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招行聯合貝恩發佈的《202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內地高淨值人群(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以上)數量262萬人,2018-2020年年均複合增長率15%,預計2021年末,這一數量將接近300萬人,而該人群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將達約96萬億元。伴隨著大財富管理時代來臨的預期不斷升溫,私人銀行的戰略價值進一步凸顯。
銀行人都深知“二八定律”,20%的人佔有了80%的財富,這20%的客戶是銀行最優質的客戶群體之一經營好這20%的客戶,對銀行創造的價值太重要了,是提升業績的關鍵點,所以越來越多的銀行關注高淨值客戶也就是私行客戶的拓展和維護,那麼高淨值客戶到底應該怎麼去拓展和維護?
相比普通客戶群體,高淨值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更加精細化、專業化、多元化、智能化。為滿足這部分客戶需求,提升客戶經營質效,客戶經營工作應努力從產品導向向客戶需求導向轉化,客戶維護也應走向分層化、精准化、專業化的深度經營。
一、洞悉高淨值客戶畫像
各家銀行對客戶的可投資金融資產制定客戶分層標準,一般在100萬美金以上(人民幣 600萬元以上)的屬於高淨值客戶。高淨值人群作為一個重要新興市場,已成為各家金融機構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們分析高淨值客戶的畫像時,有必要瞭解一下這些高淨值客戶主要財富來源。
在改革開放後,中國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最早加入到市場經濟隊伍中的人,也就是最早從事個體戶經營的人,而這部分人目前也進入了中老年;其次是最早加入了證券市場的人,也就是炒股的人,90年代中國的滬深兩市開啟,很多人在股市中撈了第一桶金,這部分人年齡也是中老年階段;再是最早從事房地產的人,炒房不是現在的專有詞,早在3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當然這一批年齡也不小;截至目前,就是最早從事互聯網的,最傑出的代表就是馬雲,當然也誕生了一批年輕的,很多年輕的高淨值客戶群除了繼承上一代的財富就是從事互聯網了。
基本我國高淨值客戶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以上四種,年齡以中老年為主,近年年輕群體不斷擴大。
目前高淨值客戶的構成多是由企業家、房地產商、上市公司高管以及成功的投資人、還有一些高知人才等構成,大部分是自主創富的富一代,也有靠隔代傳承後發揚光大的富二代。自主創富的一代財富積累的過程來之不易,更重視財富的保值和穩定增長;而富二代相對而言,生長環境較好,沒有經歷原始資本的艱辛積累,對財富的多樣化投資更為感興趣。
接下來我們列出高淨值客戶畫像:
1、高淨值客戶大多不會僅僅是存款,而更多的是資產的分配,如基金、股票、債券、房地產、黃金、保險等,在銀行管道需要通過銀行實現增值保值以及得到尊享禮遇。投資需求的多樣化,不僅僅給銀行創造價值,也促使銀行在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產品結構,提高服務品質。
2、抗風險能力大,高淨值人群見識廣,經驗豐富,經歷過大風大浪,對銀行的投資也是有一定的瞭解,相對普通投資者抗風險能力更勝一籌,之所以這一部分能先富起來,其實就是能夠承擔風險。越是能夠承擔大風險,才能越有大的利潤。高淨值人群在信託、基金、股票等業務上都會有所涉獵。
3、重視地位,對於高淨值人群,是人中佼佼者,不僅僅希望自己的財富會增加,其實更需要的是尊重的需要。正如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只有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後,才會追求更高的需要,而受尊重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銀行之所以建立私人銀行工作室,就是滿足這一部分人群的特殊需求,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二、 如何做好高淨值客戶的維護
高淨值客戶創造的價值不言而喻,誰能佔領這一市場誰就把握了零售的命脈,作為銀行創造價值最高的客戶群體,銀行不僅僅需要提供金融服務,非金融服務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將將金融服務和非金融服務相結合,才能守得住高淨值客戶。
私人銀行是一片藍海,每家銀行為了這“稀有物種”可是卯足了勁,理財經理是小心呵護,精心培養,用心維護著。在這裏總結出三點建議:
第一,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銀行更多的是“以產品為中心”,以銀行上級的任務指標為中心,高淨值客戶不能盲目地推銷,要綜合配置,以客戶為中心,切實為客戶考慮,客戶才會反過來為銀行創造價值,否則都是短淺的目光,只會得不償失,只有站在客戶的立場,做好非金融服務,才會為銀行的金融服務加分。
二,做好充分準備,提高專業實力。銀行需要高淨值客戶創造價值,必須要自身硬,產品好,讓客戶看到銀行能為客戶帶來的利益。理財經理要用心維護,需要提高專業水準,在高淨值客戶面前,要自信,通過專業實力贏得客戶的信服,不斷充實自我,豐富自身。
第三,做好售後跟蹤,提供貼心服務。行銷僅僅是服務的開始,售後才是關鍵,無論給客戶配置了什麼產定期彙報是理財經理需要做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市場動盪時前給客戶做好安撫,做好風險提示。除了金融產品的即時跟蹤,對於高淨值客戶的生活,理財經理也需要關注,讓客戶在無形中也能感受到金融的溫度。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