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疫情的反復,承諾可以在隔離期間予以投保人相應經濟補償的“隔離險”成為了很多人的心頭好,不過事情並沒有想的那般美好。
近期,有消費者發現,一度成為市場寵兒的“隔離險”開始陸續下架,同時有不少已投保的消費者紛紛表示,該險種的理賠也並非那麼容易。
01.“隔離險”到底是什麼?
新冠疫情暴發後,很多保險公司順應市場變化及客戶需求,在承擔意外責任的同時,擴展承保新冠病毒導致的保險事故,其中就包括因疫情防控政策而強制隔離的津貼,也就是消費者俗稱的“隔離險”。
這些所謂的“隔離險”“防疫險”,基本是保障時間少則1個月、多則1年的意外險,觸發理賠條件後,保險公司以津貼形式進行經濟補償。

市面上一些隔離險的售價一般在59元至89元之間,承諾在理賠範圍內消費者能得到每天150元至1000元不等的賠償。
受各地疫情反復影響,隔離險在互聯網上不斷升溫,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
02.如此火爆的保險產品,為何紛紛下架?
據瞭解,今年2月初,銀保監會財險部發佈《關於規範“隔離”津貼保險業務經營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對發現的產品開發設計不合理、銷售誤導、無故拒賠等行為,依法依規追究保險公司和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要求經營此類業務的公司要根據前述要求做好自查和整改。監管發文要求規範隔離險業務的經營和銷售後,險企已經相繼進行了整改。
此番產品下架不是規範性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個別險企的“自有動作”,和隔離險產品賠付率走高、產品投訴率高有關。
有業內人士表示,前期為開拓市場,各保險機構都把“隔離險”產品的保費壓得很低,“隔離險”產品的盈利狀況並不好。
由於投訴率高,大量的理賠申請給保險機構帶來壓力,這也成為了“隔離險”下架的重要原因。

03.“隔離險”羊毛真不好“薅”
隔離險在熱銷的同時,未如實宣傳、理賠困難等問題也有所發生。被不少消費者忽視的是,隔離險理賠條件中的所謂“隔離”,在保險免責條款中有著各種限制。
各家保險公司“隔離險”產品常見的拒賠情形,主要有以下5條:
1)次密接人員(如不是和確診病例乘坐同一種交通工具)被隔離;
2)非自費隔離;
3)居家隔離、健康監測;
4)全域管控;
5)根據當地政府要求,非中高風險地區人員的返鄉/探親人員的集中/居家隔離等。
可見,市面上的“隔離險”看起來很美,似乎被隔離了就能獲賠,但實際上的限制條件很多。有的產品甚至將強制隔離但未自費支付隔離費用的情況也列為免責條件。對於消費者而言,不仔細研究清楚這些細微的保險條款就盲目投保,就很容易導致“買易賠難”。

對此,上海銀保監局提示消費者在購買“隔離險”前需先瞭解“二保”,即“不保什麼”和“保什麼”,購買後需注意留好相關隔離證明。
“責任免除”非常重要,即保險公司依法或依據合同約定不承擔保險金賠償或給付責任的風險範圍或種類,消費者務必仔細閱讀這部分“不保什麼”的條款,清楚理解後再投保。
消費者在選購“隔離險”產品時,應仔細閱讀保險條款,明確保障責任和範圍,認真判斷是否符合個人實際需求,謹慎投保。
為保障順利理賠,上海銀保監局提醒金融消費者在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時需提供隔離證明、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解除單等材料,建議消費者及時留存好相關檔。尤其要注意部分“隔離險”須由當地防疫部門出具證明,不接受社區衛生中心出具的證明材料,建議消費者申請理賠前先向所承保地保險公司諮詢,瞭解理賠時的材料清單和相關要求。
疫情背景下,“隔離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部分消費者彌補被隔離後帶來的經濟損失。不過,消費者在購買此類保險時,尤其要關注各家公司的具體細則,比如保單生效時間、保障人群範圍、保險公司理賠效率等。保險雖好,但購買保險還需結合自身需求,瞭解細則再投保。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