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本市場快訊: 2022年3月11日

港交所證監會檢視主板上市規則 研究是否容許未盈利創科公司上市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2022》提及,考慮到一些從事先進技術且具規模的科技企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研發,但卻未有盈利和業績支持,證監會和港交所(00388)正檢視主板的上市規則,研究在充分顧及相關風險的情況下修訂上市條件配合有關集資需求。

證監會回應查詢時稱,與港交所正處早期研究階段,研究是否容許具規模、未盈利或未有收入、資本投入集中的先進技術企業上市,但也會考慮收入不足所引起的風險。

證監會續指,會與內地相關部門持續加強互聯互通合作,認為財政司提出的建議有利吸引優質企業和投資者到香港,提升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財富管理中心、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地位。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則稱,目前相關企業在私募融資市場活躍,但由於未有收入而難以在港上市,目前與證監會的研究仍須數月時間進行,確實諮詢時間須視乎與業界溝通後結果,強調要同時考慮投資需求和風險。

IPO市道從去年下半年明顯轉弱,歐冠昇指,截至1月底港交所仍有約160份活躍上市申請,而去年全年完成98家IPO,難預測今年數字能勝或遜於去年,只要市況穩定,相信IPO交易會回來。至於今年初起正式接受申請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歐冠昇稱目前已收到7家SPAC申請。

陳茂波發表預算案時又提到內地經濟持續發展,企業在國際市場融資需求龐大。然而在海外市場上市須面對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增大,已有不少中概股選擇回流。本港已為此做好準備,包括容許沒有不同投票權架構並屬非創新產業的大中華公司在港第二上市,並給予雙重主要上市的發行人更大靈活性。這些措施將有利進一步吸納優質中概股在港上市,豐富市場選擇,增加市場流動性,提升香港全球融資平台的競爭力。

本港過去幾年實施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容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企業上市;容許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並便利合資格發行人在香港作第二上市,大大增加港股交投及市值。截至1月底,共有70家公司循新制度上市,融資金額逾5,700億元,佔同期總集資額近一半。

新經濟企業目前已佔香港股市總市值超過20%。其中,有48家為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融資額合共逾1,100億元,令香港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2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帶動香港生物科技生態圈快速全面發展。

———————————————————————————————————————

上古金融集團旗下上古證券有限公司,為香港證監會持牌機構(146類受規管活動),向各界企業及其股東於香港提供多種投資銀行及企業融資服務,包括但不限於香港上市、上市前私募、收購合併、財務顧問、股權及其他形式融資等。

上古金融集團誠意為各界客戶提供專業服務,歡迎各合作夥伴及客戶與我們聯繫。

本文件僅供參考之用,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交易安排、服務、投資產品或其他事項提供建議或推介,亦不構成出售或購買任何證券、衍生或結構型商品合約的要約或招攬。本文件不應作為上古國際集團(上古)或其關聯公司對提供或安排任何交易融資或購買任何與此有關連的證券所作出的要約或承諾。

聲明:本平台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