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聚富之地,新冠肺炎疫情困擾全球兩年多,富豪們出現財富大執位(調換位置)現象,疫下身家大洗牌!

中產受疫創 千萬富翁減8.1萬人
花旗銀行近期進行“香港千萬富翁調查2021”,調查由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進行,以電話隨機訪問3786名21歲至79歲的香港居民。
是次調查報告對千萬富翁的定義為,擁有淨資產總值達1000萬元(港幣)或以上,而同時擁有最少100萬元(港幣)流動資產的人士。

結果顯示,全港擁有千萬港元或以上淨資產的“千萬富翁”達43.4萬人,平均每13人便有1人是千萬富翁,富翁的淨資產總值中位數為1570萬元,較2020年報告所述的1550萬港元稍為上升。
而2020年的同一項調查,曾推算當時的香港千萬富翁有51.5萬人,換言之,這一年中減少了8.1萬人或約15%。跌出榜單的相信都是過去身家剛及“千萬標準”的中產人士,反映過去兩年多的疫情,除對基層打擊大之外,對中產的負面影響亦相當明顯。

逾三成富翁炒股蝕達110萬
香港花旗銀行零售銀行業務主管李貴莊指出,去年千萬富翁人數減少,與投資環境波動有關,去年港股下跌了14%。她指,根據較早時進行的調查,有超過三成千萬富翁反映,去年承受較大的損失來自股票,平均損失達到110萬元。
事實上,受到疫情困擾,去年香港的投資市場十分動盪,樓市由高位回落、股市下跌、大批中小企倒閉、失業率上升,都對不少中產造成嚴重打擊。

▲香港花旗銀行零售銀行業務主管李貴莊表示,去年千萬富翁人數下跌但淨資產值中位數回升的原因,可能與股市有關。(Photo from BusinessFocus)
香港的最新失業率再度升至5%,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早前曾表示,今波疫情下已有約500間食肆倒閉。與此同時,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早前亦表示,有24%受訪零售商計畫於2022年4月結業。
雖然千萬富翁數目減少,但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千萬富翁表示其資產總值已回復至疫情前水準,當中包括近兩成半表示其資產總值甚至比疫情前有所增加。李貴莊指出,千萬富翁最新的淨資產總值中位數為1570萬港元,較2020年報告所述的1550萬元稍為上升。而流動資產中位數亦由350萬元增加到400萬元。
她解釋,主要是富豪更重視環球多元化資產配置,比以往更關注分散風險。她舉例指,去年恒生指數下跌14%,但美股則升27%,多元化資產配置有助分散富翁的投資風險。

千萬富豪們都有哪些守護財產之道
那麼千萬富翁有何守護財產之道?受訪的千萬富翁中,約50%人表示薪金為主要資產來源。受疫情影響,千萬富翁的投資工具有所改變,他們主要選擇股票(80%)、外幣(62%)、基金(52%)、債券(34%)、物業(13%)、黃金(5%),股票在過去3個月內仍然為滲透率最高的投資工具。調查發現,逾三分一千萬富翁受疫情影響,投資取態較前一年保守,如多持現金、減持股票、減少新投資,及偏向投資風險較低的產品。
展望今年,認為經濟狀況會有輕微增長或與去年相若的千萬富翁比例較上年顯著上升,近80%千萬富翁表示不會憂慮通脹或滯脹,將會繼續以股票、物業及基金為主要投資。
千萬富豪看好灣區投資
由於疫情影響,逾三分之一的千萬富翁指其投資取態較前一年保守,但卻無礙對大灣區投資的信心。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約每五個千萬富翁中,就有一個有信心在大灣區投資,尤其看好當地物業發展前景。
調查顯示,香港千萬富翁最有興趣的大灣區投資專案為住宅物業,占9%;其次是商業地產及經營業務,分別占4%及5%。香港花旗銀行零售銀行業務主管李貴莊指,大灣區發展仍處於初期階段,加上受疫情影響,但隨著公眾對大灣區的認識逐步加深,大灣區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期望通關後,跨境理財通試行順暢並得到進一步優化,擴大理財產品的選擇以及提升投資額度,相信屆時將會吸引更多人投資大灣區。

受訪千萬富翁均表現出對大灣區的信心,其中有千萬富翁指,近年內地高速發展,她於兩三年前即疫情剛開始時,在大灣區置業,現時物業已大幅升值2至3倍。另有受訪富翁稱,香港是大灣區的一部分,看好其他大灣區城市樓價會與香港看齊,樓價差距會縮窄,所以預期大灣區未來樓價會向上。
除看好樓價,香港千萬富翁亦喜歡大灣區的生活環境及發展潛力。有受訪者指,大灣區環境較香港好很多,屋苑設備完善又近高鐵站;亦有指大灣區是中國重點發展地區,有潛力,直言現時深圳十分繁華。
事實上,畢馬威中國發表的《2022年香港高管人員薪酬展望》亦顯示,受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的機遇所帶動,願意移居至區內其他城市工作的比例增至72%。畢馬威中國個人服務合夥人蕭維強表示,在吸引人才由香港移居至大灣區的多項因素之中,“較佳的事業及行業發展前景”以及“交通便利”仍然是兩大主要引擎,而今年“較高薪酬”的影響力亦有所提升,取代“獲得更廣闊的工作視野”排名第三。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