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餘偉文4月19日表示,受疫情影響,有香港市民在內地開立的銀行帳戶可能因各種原因變成不動戶或被暫停使用,更因疫情未能親身前往內地銀行分行重新啟動銀行帳戶。金管局已經與香港銀行業界溝通,鼓勵相關香港銀行協助市民透過不同方式重新啟動內地銀行帳戶,包括應用金融科技,讓客戶早日可以繼續使用原有的內地銀行服務。
數碼渠道已成港銀服務骨幹
餘偉文當日在金管局官方網站「匯思」專欄發文闡述香港數碼銀行交易起飛的機遇與挑戰。他表示,香港銀行業近年勇於創新,積極發展金融科技,透過數碼渠道為客戶提供不同形式、別具創意的服務和產品,使大眾市民在使用銀行服務方面可以「一機在手,盡享所有」。以轉數快為例,推出短短三年多,登記總數於3月突破1000萬,踏入新的里程碑。今年3月,轉數快平均每日處理的即時交易已達到831000宗,涉及金額63億港元及2億元人民幣。未來,轉數快的應用還會進一步擴闊。

餘偉文表示,金管局在2021年下半年,首次就銀行客戶透過數碼和非數碼渠道使用銀行服務進行調查,涵蓋20間傳統零售銀行和8間虛擬銀行。調查結果顯示數碼渠道已成香港銀行服務骨幹,主要有五方面表現:
第一
轉賬服務數碼滲透率高。香港零售銀行經轉數快和即時支付結算系統處理的本地轉賬中,有98%由客戶透過數碼渠道作出轉賬指示,只有2%是經非數碼渠道(如分行)。至於跨境匯款,在去年上半年,亦有80%是客戶透過數碼渠道進行。
第二
數碼渠道成為開戶焦點。8間虛擬銀行在2020年間陸續正式開業,至2021年底,已合共開立超過120萬個戶口。計及所有零售銀行,單就去年上半年,透過數碼渠道開立的個人戶口占所有新開立個人戶口的39%。若時光倒流至2019年,全年只有17%的個人戶口透過數碼渠道開立。中小企以數碼渠道開立銀行戶口的比率,增幅更為顯著,由2019年全年的僅占1%,急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20%。
第三
透過數碼渠道申請個人信貸日趨普及。在2021年上半年,經數碼渠道申請信用卡占59%(2019年: 32%);信用卡相關貸款(loan-on-card)占49% (2019年: 28%);無抵押私人貸款占61% (2019年: 41%)。即使是較複雜的樓宇按揭申請,經數碼渠道申請的占比亦由2019年的不足0.8%,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2.5%。這些都是貼近市民生活的銀行產品和服務,數字正好反映銀行願意投入數碼資源便利客戶,對雙方是共贏。
第四
數碼渠道銷售投資和保險產品的占比以倍數增長。去年上半年,零售銀行透過數碼渠道進行的投資交易達2.7萬億港元,較2019年下半年升近120%。至於長期保險保單,在2019年下半年,只有4%透過數碼渠道銷售,但到去年上半年占比已上升至12%,增長讓人刮目相看。
第五
傳統自動櫃員機也「變身」。面對越來越多銀行服務擴展到數碼渠道,傳統自動櫃員機服務亦「求變」,例如以手機輕觸NFC讀取器或掃描二維碼便可提取現金。調查顯示,市民現時提取現金主要經由數碼渠道(超過90%)。
須同時考慮不同人士需要
餘偉文表示,金管局除了在政策上提供有利的制度框架,讓業界在有序的環境下,把握科技迅速發展帶來的機遇,更重要是確保市場多元發展,釋放未來金融的龐大潛力,惠及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在銀行提供便捷和高效金融服務的同時,金管局致力在網路安全、消費者保障等範疇維持世界最佳標準。他強調,無論銀行使用何種方式和渠道提供服務,銀行都應充分考慮不同人士的需要,提供便利的措施和設施,包括長者、殘障人士、弱勢社群和其他因沒有足夠相關知識、能力和設備而無法有效使用數碼化銀行服務的人士,這是銀行業必須秉持的公平待客原則,也是推動普及金融發展必不可少的。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