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來養老,你準備好了嗎?
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0%;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萬人,占總人口的13.50%;全國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9.70%,比2010年提高7.80個百分點。
其中,有兩大特點值得大家關注:
1、老年人口規模龐大
全國31個省份中,有16個省份的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了500萬人,其中有6個省份的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了1000萬人。
2、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
與2010年相比,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別增加8637萬人、718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5.44個百分點、4.63個百分點。
聽說,專業登山隊員爬珠穆朗瑪峰的時候,一般不會選擇北坡,因為南坡坡度很小,而且風景秀麗。
其實,養老如同爬山,如果我們選擇在20歲爬60歲的山,這個坡度我們走路就可以過去,我們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如果到55歲,甚至到60歲的時候再考慮爬60歲的山,這時我們需要扶梯才能上山,甚至還需要專業的登山工具;等到60歲以後,就不需要再爬了。爬山就是一個過程,而選擇什麼時候來爬?在什麼地方爬?就會有呈現出不同的效果。
每個人在其一生之中只有大約35年的時間在工作,這期間會有持續穩定的收入。當60歲退休後,大部分人將面臨沒有收入、醫療費用增加、營養費用增加、高額護工費等現實情況。因此最好的選擇是在可以工作的這35年中(從25歲到60歲期間)做好養老規劃。
《國人養老準備報告》發現,為提前做好養老準備,超七成“90後”開始考慮養老,“80後”“70後”養老需求更迫切,相應比例更是分別高達80%和85%。
受訪者中,59.5%的人擔心退休後會出現“無力支付醫療費用”,26.3%高收入群體對於“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擔憂非常高,說明即使是較富裕的家庭,大病造成的財務衝擊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占受訪者總數80.6%的未退休受訪者認為,退休前的所有儲蓄(包括存款、股票價值、基金價值、養老年金保單的價值等)應為目前年收入的十倍,才可以實現退休生活目標,享受舒適的養老生活。

二.養老規劃,選擇年金險的優勢
時間不一定能造就一位偉人,但是一定會造就一位老人!即使一生平平安安一帆風順,老去是我們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想安排自己過什麼樣的晚年生活呢?基礎生活還是品質生活?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也就是有尊嚴有品質的老年生活。
養老這筆費用,相信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個小數字,即便90後還有30多年才會退休,想要攢夠這筆養老錢,也並不容易。我摸了摸口袋和良心:確實沒存好這筆錢呢!
對於養老,應該有這幾點清醒的認識:
1.靠子女養老並不科學。有人說,我靠養兒防老。但現在低出生率、421的家庭等問題突出。一個小孩子最終要負擔兩個父母,然後再加上四位老人。一個人要撫養6個人,在這種結構裏面,先不說子女孝不孝順,就算孝順還有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有長壽的問題,可能等到80歲需要退休金的時候,我們再看自己的子女,他們也要面臨養老的問題了。
2.養老的錢需要做好規劃。現在會賺錢,是賺今天的錢,不是將來有錢。就算再會賺錢的人,也保不了中間不發生意外,這也是為什麼養老金需要我們專款專用的來準備。
3.養老規劃要趁早。工作收入增長率會隨著薪資水準的提高而降低,而理財收入增長率會隨著資產水準的提高而增加,所以做退休規劃不宜太晚,最晚不要超過40歲,最好在退休前20年就開始準備。專家表示,養老規劃越早越好。
4.社保+商保,才能吃飽又吃好。我們必須要認清的現實:社保只能讓你老年“吃飽”,卻無法“吃好”;企業年金挺好的,但並不是人人有份;儲蓄風險低且實用,卻很難跑贏CPI;把希望寄予子女身上,子女卻還要撫養下一代;想通過投資賺大錢,卻又害怕承擔風險……專家表示,積累未來養老金,如果通過繳納社保,進行儲蓄和購買理財產品,再配置商業保險,這一系列的周全規劃,養老金儲備就比較充足了。
因此,我們要趁早制定完善的養老規劃,提升能力讓收入更高,縮減不必要的開支,每月要存錢,拿出一部分錢來理財,社保不斷交,商業保險也要買。
結合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現狀,說簡單一點,年金險對於現在要做養老儲備的人來說,有這樣三個優點:
1.專款專用。現在很多年輕人存不了錢,年金保險讓年輕人專款專用,形成儲備的意識,每年都必須要繳納保費,在確定的時間,給確定的人,一筆確定的錢,不會被提前或他人挪用,真正實現存錢做養老規劃的作用。
2..鎖定利率收益穩定,風險低。養老年金保險的利率是白紙黑字寫在保單上的,同時預期收益是根據保單合同約定的利率來計算的。
3.更加靈活更加定制化。年金險既可以等額領取,也可以按比例增額領取。在繳費方式和養老金領取方式上更加靈活更加定制化,旨在滿足個性化的養老需求。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