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族企業目前正處於“接班潮”時期,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近3000萬家,其中85%以上是家族式企業,而A,上市公司80後董事長已超過百位,更有仍未達到 “三十而立”的90後掌門人,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間,下一代們將紛紛接任家族企業的董事長,接班問題將成為家族財富傳承的嚴峻考驗。
家族企業“接班”的路徑
“子承父業”可以看做是人類的共性。很多一代企業家最大的願望會有兩個,一個是讓企業做大做強,另一個就是子承父業,當然少數情況下會選擇職業經理人繼任。總體上看,二代接班的方式可以歸納為三種。
其一,上陣父子兵。方太集團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茅理翔在創辦飛翔公司的時候,茅忠群正在求學,在創辦方太過程中則是茅理翔和茅忠群共同創業,這也是典型“上陣父子兵”模式,而且這對父子均是靠技術使得企業得以發展,茅理翔是中國有名的“點火槍大王”,而方太眾多發明專利的證書上,很多都寫著茅忠群的名字。
其二,精神的傳承。一代企業家創業艱辛自不必多言,很多家族二代是伴隨父母艱苦創業一路成長,對於父輩心生敬仰,新光集團虞江波曾說自己兒時的夢想就是能夠創辦一家公司,然後將父母的公司收購,讓父母不再辛勞。雖然沒有收購父母的公司,但是虞江波已經進入自家企業,並負責家族企業的主業——飾品行業,這正是虞江波小時候所看到父母最為操勞的板塊。
其三,“設計”人生。相信這是很多父母都做過的事情,用心良苦地給子女設計經歷。比如北雁集團王立東家族,王立東董事長不僅知道兒子一步步走到接班的道路,而且很多兒子的經歷都是精心設計出來,比如學習經歷、工作經歷都和兒子的最終接班有著緊密聯繫。
彼得·德魯克說,“考驗成功企業家的最後一關,是能否成功地選擇一個繼任者,能否轉交權利讓他的繼任者經營企業。”將這個定論外延縮小,在家族企業一代培養出合格二代就是創始人們最後的成功。
傳承是一個永恆的動態過程,無窮匱也。父親也有著兒子的身份,兒子最終也會成為父親。家族企業的傳承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接收和轉出,而是思想的提煉、昇華之後的濃縮和再造。

敢於承認“家族式管理”
“你願意認同自己領導的是一個家族企業嗎?”
面對所謂的現代公司制度和資本市場,建國以來的公有化的政經氛圍,“家族企業”長時期在國內被看作是非常負面的標籤,很多企業甚至一提到這個名詞就會很敏感,對外界的意圖做了否定的判斷。
事實上,如果一個企業竭力對外否認自己是家族企業,實際上採取家族式管理,反而說明該企業從根本上缺乏自信、誠意不足,這並不會給公眾帶來什麼好印象。
數據顯示,目前財富500強中有三分之一是家族企業,對於家族企業來說,坦然面對家族創業、控股和家族經營的現實,才能促進自我反思和批判,下決心去優化家族治理,升級企業治理,真正確立企業的自信。
文化共識也是經營利器
自這幾年傳統文化越來越熱。傳統文化對於個人修身、家庭建設、企業管理等多方面都具有實踐指南的作用。就家族企業來說,至少在增強家族凝聚力和認同感上,傳統文化具有現實針對性。如晉商精神、金華“鄭義門”、“方太儒道”,不失為是一些很好的樣本。
在西方人的觀念中,人是獨立的個體,上帝創造了人;在中國人看來,生命是父母子女這樣一代代的血脈相續;所以中國人講落葉歸根,講不忘本來,正是一種基於家庭和家族的根源意識。
組織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內部的“思想統一”和“精神共識”。在現代企業制度中有許多市場規則,成員間仍然需要基於共同價值觀的精神紐帶。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也意識到,企業不應是冷漠的利潤機器,更是一群人命運與共的大家庭。

