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通過三大策略助大灣區發展 料可持續金融投資規模2030年達4500億美元
由港交所(00388)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主辦的大灣區資本市場論壇周二(7月26日)舉行,超過280家機構投資者線上參與,論壇主要向境內投資者介紹港交所在全球競爭格局下的最新發展和趨勢,以及大灣區內跨境投資、風險管理市場的動態和機遇。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會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國際金融、專業服務、研究和開發、科技創新、物流、航空等領域,均擁有龐大發展潛力,區內人口逾8000萬人,整體GDP與韓國相若。此外,他提到,未來大灣區會是多個大趨勢的先鋒,當中尤其是可持續發展,預計大灣區的可持續金融投資規模至2030年會達到4500億美元。
歐冠昇提到,大灣區內政府已組成聯盟,來促進研究和孵化綠色投資,而香港則被指定為大灣區的綠色金融中心,未來港交所與深交所會有更多的合作。他續稱,港交所將透過「連接中國與世界」、「連接資本與機遇」和「連接現在與未來」的三大戰略,協助大灣區發展成為經濟動力來源、創新中心和可持續金融中心。
同場出席論壇的深交所總經理沙雁表示,深港通開通5年多來,累計交易金額達50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南向近10萬億元,南向資金淨買入逾9400億元。她又指,未來將與港交所加強合作,包括進一步拓展和完善互聯互通機制,探索制度及規則互認;提升投資者服務及雙向路演機制成效;以及加強跨境監管,共同維護市場秩序,保障互聯互通機制平穩健康發展。
其他與會嘉賓又探討近年新經濟公司的融資趨勢,指隨著互聯互通的成功推出,香港市場對於全球投資者的A股配置有著獨特的優勢。同時,港交所近年在雙重主要上市、第二上市條款上的改革給境內外的發行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融資方式,也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青睞。嘉賓特別提及ESG和綠色金融將成為國際投資人關注的新趨勢。
會上另一討論重點落在港交所買賣基金(ETF)納入互聯互通,港交所董事總經理暨市場拓展聯席主管鮑海潔認為,香港ETF產品有吸引力,除了管理費較低及免印花稅外,部分第二上市的中概股未納入股票通,內地投資者可以透過買入包含這些股份的香港ETF,對京東、網易、百度等作出投資。
深圳證券交易所基金管理部副總監陸文俊表示,深圳交易所的ETF自2005年起步,至上月底有255隻ETF掛牌,規模達3000億元人民幣。他指,境內ETF投資者增長速度快,每年增速達60-70%,因交易機制不斷完善,而產品亦不斷豐富,旗下ETF類型包括股票、債券和商品等,投資範圍覆蓋境內外主要投資市場,今年以來開發政策性金融債等ETF產品。
———————————————————————————————————————
上古金融集團旗下上古證券有限公司,為香港證監會持牌機構(第1、4、6類受規管活動),向各界企業及其股東於香港提供多種投資銀行及企業融資服務,包括但不限於香港上市、上市前私募、收購合併、財務顧問、股權及其他形式融資等。
上古金融集團誠意為各界客戶提供專業服務,歡迎各合作夥伴及客戶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