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魏尚進:逆全球化對通脹的影響

如果逆全球化勢頭不受控制地繼續下去,各國央行可能需要更嚴格地收緊貨幣政策。一個國家的逆全球化措施可能會促使其他國家效仿,扭曲全球生產和貿易模式,使每個國家的情況都變得更糟。因此,世界需要一些全球性規則,來規範這些措施,最合乎邏輯的做法是通過WTO和G20來承擔規範工作。

WTO的規則改革或G20層面的合作,通過限制逆全球化的氾濫可以降低由逆全球化帶來的通脹影響,從而降低各國央行猛踩刹車以治理通脹的必要性,進而有助於減少全球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或者至少使最終的衰退得以減輕。

——汪濤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特邀研究員,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魏尚進 CF40學術顧問、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訪問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亞洲開發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


圖源/圖蟲創意

高通脹在諸多發達經濟體重現,不僅讓各國央行感到意外,而且迅速成為人們對經濟的首要擔憂。雖然緊縮的貨幣政策難以避免,但結構性因素在目前通脹抬頭情況下的作用也值得關注。具體而言,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俄烏衝突加劇能源價格和食品價格衝擊等因素外,決策者還必須更明確地認識到逆全球化會帶來的通脹後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年裏,全球化趨勢似乎勢不可擋。全球貿易量的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兩倍。由於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歐和東歐諸多國家的改革與開放,其中中國的改革開放成果最為突出,使得許多產品的生產在全世界重新佈局。

這一時期的高速全球化,特別是中國融入世界貿易和投資,不僅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國商品供應的多樣性,也大大降低了許多國家商品的價格和家庭消費的成本。例如,過去幾年裏,當美國的全年通貨膨脹率在2%左右徘徊時,商品通貨膨脹率通常會在-1%左右。1990年至2008年間,美國從工業化國家進口的製成品價格上漲了33%,而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產品價格僅上漲了3.4%。對於某些商品,如果中國的出口占美國進口比重較高的話,其價格的上升程度就會低一些,甚至會出現價格下降的現象。世界市場上也有一種“中國價格效應”的講法(TheChina Price Effect):對於某一商品,只要是中國企業成為全球的主要生產者,其價格往往會出現下降。

中國之所以能幫助各國控制價格上升是因為其持續的經濟改革及隨之而來的跨國企業投資。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將其平均關稅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40%以上降至15%左右,隨後幾年又降至8%左右。市場化改革和進入世界市場的機會讓中國企業迅速成長起來。

與此同時,中國鼓勵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相對良好的基礎設施,吸引了跨國企業,推動中國成為最大的直接投資目的地之一和“世界工廠”。在過去30年大多數的時間裏,外資企業的出口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

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通過低成本進口產品取代更昂貴的國內產品,除了直接享受到低價進口商品的好處,也以全球化為理由間接削弱工人的議價能力,從而讓國內生產的商品也能保持相對較低的價格。


反全球化的聲音一直存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挑起的對多國的貿易爭端,特別是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對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征關稅的行動,給全球化帶來了沉重打擊。

特朗普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地推高了美國物價。直接影響是,美國家庭現在必須為中國製造的商品支付更多的費用。間接後果包括美國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商品和服務因競爭減少出現價格上漲。

拜登政府由於擔心被指責對華軟弱,迄今未取消特朗普在任期間的關稅。相反,由於對國家安全的擔憂和地緣政治局勢變得更加緊張,過去幾年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逆全球化壓力有所增加。

受到美國種種措施的啟發或影響,許多其他國家近年也引入了進口關稅或其他貿易壁壘,從而導致類似美國的價格上漲壓力。美國和包括歐盟國家在內的一些國家計畫通過補貼激勵企業將生產搬回國內或將供應鏈轉向“友岸”,這也將可能導致其國內商品價格上漲。

“逆全球化”的說法現在已轉化為實際政策,其推升通脹的後果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現。2019年,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福布斯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如果之前的全球化帶來反通脹效應,使得全球主要央行更容易追求和維持低通脹,那麼目前日益加劇的逆全球化是否會產生背道而馳的效果?

如果逆全球化勢頭不受控制地繼續下去,各國央行可能需要更嚴格地收緊貨幣政策。一個國家的逆全球化措施可能會促使其他國家效仿,扭曲全球生產和貿易模式,使每個國家的情況都變得更糟。因此,世界需要一些全球性規則,來規範這些措施,最合乎邏輯的做法是通過WTO和G20來承擔規範工作。

WTO的規則改革或G20層面的合作,通過限制逆全球化的氾濫可以降低由逆全球化帶來的通脹影響,從而降低各國央行猛踩刹車以治理通脹的必要性,進而有助於減少全球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或者至少使最終的衰退得以減輕。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