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公司開工資。
法定代表人實際參與公司經營,付出了勞動,應當要求公司支付工資。
其他股東未在公司任職的,就不能發工資。
如此一來,才能體現出權責利相一致。
2.股東會同意免責。
讓股東會出一個決議:
法定代表人按照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履職,如果公司由此遭受了損失,法定代表人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法定代表人個人因此遭受了損失,由公司予以全額補償,公司不足清償的,由其他股東補償。
3.約定退出機制。
在章程裏面寫明:
(1)法定代表人任職期限3年,任職期限屆滿,股東應當召開股東會,作出決議,重新選舉/任命新的法定代表人,除非現任法定代表人同意繼續任職。
(2)法定代表人若已將股權轉讓,並提出辭職,股東應當召開股東會,作出決議,重新選舉/任命新的法定代表人,除非現任法定代表人同意繼續任職。
同時,應當約定,如果未召開股東會時有什麼救濟途徑,比如默認由持股比例最多的股東擔任新法定代表人。
4.處理好競業禁止義務。
法定代表人負有競業禁止的法定義務,除非股東會同意,否則不能從事與公司同類的業務。但是其他未擔任董事、高管的股東,就不負有此義務。
如此就對法定代表人不公平。
因而,要麼約定其他股東也負有競業禁止義務,要麼股東會就豁免法定代表人的競業禁止義務。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