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吸引從事先進技術、但未有盈利或業績的科技企業來香港上市,早前有報導港交所或有初步方案。
港交所:就無收入無利潤科技企業香港IPO,傳已有初步方案,將按「已商業化、尚未商業化」設立不同的上市要求
安永建議,訂立較寬鬆門檻
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蔡偉榮認為,過往港交所在上市審批問題上,衡量新上市公司質素主要以企業規模的大小判斷,讓不少中小企業難以通過上市集資,因此期望今次諮詢可降低市值門檻,讓中小型企業亦能受惠。
蔡偉榮強調,港交所有責任為中小企業提供集資管道,培育處於成長期的公司。
信永中和:初步方案的市值和禁售期過於嚴格
信永中和香港管理合夥人盧華基表示,業界普遍認為初步方案的市值和禁售期過於嚴格,不但中小企業上市難度大增,也讓初始投資者套現時間長,無法釋放市場活力。
溫國良律師:方向正確,期待更多措施
曾代表多家保薦人回復港交所諮詢的資深合夥人溫國良律師認為,2018年港交所成功推出 18A生物科技企業香港上市,已成為了一個良性的生態圈,這無異是開了一個好頭。溫國良律師估計港交所會循著同樣的思路,在平衡市場發展和投資者保護的前提下,開闢一個新的上市賽道給有實力有潛力的高科技企業到香港上市。
溫國良律師認同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哪個國家或地區能掌握新時代工業革命的亮點,就能取得世界的制高點。新時代工業革命的亮點包括生物科技、新一代資訊技術、晶片、機器人、乾淨能源、新材料(譬如納米和石墨烯)、基因工程、人工智慧、量子科學、核聚變等。
溫國良律師建議,港交所可研究新時代工業革命亮點的行業,以 18A生物科技公司的經驗,促進從事新時代工業革命亮點的公司到香港上市,既為國家工業化助力,也能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融資和上市中心的地位。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鄧聲興指, 若此次證監會和港交所能迅速制定措施放寬未盈利高科技企業上市門檻,這些專案的IPO進程可能會提前2年左右,這無形間給創投機構募資帶來新的助力。
鄧聲興表示,希望證監會等各部門能加快研究未盈利科技企業IPO、以及創投積極運作專案赴港上市,並在最大程度上活化創業板,解決股民難以套現的問題,包括考慮引入證券莊家(Market maker)等,以提高股票的流通量及流動性。積極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及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