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香港巨富,很多人脫口而出是李嘉誠。其實,早在1985年,包玉剛成功收購會德豐時,總身家就超400億,而彼時李嘉誠的身家才40億。更早之前,1978年李嘉誠收購九龍倉失敗,包玉剛出手幫忙讓李嘉誠全身而退,並且牽線搭橋幫助李嘉誠成功收購和記黃埔,奠定了其後來的成功。因此,包玉剛也是李嘉誠的“恩人”。
1955年,包玉剛創建了環球航運集團,BW集團的前身。此後,他用短短20年左右的時間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80年代的美國《紐約時報》將包玉剛、董浩雲、利瓦諾斯、奧納西斯等7人評為世界七大船王。
後包玉剛在“有女無兒”的情況下,通過家族基金會順利實現了家族傳承。如今包氏家族的航運、地產、貿易、金融等事業,在女婿們的努力下發展蒸蒸日上。與此同時,家族第三代成員也已順利接過二代的班子。其中,三代成員中的包蘇文剛和吳宗權倆人極其低調,能力財富不輸李澤钜,一人手握BW集團,一人手握會德豐和九龍倉。
今日,小編帶你走進包氏家族家辦及其家族基金會,瞭解其投資和資產配置情況。
1、BW:收購之王
1938年,30歲的包玉剛從上海移居香港。1955 年,他與朋友和家人一起創辦了World-Wide Steamship Company Limited(以下簡稱為“World-Wide”,環球航運集團),並購買了第一艘擁有27年曆史的燃煤貨輪,更名為Golden Alpha(金安),當即租給了日本Yamashita-Shinnihon公司,隨後又有五艘船相繼加入了包玉剛的船隊。
隨著1956年蘇伊士運河關閉後運費上漲,以及日本的快速工業化、蓬勃發展的商業,World-Wide於1960年代中期進入油輪市場,並購買了一艘附有英國石油憲章的二手油輪,名為 World Oriental。
儘管曾多次遭到承租人的拒絕,但到1964年,在包玉剛的堅持下,World-Wide最終獲得了石油公司的9艘船,其中包括 World Continental和 World Universal。1969 年,第一艘超大型原油運輸船 (VLCC) 建成並命名為“世界領袖”。1970年至1974 年間,World-Wide 又購買了42艘 VLCC。
在經歷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後,在租船人、廉價油價的普及,以及石油巨頭們對未來的堅定信念的推動下,油輪市場繁榮發展。
截至1979年,World-Wide已經擁有了一支由200多艘船舶組成的船隊,管理著世界上最大的獨立散貨船隊,總噸位達2050萬載重噸——超過美國和蘇聯商船隊的總和。
1980年代,航運業的商業環境發生了變化,陷入了低迷期。其他船商認為,下滑只是暫時現象,並抱以樂觀的態度,沒有準備太多的應對措施。對此,World-Wide並不這麼認為。
為應對這一危機,World-Wide在之後的三年時間裏,減少了一半以上的船隊。因此,World-Wide成功避免了債務過剩。但是其他的船東卻未能擺脫困境,不久就陷入了財務危機。
1986年,包玉剛退休,他的大女婿包蘇海文(包蘇海文原名Helmut Sohmen,蘇海文,入贅後將自己名字改為和其岳父同樣的姓氏)成為World-Wide 主席。包蘇海文秉持其岳父嚴謹經營的理念,在不危及公司聲譽的情況下,繼續尋找降低成本的方法。
經歷了此次財務危機之後,World-Wide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穩健船隊之一,並受到一些造船廠的追捧。此後數年間,World-Wide向韓國大宇和現代造船廠訂購了6艘載重26萬噸的油輪。其中第一輪油輪被命名為“世界鳳凰號”,寓意為,在經歷最慘澹的經濟衰退之後希望能重新煥發生機。
繼1990年代初市場短暫復蘇後,航運環境再次惡化。1990年代大部分時間,航運運費普遍偏低,市場停滯不前。許多船公司股價低迷,一些船東開始考慮退出市場。
但在1990~2000年期間,World-Wide 卻表現得很高調。它收購了 N&T Argonaut (NTA),使其船隊在三個月內增加了24艘船。
在2000-2010年,World-Wide 完成了5起收購兼併交易。2003年,其收購了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運輸公司挪威Bergesen dy ASA後,於2005年開始進行品牌重塑,更名為BW。
BW Group Ltd於2007年4月註冊成立,並成為該集團的控股公司。
BW的歷史
儘管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但沒有阻止BW的擴張步伐,其依舊在不斷並購。如今,BW集團包括以下公司:
BW LNG(液化天然氣船隊(LNG)和浮式天然氣碼頭)、BW LPG(世界最大的液化石油氣(LPG)運輸船隊)、CADELER(用於海上風電建設、維護和退役的風力渦輪機安裝船)、BW EPIC KOSAN(液化石油氣和其他特種氣體及石化產品最後一英里交貨的領導者)、NAVIGATOR GAS(世界上最大的靈便型液化乙烯和氣體運輸船隊)、BW SOLAR(太陽能和儲能專案開發商)、HAFNIA(世界領先的成品油輪公司,擁有超過240艘船舶)、BW DRY CARGO(一支現代幹散貨船隊)等。其中,BW旗下部分企業已經上市。