毛主席曾這樣評價無錫榮氏家族說:“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榮家的發展,體現了傳統文化與市場規則的良性融合。
榮宗敬和榮德生兄弟,以父親出資創辦的廣生錢莊,開始了長期的合作創業,“兄為經理,餘管正帳”。後開辦麵粉廠、紡織廠等大型實業,榮德生任總經理,榮宗敬任董事長。
榮氏兄弟一生未有科舉功名,從小讀書遵循著嚴格的儒學傳統。榮德生九歲入私塾,十五歲去上海做學徒之前,已經讀完了《四書》、《千家詩》、《幼學須知》、《詩經》和《易經》。受其父親的影響,榮氏兄弟熟讀曾國藩家書。榮氏兄弟相處,很大程度上受益於曾國藩的治家智慧。
榮氏兄弟個性不同,在重大經營上經常出現意見分歧。1917年榮宗敬打算收購上海的一家經營不善的舊紗廠,榮德生則有意在無錫修建新廠。榮宗敬希望大幹快上,榮德生主張量力而為。作為弟弟的德生,根據自己的判斷提出不同意見,最後會屈己從兄;如果事後出現問題,榮德生卻主動分擔,做到了古人所謂的“兄友弟恭”、“匡救其惡”。
去除戀棧心態才能讓二代創新
歷史地看,不論創一代多麼英明神武,他在家族整體發展上,只能扮演某些環節,接力棒一定要往下傳。關鍵是作為創一代,他如何扮演特定的角色,自我克制、減少戀棧心態,讓二代來主導創新,以創新來贏得未來。
站在創新的角度來看,究竟是先創業後接班(萬達公子王思聰等二代),還是先接班後創業(特朗普之女伊萬卡、曹德旺之子),或者邊創業邊接班(立白陳丹霞),都是可行之路,沒有一定之規。
從行業趨勢來說,相對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二代適宜採取先創業後接班的方式,或者先工作後接班的方式。
對於家族產業多元化、資本運作成熟的企業,二代的選擇,更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定,但前提是積極引入創新要素,助推家族主業升級。
而對於主營業務尚有較大增長潛力,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如醫藥,二代選擇直接進入企業的方式更普遍。
此外,家族人口規模和結構,特別是一代是兄弟合作創業,二代較多的情況下,具體接班模式會更加精細化和多樣化。
在中國家族企業中,方太集團正在成為一個傳奇。方太在兩方面具有令人稱道的標杆價值:其一、父子創業、創新驅動的方太模式,創造了一個持續引領的卓越企業。方太的規模不算很大,2015 年銷售收入達到 65.53 億元;但在經濟下行、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實現了20%以上的增長;在經營哲學和企業戰略上,形成了一整套的方太模式,以“方太儒道”著稱。
其二,榮譽董事長茅理翔先生的精神追求和個人風範,在家族企業中廣受尊敬,他把接班人培養視為第三次創業,持續多年在研究和實踐、教育等多方面推動國內的家族傳承事業,令人景仰。茅老立足自身實踐,總結出來的“兩個口袋”、“帶三年、幫三年、看三年”等理論,具有很強的推廣價值和實操意義。
中國家企,未來可期
歷史地關於公司戰略的理論流派,向來有認為戰略是規劃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是不斷試錯然後總結出來的。
其實,兩者都沒有否定戰略的必要性,所以兩者都對。對家族傳承來說,找一條路,還是趟一條路,這兩者也沒有本質區別,關鍵是有沒有對未來之路的信念。
家族企業既是以營利為導向的經濟組織,也是以關係為重心的社會組織,更是新興經濟體的主流商業模式之一。對多數民企來說,創業家族尚在成形的過程中,還沒有出現多代同堂和傳承慣例,一切才剛剛開始。

相比一代,接班二代有良好的教育、國際化視野和懂更多的管理學知識,但是他們在文化認同和國情認知上還有一些缺失。
不論是新業務、新模式,還是新品牌、新市場,二代都是主力軍。相較於一代,接班人及其團隊沒有多少包袱和羈絆,更能以開放之心面向未來,他們是創新的主體和主角,應該被託付未來。
全球最大規模的家族企業群體,未來或將出現在中國;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變化,未來20年將是中國家族企業的黃金年代;哪怕持最傳統的自然傳承觀,也將有一批中國家族企業經歷時代和市場的考驗,而傳承百年。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