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巴巴7月26日公告,董事會已授權集團管理層申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主要上市,預計今年年底前完成。
中美審計監管商議進展未明、以及面臨除牌下市風險的情況下,作為最知名的在美中概股阿裏巴巴,此時申請在港轉主要上市,是在正確的時間作出正確的抉擇!

正確的抉擇:阿裏巴巴申請在香港轉主要上市

阿裏巴巴集團
已在香港聯交所主板第二次上市的阿裏巴巴集團,7月26日發佈公告稱,董事會已授權集團管理層向香港聯交所提交申請,擬將香港新增為主要上市地,預計將於2022年年底完成。
在完成審核程式之後,阿裏巴巴將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及美國紐約交易所兩地雙重主要上市。
據阿裏巴巴集團的公告,相關流程預計在2022年底前完成;其後,阿裏巴巴在美國掛牌的存托股和在香港上市的普通股將可以繼續互相轉換;投資者可繼續選擇以其中一種形式持有阿裏巴巴股份。
阿裏巴巴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對此表示,這個決定的目的是希望讓更廣泛多元的投資者,尤其是阿裏數字生態參與者,能共用阿裏的成長和未來。
毫無疑義,中美審計監管商議進展未明、以及面臨除牌下市風險的情況下,對於包括阿裏巴巴在內的中概股來說,申請在香港轉主要上市,是順應當前內外情勢及市場預期的正確抉擇,也是確保投資者權益的最優考量。雙重主要上市後,阿裏巴巴預計將獲得港股通資質,也為國內投資者直接投資阿裏巴巴創造了更多便利性,有助於提升阿裏巴巴港股的流動性。

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
阿裏巴巴集團,由曾擔任英語教師的馬雲與來自不同背景的18個合夥人,於1999年在杭州成立。
早於2007年,阿裏巴巴的B2B業務就曾在香港上市。2014年,阿裏巴巴集團籌畫整體上市時,曾考慮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但礙於當時港股對“同股不同權”雙層股權架構等相關規定限制,無奈之下,最後選擇赴美上市。
2018年,香港聯交所啟動了相關上市制度改革,為包括小米等國內互聯網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創造更有利條件。2019年11月,阿裏巴巴在香港實現了二次上市,但紐約交易所依然是作為阿裏巴巴主要上市地。
截至7月26日港股收盤,阿裏巴巴股價為104.40港元,總市值為2.26億港元,與去年7月22日207.40港元/股相比,股價表現持續疲弱。
事實上,在今年6月底就再有約850億港元的大量阿裏巴巴股份被轉換成港股,阿裏巴巴港股存托占總發行股份比例已經從去年7月的47%提升至接近60%。
連市場投資者都懂得要避險,大搬美股轉投港股的情況下,阿裏巴巴管理層此時申請在香港轉主要上市,乃順應人心所向之舉也。
阿裏巴巴“敲門”港交所與港股市場對同股不同權認識之覺醒

香港聯交所
歲月如風,自2014年阿裏巴巴赴港“敲門”IPO未能進門,不得已轉赴美國上市,已經8年過去了。時間如一指流沙,時間真快,阿裏巴巴又申請轉增香港為主要上市地,8年兜兜轉轉一輪回,時空背景皆大不同。
談及香港、紐約雙重主要上市,阿裏巴巴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在致股東信中表示:我們收到董事會授權,可申請增加香港為主要上市地。這個決定的目的是希望讓更廣泛多元的投資者,尤其是中國和亞太其他地區的阿裏巴巴數字生態參與者,能共用阿裏巴巴的成長和未來。
張勇表示:香港和紐約同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開放、多元、高度國際化是兩者共同的特質。香港也是阿裏巴巴全球化戰略的起點,我們對中國的經濟和未來充滿堅定的信心。
張勇在向香港聯交所提交申請的同時,也發了一封致股東信,信裏也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號:香港是阿裏巴巴全球化戰略的起點,他們對中國經濟和未來充滿信心;換句話說,背靠中國市場的阿裏巴巴,其未來發展路徑及前景也與國家整體發展有著高度契合。作為流通市值2.26億港元的最有名中概股的阿裏巴巴,其在這個關鍵時刻作出的選擇,也具有風向標意義。
記得在2014年3月16日下午,阿裏巴巴透過其官方微博發佈了啟動赴美上市的消息。阿裏巴巴當時也表示,如果未來條件允許將積極回歸國內資本市場;同時,感謝香港各界人士對阿裏巴巴的關心和支持。
2014年赴美IPO時,阿裏巴巴曾喜氣洋洋地表示“夢想總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時過境遷,阿裏巴巴在成為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之一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規避跨境監管、在美被除牌等諸多不確定性及風險,走上回歸香港之路也是大勢所趨。

小米在港上市
2018年7月9日上午,小米集團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對於阿裏巴巴來說,小米能夠成功上市,正是它2014年“敲門”港交所整體IPO未果的另一個反向結果。時隔4年,港股市場“覺醒”了,小米集團成為首家在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而昔日阿裏巴巴被擋在港交所門外,也是因為“同股不同權”股權架構限制。
2014年時,阿裏巴巴希望港交所改變規則的砝碼,當時阿裏認為基於“同股不同權”的合夥人制度,是一種新興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香港聯交所、香港證監應該滿足阿裏巴巴這個“特殊化”要求。但港交所那時仍表示,將堅守一直沿用的“同股同權”的IPO上市制度,於是,8年前香港證券市場最後還是與阿裏巴巴“失之交臂”,阿裏轉道赴美上市。
香港證券市場,之所以能在全球金融市場佔有重要地位,與其“制度為先”有一定關係。擁有“透明在細節中”的香港股票發行制度,具備了諸如市場化、可控性、透明度、融資效率等制度長處,這也是香港資本金融市場一直以來發展的基石。
後來,時代變了,特別是互聯網、科技業“獨角獸”吃香,香港市場也“覺醒”了,並順應時代潮流改變自己,雷軍的小米集團也就成了港股市場接納“同股不同權”股權架構的首個創新試點。
當然了,對於彼時包括馬雲在內的阿裏管理層來說,他們已經等不及港股市場姍姍來遲的“覺醒”,轉道美股IPO上市。換個角度說,此番阿裏巴巴香港、紐約雙重主上市,也是“起了個大早,趕了晚集”,但不管怎麼說,回來就好!

馬雲
這幾年來,港股市場對阿裏巴巴在港上市的“門”,也沒有關上,只是更改上市規則,需要的是時間和契機而已,此前阿裏巴巴也實現了赴港二次上市。
後來,時任港交所行政總裁的李小加,也曾就阿裏巴巴赴美上市表達“惋惜”:對於香港而言,丟掉一兩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麼大事,但丟掉整整一代創新型科技公司就是一件大事,而未經認真論證和諮詢就錯失了這一代新經濟公司更是一大遺憾。
此外,時任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表達“改變”意願,他曾表示:對香港是否應當修改現行上市規則持“開放的心態”,聽取市場參與者的意見非常重要。
那時,阿裏巴巴在宣告赴美IPO時,除了表達“我們尊重香港現時的相關政策和出發點”,也留下了一句“隔空喊話”:“將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香港的創新與發展。”
“樹欲靜而風不止”,風向變了,趨勢將成。阿裏巴巴申請紐約香港雙重主上市,會不會成為更多中概股紛紛仿效之驅動力量,值得進一步觀察。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