如今,BW正往多元化方向發展,除航運船隊外,重點投資為可再生能源領域,包括太陽能、風能、電池、生物燃料和水處理。BW先後收購了Cadeler(一家丹麥海上風電場行業海洋服務提供商)等,後又通過旗下子公司BW Offshore收購Ideol SA創建了浮式海上風電公司BW IDEOL。此外,BW還持有Corvus、BioGill、HEA Water等企業的股權。
如今,BW集團作為海運業的主要參與者,管理和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自有超大型氣體運輸船 (VLGC) 船隊、第二大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船 (FPSO) 船隊、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船隊之一以及成品油輪船隊。
2、Golden Alpha:女婿的家辦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單一家辦Golden Alpha服務於包蘇海文家族,其資本主要來源於石油和天然氣。包蘇海文是香港已故船王包玉剛的大女婿,九龍倉集團前主席吳光正的襟兄。
Golden Alpha代表包蘇海文家族,以投資團隊的身份參與家族的部分投資活動,包括直接投資,以及通過外部基金經理進行的私募和公共投資。據悉,Golden Alpha名字來源於船王包玉剛購買的第一艘船的名字。
其中,Golden Alpha直接投資的範圍包括早期、成長期、後期和Pre-IPO階段,也會投資上市公司股票,投資領域涵蓋了技術(軟體與數字)、消費、教育、商業服務、醫療保健、金融(加密貨幣、區塊鏈、保險等)、工業(化工、工業設備、工業運輸和物流等)、媒體與娛樂、基礎設施(能源、通信、新能源等)、礦產資源(礦業、油氣等)、農業、林業、財產(住宅、物業服務等)等。
Golden Alpha投資區域集中在歐美和亞洲等國,每筆交易通常會投資100萬~1000萬美元。當然,這只是一個投資範圍,很多時候Golden Alpha投資的金額都超出了這個額度。
除新加坡總部外,Golden Alpha還在美國、印度設有分部。在投資策略上,Golden Alpha的 CIO Yag Patel表示,“我們的做法往往偏重於價值,機會主義,是一個靈活、有耐心的海外資本。”。
Golden Alpha由董事會成員管理,董事會主席為包玉剛的外孫,包蘇海文的兒子包蘇文剛(Andreas Sohmen-Pao),同時他也是包氏家族的第三代傳人、BW的繼承人。
目前有關Golden Alpha公開資料較少。可以推測的是,因其代表家族進行部分投資,BW的一些對外投資與收購可能是通過Golden Alpha實現。
3、BW背後的蘇海文家族基金會
BW group的擁有者之一為蘇海文家族基金會(Sohmen Family Foundation)。該基金會是以列支敦土登法律為依據設立的,成立於2006年,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讓Sohmen家族財富能夠世代相傳。
蘇海文家族基金會為該家族的投資基金。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相關檔可以推測出,該家族基金會在BW對外的一系列投資收購中,扮演著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該家族基金會是BW旗下子公司的重要或最大股東。如蘇海文家族基金會是BW LPG 的最大股東,持有41%的流通股,而第二大股東僅持有約7.7% 的流通股。可以看出,蘇海文家族基金會對BW的控制權很強。
其次,蘇海文家族基金會是家族投資和收購的重要角色。
譬如,2018年,在BW LPG對液化石油氣運輸公司Dorian LPG 的收購中,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附表13D中,報告人除BW外,另一個報告人就是蘇海文家族基金會。
第三,蘇海文家族基金會是積極的股票投資和交易者。
截至2019年10月15日,蘇海文家族基金會淨資產估計至少為1066億美元,至少擁有約550萬份Dorian Lpg Ltd股票。在過去的4年裏,其出售了約2280萬美元的Dorian Lpg股票。
以下為該家族基金會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披露的完整交易Dorian Lpg股票清單(部分)。
截至2018年1月29日,蘇海文家族基金會最大的股票購買量為182萬多股,價值超1350萬美元。截至2019年6月28日,其最大的股票銷售量為422517股,價值超過373萬美元。在過去的4年裏,其總共進行了大約15 筆交易,通常會選擇在7月進行交易。
截至2022年2月28日,蘇海文家族基金會還持有Hafnl 246.11萬股票,持股比例49.93。
除蘇海文家族基金會外,包氏家族還成立了一系列家族基金會,包括:
1991年,包蘇海文創立了蘇海文遠東基金會(SFEF–Sohmen Far East Foundation,Vaduz),目的是讓奧地利年輕人能夠更多地認識亞洲經濟區,該基金會運營顧問委員會的所在地是其家鄉林茨。
