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民幣國際化與綠色金融機遇,提升香港競爭力


上周,我有幸參與了“重新定義香港”(Redefining Hong Kong)系列研討會,圍繞香港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核心作用等話題,與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先生等各界專家進行了交流。

香港回歸祖國25年來,在祖國的全力支持下,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取得了矚目的發展成就。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提供了新的增長潛力,也為眾多行業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我認為,隨著大灣區建設的持續深入,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建設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方面,香港可發揮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首先,香港是全球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在2021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中繼續保持全球第三1的排名,僅次紐約和倫敦。截至2021年底,香港股市在亞洲排名第四,在全球排名第七,總市值達42.1萬億港元2。香港還是全球第四大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2021年IPO上市募資金額超3000億港元3。香港也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占全球離岸人民幣支付金額的比重超過70%4。

香港可充分利用這些領先優勢促進資本的高效流動,並服務於實體經濟。最新推出的ETF互聯互通(ETF Connect)和互換通(Swap Connect)等一系列聯通計畫進一步加強了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的融合。我們應該加大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力度,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的規模和範圍,推動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後,將廣泛用於貿易結算、跨境投資和全球外匯儲備。鑒於資本帳戶下人民幣的可兌換性相對有限,活躍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至關重要。

活躍的離岸中心勢必具備龐大的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支持池、豐富的投資產品和風險管理衍生工具、健全的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香港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存款規模以及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基建,高效支持人民幣跨境支付和結算,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通過向大灣區居民開放更多內地和香港的投資產品,在大灣區內進一步放寬試點,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與融資,可持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從而進一步深化內地資本市場改革,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右)與安永中國主席、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陳凱(左)合影

其次,綠色及可持續金融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新興金融領域。大灣區積極推動各項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專案落地實施,包括可再生能源、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綠色建築、低碳交通和可持續廢物管理。

目前,公共資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構成了大灣區許多基礎設施投資專案的資金來源,但公共資金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資金需求。探索大灣區巨大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機遇,各界需要通力協作。以安永為例,我們的專業研究人員可在發行地方債時,幫助對標《綠色債券原則》、《氣候債券標準》等國際標準。

革故鼎新,與時偕行。我相信,憑藉成熟的資本市場,以及大量的綠色投資管道和機會,香港將發展成為大灣區領先的綠色金融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香港繼續保有強勁經濟活力的歷史性機遇。香港既需要持續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更需要思考如何更好融入大灣區產業鏈。安永熱切期待與政府、企業及各界朋友一起,攜手共促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


左起:安永香港及澳門區主管合夥人李舜兒;南華早報行政總裁劉可瑞;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安永中國主席、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陳凱;南華早報總編輯譚衛兒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