標。
任正非說自己幼稚是可以的,別人重複他的話說華為選擇通信市場完全是出於幼稚就不行了。不過他同時也補充道:沒想到通信市場是一個遵循國際通信標準的這麼規範的市場,但是進去了就別無選擇了,只有堅持做下去。通信設備是一個高技術行業,任正非是外行,他憑藉著湊來的 24 000 元資本就敢選擇通信設備市場創業,膽量真是不小。當然,當時的中國通信市場還在起步階段,既有一、二線城市以及 300 多個本地網這樣的大型網路,需要裝備千門甚至萬門的交換機;也有分佈於三、四線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的市場,這些市場客戶的需求是幾百門甚至幾十門的用戶機,非常適合華為這樣的初創公司經營。
創業是個試錯過程
有雄心壯志的企業家在創業的時候,一定是選擇或者在創業過程中找到有發展前途的大市場,同時在其細分市場上先活下來。馬雲在創業時最終選擇了電子商務,創立了阿裏巴巴,成功地開啟了 B2B(企業對企業)模式,樹立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這是一個典型的試錯和學習過程,我們從中可以得到重要的啟示。我們說創業是個試錯的過程,試錯可以是失敗的經歷,也可以是對企業發展方向的探索。以下是對馬雲最終創立阿裏巴巴的創業試錯過程的概述和評論:
第一次試錯:互聯網可能有戲。1992 年,當時還是杭州電子工學院(後改名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一名英語教師的馬雲下海經商,創辦了海博翻譯社,在很長時間內,這個翻譯社入不敷出,馬雲這個老闆必須經常像個小販一樣到各種市場裏批發小商品再零售以維持它。
創辦這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商業機構,說明此時的馬雲已經很有走出學校闖一闖的想法了。1995 年,馬雲被杭州郊縣的一家公司聘為代表,與美國合作方談判一項投資,來到了西雅圖。在西雅圖的一所大學裏,在朋友的幫助下第一次接觸了電腦,他給他的海博翻譯社做了一個簡陋的網頁放到互聯網上,幾個小時裏接到了 5 封電子郵件。這 5 封電子郵件都說,他們有事情要與他合作。馬雲當時在想,這個東西可能會有戲。
我們可以想見,如果不是下海創辦了海博翻譯社,開始有了商業意識,馬雲不會在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時就產生了用它做生意的念頭。但對馬雲來說,顯然海博翻譯社不是個合適的生意載體。
第二次試錯:互聯網是用來賺錢的工具,但從什麼客戶那裏能賺到更多的錢呢?從西雅圖回來的馬雲顯然沉浸在互聯網給他帶來的巨大衝擊中,他決定用互聯網這個工具創業了。1995 年 4 月,他創建了中國黃頁公司。
顯然,馬雲的想法是,把自己的公司做成類似於電話號碼黃頁一樣的公司,把中國公司的網址像黃頁中的電話號碼一樣一個個地搬到互聯網上去,介紹給世界。馬雲一直把中國黃頁的這段經歷說成是成功的經歷。這段最初的互聯網傳奇故事基本上決定了馬雲之後在互聯網領域闖蕩的線索:互聯網企業要賺錢,為中小企業服務是贏利的最好途徑。同時,中國黃頁的經歷為自稱不懂電腦的馬雲聚集了一批鐵杆夥伴,這裏面就有阿裏巴巴的 18 位創業元老。另外,由於中國黃頁起步的領先和之後的出色經營,馬雲給整個互聯網行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的很多機會也正是從這裏來的。
第三次試錯:未來網站的架構和經營理念是什麼樣的?1997 年,馬雲被當時的外經貿部選中,帶著他中國黃頁的 8 個夥伴,赴北京構建外經貿部的官方網站。該網站實際上是一個封閉的內部網站,由外經貿部下屬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主持,不是真正意義上在互聯網上開放的網站。
對網站性質的爭論促使馬雲和他的團隊在完成此專案後,接著去做了外經貿部的另外一個專案——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該網上交易市場開展得比較成功,但對馬雲來說,更重要的是未來網站的初步架構和思想開始成形,並得到了初步驗證。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站中的很多想法和要素,比如說搜索引擎、商品分類、客戶交費等,都是構成後來阿裏巴巴的核心要素。可以說,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就是阿裏巴巴的一個雛形。特別是,馬雲和他的團隊發現,他們當時作為對客戶的一個增值服務而設立的 BBC(電子公告牌系統)論壇,在整個運作過程中特別活躍,這幾乎就是接下來他們做阿裏巴巴從 BBC 的公告牌開始的原因。但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也不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交易市場,兩年的北京之行對馬雲和他的團隊來說,是一次不成功的實踐。所以,到 1998 年年底,馬雲決定回杭州再去開創一項自己的事業,他發誓一定要建立一家偉大的公司。
第四次試錯:電子商務別人還沒有走過的路在何方?返回浙江杭州再創業,使馬雲他們離後來的主要客戶——大量的民營中小型企業更近,“離錢更近”了。但是新公司從哪里起步呢?它的生意模式是什麼呢?它吸引和凝聚人才的使命是什麼呢?它叫什麼名字呢?
經過討論,他們決定成立一家基於互聯網、立足於商業的網路公司,這是他們在中國黃頁和外經貿部的兩段經歷決定的,新公司的起步先以 BBC形式來實現把商人聚集起來從中尋找生意機會的想法,來自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站的實踐。關於新公司要採取的生意模式,在互聯網的先行國家美國,已經有公司用自己的行動給電子商務領域定出了初步方向,在後來被定義為 B2C(企業對個人)領域,著名的網上購物平臺亞馬遜已經有了相當規模的業務收入,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在 C2C(個人對個人)領域,易貝也已經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只是在 B2B 領域,美國的先行經驗是不成功的,而這恰恰成為馬雲為新公司選擇的方向。浙江是民營中小企業紮堆的地方,新公司就是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新公司叫什麼呢?為了這個名字,馬雲苦惱了很久,最終突發奇想,發現阿裏巴巴的故事被全世界人所熟知,而且“阿裏巴巴”的中文與外語發音一樣,那為什麼不用此作為新公司的名字呢?因此,他們決定用“阿裏巴巴”作為新公司的名稱。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縱觀阿裏巴巴的創業歷程,公司的創始者們從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打開了生意的想像空間;到第二次試錯,認識到互聯網是用來賺錢的,為中小企業服務是贏利的最好途徑;再到第三次試錯,使未來網站的初步架構和思想得以成形;最後到第四次試錯,解決的是創辦阿裏巴巴,選擇 B2B 的生意模式,明確定義公司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他們一次比一次站得高,一次比一次看得遠,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生意的本質。這正有點兒像俗話所說的: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為了充分激發發展潛力而選擇更有前途的行業,會增加失敗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怎麼規避大的風險呢?《華為公司基本法》中寫道:“順應技術發展的大趨勢,順應市場變化的大趨勢,順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就能使我們避免大的風險。”筆者的政策建議是:創業要在發展前途大的行業裏求生存。這也是任正非始終強調活下去是最低綱領的原因,“剩者”為王。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