1993年,包蘇海文成立了蘇海文-中國奧地利社會促進基金會(ÖGCF),以促進奧地利與中國友好和文化關係。它支持各種文化和知識活動,並為對奧地利的訪問計畫、教育活動以及相關出版物提供援助。
2004年,包氏基金創始人包玉剛長女,包蘇海文的妻子包陪慶捐資100萬美元成立“包玉剛國際學者科學家基金會”,支持浙江大學聘請全球頂尖學者。這與之前包玉剛先生發起的“包玉剛、包兆龍中國留學生留學獎學金”相呼應。
2014年,包陪慶還在香港成立了包陪慶基金會(Anna Pao Sohmen Foundation),該基金會為一個慈善公益組織。
除此之外,包蘇海文為紀念其兄長,成立了Egon-Sohmen基金,該基金資助有關經濟政策的研究。此外,包蘇海文還成立了蘇海文基金(Sohmen Foundation),資助世界各地那些為文學、學術及文化貢獻的人。
包蘇海文和包陪慶的兒子包蘇文剛,是家族第三代掌門人,也是勞氏基金會(Lloyd’s Register Foundation)的受託人。勞氏基金會是一家獨立的全球慈善機構,成立於2012年,其願景是成為工程相關研究、培訓和教育的主要支持者。
勞氏基金會的收入來自其貿易部門 Lloyd's Register Group Ltd 的利潤和投資,目前投資的企業包括AAAMD、ADEC Innovation、Adobe、Affinity Works等。
4、家族傳承
包玉剛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船王”,也是包拯第二十九代嫡系子孫。1978年,包玉剛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封為爵士,2003年被航運雜誌Fairplay的讀者評選為120年來航運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同時,他還是柴契爾夫婦多年的至交;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是其可信賴的友人;曾受美國總統雷根邀請成了其就職儀式上的特邀嘉賓;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也是其朋友之一……
1991年,包玉剛在香港過世,但得益於清晰的利益劃分,其家族至今依然繁榮。其女兒女婿們也在各自領域做得風生水起。
包玉剛和四個女兒們
其中,包玉剛將BW交給了長女長婿包陪慶和包蘇海文,物業地產交給了二女和二婿包陪容和吳光正,貿易交給了三女和三婿包陪麗和渡伸一郎,金融投資則交給了四女四婿包陪慧和鄭維健。
其中,1986年~2014年,BW由其大女婿包蘇海文接任主席,並於2015年由其孫子包蘇海文的兒子包蘇文剛接任主席。包玉剛的另一個外孫吳宗權則繼承了九龍倉、會德豐等8家上市公司,並成功將九龍倉分拆成九龍倉置業和九龍倉,自此一家上市公司變為了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
至今,包氏家族已經平穩過渡到第三代,且在“有女無兒”的狀態下,順利實現了財富和權力的交接。其中,良好的家風以及對繼承人的培訓,是該家族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首先,包玉剛有著多年銀行業的背景,他採取低風險投資的求穩態度,保守行事的態度得到銀行界的支持和信用保證。第二代接班人包蘇海文此前為加拿大皇家銀行蒙特利爾國際部的法律顧問,亦以嚴謹和專業著稱。
第三代接班人包蘇文剛在1984年~2005年擔任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董事會的首席執行官和最大股東,1996 年~2005年擔任匯豐控股的副主席,並從1991年~ 2007年擔任倫敦母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其次,包玉剛會以身作則,親自培養自己的女婿包蘇海文。彼時,包玉剛幾乎每天晚上都會抽時間跟包蘇海文分享他的生意經。他讓包蘇海文學習船租約,發揮他在法律上的專長。他自己亦通過包蘇海文在各國分公司學習時的彙報,得知一些幕後情況。
包蘇海文則繼承了其岳父的生活理念和工作節奏,為人低調節儉、勤奮專注、有信用、守紀律。
包蘇文剛
當然,對包蘇海文來說,他對兒子的培養也是如此。1999年,包蘇文剛結束在高盛銀行的工作,加入BW,並輔助包蘇海文完成了對N&T的收購工作。2003年包蘇海文和包蘇文剛父子聯手,開始入股挪威航運公司貝格森(Bergesen),一家全球最大的LPG(Liquefi ed PetroleumGas)液化石油氣運輸公司。
第三,靠家族信託來完成家族傳承。包玉剛成立了五個家族信託基金,一個作為整個家族的主體,另外四個則由四個女兒和女婿分別管理,掌控各自旗下的企業。
這些家族信託都設有一項特殊條文:企業的管理全權交由女婿負責,最終控制權則留在女兒手中,但女兒不能干涉丈夫的管理,只能收取權益。
如今,對於包氏家族來說,輝煌的家族歷史賦予了其時代的烙印。包氏家族成員依舊保持著初心,低調謹慎。正如包蘇文剛所說“古語說‘一代不如一代’,這提醒我們,為了成功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並且絕不要過早慶祝。”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