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進入真淨值時代:破淨產品從占比低於5%到100%

近一個月,銀行理財產品破淨數量大增。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截至315日,近六個月所有在運行的理財產品中有2352只跌破淨值,其中,近1月發行的有1868只,占所有破淨產品的79.42%

具體來看,哪類銀行理財產品跌得比較多,下跌原因是什麼?

銀行理財公司發行的產品破淨數量最多,比例也最大

數據顯示,從發行機構來看,近一個月破淨的理財產品由理財公司發行的有1708只,占理財公司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的11.68%;其餘為由城商行、股份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外資銀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破淨產品數量分別為90只、38只、26只、4只和2只。


從全市場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來看,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外資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數量分別為2748只、9929只、22879只、1853只、4842只,理財公司發行的產品數量為14629只,占總數的26.09%

理財公司破淨產品的數量多、比例大,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迅速提升,且淨值化程度高。226日,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601988)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數據顯示,2021年理財公司發行8596只新理財產品,募集金額440824億元,同比上漲191.13%,占全市場募集金額總量的36.08%,比例最高。截至2021年底,理財公司產品全部為淨值型產品。

二是,城商行、農商行以固收產品為主,有的銀行甚至沒有混合類產品,且部分產品成立時間較早,前期積累了盈利,給後面的淨值回調留有一定餘地。比如,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城商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共15747只,其中固收類5927只,權益類僅275只。

三是,不排除一些產品仍然存在“假淨值”的情況,一些母行的老產品在轉型時將自己包裝成淨值型產品,其實上仍以非淨值型的方式運作。

破淨潮下,杭銀、華夏、農銀、平安、寧銀破淨比低於5%

從理財公司破淨產品的數量來看,排名前五的銀行理財公司分別為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和信銀理財,產品數量分別為504只、149只、121只、71只、64只。

破淨產品數量多一定程度上與發行的產品量有關,從破淨產品占總產品的比例來看,上述五家銀行的破淨產品比例分別為36.84%19.48%15.26%13.84%11.85%。整體來看,招銀理財和信銀理財的比例並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理財公司在理財產品淨值普跌的背景下,破淨產品比例依然保持在相對低位,有5家理財子破淨產品比低於5%,分別為杭銀理財2.41%、華夏理財4.33%、農銀理財4.39%、平安理財4.73%、寧銀理財4.81%。除此以外,破淨比低於10%的還有青銀理財6.06%、交銀理財8.33%、渝農商理財9.68%

需要特別指出,貝萊德建信和廣銀理財的產品總數分別為2只和1只,均破淨,所以比例為100%。貝萊德建信的2只理財產品均為權益類,風險等級R5;廣銀理財的1只產品投資性質為混合類,風險等級R4

由於數據採集的樣本和統計口徑的區別,上述數據存在較小誤差的可能性。

混合類1310只近3月收益為負 破淨產品中R3等級過半

從產品類型來看,破淨的理財產品以固定收益類為主,共有1147只,占總數的61.40%,其餘的混合類、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分別有692只、18只、2只。


固收類產品本身占比較高,破淨比例自然也高。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市場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共32145只,其中固收類27323只,占比85.00%;權益類230只,混合類2315只。

業內人士表示,固收產品淨值下降主要因為債市調整,但如果長期持有,大部分還是能獲得票息收入的。

值得注意的是,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1310只混合類產品近3月收益為負。

從風險等級來看,破淨產品的風險等級集中在R3等級,為1090只,占比58.35%。其後占比從高到低依次是R2等級、R4等級、R1等級、R5等級,分別為727只、27只、15只、8只,占比38.92%1.45%0.80%0.43%

破淨原因拆解

中信建投證券認為,理財產品紛紛破淨的主要原因有四點:第一,債券投資的收益率在下降。2021年,銀行理財中債券資產占比為68.39%,經過一個月的震盪調整,債市目前收益率處於低位,不管是絕對收益還是相對利差等,都處在歷史較低水準。

第二,權益市場波動大。2021年末,銀行理財中權益資產規模1.02萬億,占比3.27%,其中:固收類產品、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FOF等都有權益資產的配置。據測算,固定收益類產品中權益資產占比在0-3%;而混合類產品中,權益資產占比在12%-37%之間。今年初以來,權益市場的波動在加大,導致資產端收益率大幅波動。

第三,非標占比低。隨著銀行理財估值方法從成本法切換到市值法,非標資產只能用成本法核算,銀行理財在資產端的配置中減少了非標資產的配置。2021年末非標資產占比僅8.4%,較上半年壓降4.6%,而且大行理財公司的非標資產占比只有6%左右。非標類資產作為收益率相對較高的資產,占比下降後,收益穩定器的功效在下降。

第四,結構方面的原因。非標資產具有穩定投資收益率的功效,不受股債市場波動的影響,但是非標資產占比相對較小,無法抵消掉股債收益率的下降,這也導致破淨理財產品的數量在增加。尤其是在債券和權益資產收益率大幅波動的背景下,非標資產穩定器功能就在下降。

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認為,銀行理財呈現公募基金化特徵,進入真淨值時代。未來銀行理財應全面擯棄具體數值或區間數值的業績比較基準,轉向以指數為基礎的業績比較基準體系,建立完善的資訊披露機制,及時正確披露資訊,徹底破除剛性兌付。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