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資管新規正式施行,理財全面進入淨值化時代。近期,在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出現波動,產品收益大幅回撤甚至跌破淨值的現象不斷增加。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7日,剔除近半年無淨值的產品,全市場28821只銀行理財產品中,有2036只產品單位淨值在1元以下,占比約7%。

理財產品為何虧損
淨值化時代,不管理財產品名字叫什麼,其底層資產的投資去向主要是三類,債券、非標資產和權益資產。近期這三類資產表現不佳,成為理財淨值大幅回撤的主要原因。
一是債券市場。理財產品的主要投資對象是債券,占總投資資產的68%,貢獻了理財產品的基礎收益。然而近期債市也出現了大幅調整,先是地產債大面積違約,再是1月以來債券收益率快速上行,三是可轉債市場觸頂下跌。
首先,截至目前出現信用風險的房企超過20家,涉及債券面額超過8萬億,如果再加上涉及的商票和非標違約,總金額可能已經超過10萬億。任何理財產品如果投資地產債,淨值都可能會大幅下跌。
其次,自1月24日以來,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67%一路上行至2.88%左右。債券價格和收益率走勢相反,債市進入持續回調,而“固收+”基金的贖回導致利率債拋售進一步加劇了回調壓力。
最後,可轉債市場觸頂下跌,中證轉債指數已經從最高的438點下跌至400點左右。
二是權益市場。
年初以來A股的這一輪下跌超出了大部分投資者的預期。上證指數從3650點一路下跌至3023點,滬深300指數從4950點最低跌至3943點。考慮到2021年其實已經調整了一年,之前漲幅巨大的消費、醫藥、科技行業的高估值已經被大幅消化,再出現這樣的跌幅確實是超出預期的。
這造成了一個後果,就是“固收+”變成“固收-”了。更嚴重的是,這一輪急跌直接觸發了理財產品的預警線和止損線。一旦觸及預警線,投資經理就不能新增倉位,這意味著不會有新資金進場,缺乏承接力的市場會繼續下跌。而一旦跌至止損線,投資經理就必須賣出止損,導致越賣越跌、越跌越賣,同時投資組合也從浮虧變成實質性損失。
三是非標收緊。
非標(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指的是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比如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等。在監管高壓下,非標類資產的收益和供應量大幅下降,平均收益從過去的5.5%-6.0%下降到了3.8%-4.2%。

投資者該如何理財
隨著資管新規實施,打破剛兌是必然趨勢,理財淨值化也是必然趨勢,對個人投資者來說,理財的難度也必然會提升。未來,投資者該怎麼管理個人財富?
對於極端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目前市場上存在的保本產品只有單一銀行總額50萬以下的存款、國家信用做擔保的國債、保險公司保本保息的年金險和增額終身壽產品這幾類了。如果不能接受本金虧損的可能,可以從這些資產中進行配置。但這些產品收益水準相對不高,未來可能還會進一步下降。
如果投資者想要提高收益,那麼就必須接受淨值化產品的波動性。市場是有週期的,有漲就有跌,有跌就有漲,股票如此,債券亦如此。在建立好這個基本認識後,結合資金的閒置時間長短、自身的風險偏好進行選擇。
銀行理財本質上是“固收+”,其設計初衷是通過股債搭配實現穩健較高的收益。如果投資者接受波動,也認可“固收+”的投資理念,除了繼續持有銀行理財產品之外,也可以考慮優質的公募和私募“固收+”基金。基金從誕生之日起就是淨值化運作,基金公司在投研能力、運作經驗上相對來說更為成熟。
此外,如果投資者有3-5年用不著的長期閒置資金,更好的選擇是持有期型的基金,也就是在持有期結束前無法贖回的基金。一年持有期以上的固收+基金、三年持有期以上的股票型基金,都能較好地幫助投資者克服市場波動可能帶來的錯誤決策,通過長期持有平衡風險與收益。
值得強調的是,我們的理財資金必須是閒置資金,用於日常生活開支的資金是不應該拿來理財的。在疫情嚴峻的大環境下,儘量保持充足的現金流以防範外部風險。
這次理財產品大面積破淨,無疑是告訴投資者,理財淨值化時代,理財產品將和基金一樣有漲有跌。面對這種情況,投資者需要接受淨值化產品的波動性,有漲就有跌,股票如此,債券亦如此。同時,結合自己的風險偏好和資金屬性進一步選擇,利用長期投資穿越市場週期。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