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男友洩露隱私,究竟是侵犯名譽權還是隱私權?

“再不還錢我就要去坐牢了”,面對陷入窘境的男友,女大學生毅然決定幫忙,不料男友拿了錢就跑路,事後還辱罵、宣揚雙方之間的隱私……女大學生崩潰退學,曾經恩愛的男友竟是如此“渣男”……近日,上海一中院審結了這起名譽權、隱私權糾紛上訴案。


女大學生索要欠款不得

反被前男友洩露性隱私

20182月,大一女生王敏在校外找了一份兼職,期間認識了比自己大三歲的社會人士陳真,兩人互生情愫,不久便談起了戀愛。一天,陳真向王敏尋求幫助,說自己欠了錢,再不還就要坐牢,於是借了王敏的身份證去信貸公司借來兩萬餘元。可讓王敏沒想到的是,男友拿到錢後就跑路了。

索要欠款過程中,兩人發生矛盾繼而分手。陳真不僅不還錢,還在電話、微信朋友圈、QQ中辱罵王敏是“心機婊,特別壞,不是什麼好人”,並將雙方的性隱私向其親屬朋友宣揚。

王敏很受傷,精神一度瀕臨崩潰,經醫院診斷為重度焦慮、中度抑鬱。201966日,無心向學的王敏從學校退學。

陳真卻依舊以各種理由推脫不還款。面對如此“渣”的前男友,悲憤的王敏向派出所報了案,陳真這才約了王敏來上海見面調解。在派出所的主持下,陳真歸還了一部分欠款,餘2500元未還。然而他並未因此收斂言行,仍繼續發朋友圈辱罵王敏。

2019816日,王敏再次報警,經協調雙方達成協議:“陳真必須在95日前全部還完(欠款)……在派出所,陳真不僅謾罵了王敏性生活方面隱私,同樣也曾為了炫耀,跟他同學、老鄉以及他同事謾罵了王敏性生活方面隱私,陳真故意把王敏性生活隱私公之於眾……2019816日起,陳真不得再四處造謠,如此事協商不成,則當事人可以向法院起訴。”

一審:支持賠禮道歉

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

然而,簽完協議之後,陳真又“消失”了,不僅不還錢,還繼續向親朋說王敏的壞話……忍無可忍的王敏將陳真告上了法庭,請求法院判決陳真停止侵害、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10萬元等。

一審法院審理後認為,陳真將其與王敏之間的性隱私公之於眾,顯然侵犯了王敏的隱私權。但對於王敏名譽權的侵害,現有證據尚不足以證實。

一審法院遂支持了王敏要求陳真書面賠禮道歉的訴訟請求;以傷害尚不致於造成精神痛苦的嚴重後果為由,駁回了其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訴請。而辱罵或宣揚隱私的行為往往只是發生在一瞬間,因王敏無法明確上述侵權行為是否還在繼續,故一審法院對停止侵權請求難以支持。

王敏不服,認為一審法院認定事實及適用法律錯誤,向上海一中院提起上訴。

王敏認為,因陳真散佈性隱私,導致其受到嚴重的創傷,精神瀕臨崩潰,才被迫退學,而陳真的侵權行為導致自己精神崩潰,一審法院認定未達到嚴重後果屬於認定事實錯誤。由此,王敏請求上海一中院改判陳真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等。

二審:隱私權受到侵害

改判賠償精神損害三千元

法院經審理後認為,本案主要的爭議焦點為:一是陳真的行為侵犯了王敏的名譽權還是隱私權;二是陳真是否應賠償王敏精神損害撫慰金。

關於第一個爭議焦點

首先,自然人享有隱私權。而性隱私是自然人最核心的隱私之一。根據雙方當事人簽訂的協議書等證據,足以證明陳真未經王敏的同意,擅自將雙方之間的性隱私向他人公開宣揚,侵犯了王敏的隱私權。

其次,從在案證據看,王敏在遇到糾紛和問題時,也容易情緒激動,並存在過激言辭。陳真的不當言辭,屬於在特定情境下的應激反應,法院對陳真的不當言論予以批評。陳真的不當言辭起因於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情感及經濟糾紛,在案證據尚不足以證明陳真具有貶損王敏名譽的惡意,也不足以證明陳真的言辭造成王敏的社會評價降低。同時,陳真向他人披露王敏性隱私的行為,不屬於侮辱、誹謗,即便確實對王敏造成影響,也不構成對王敏名譽權的侵犯。

關於第二個爭議焦點

即王敏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問題。

自然人的隱私權受到嚴重侵害的,可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本案中,陳真出於炫耀等個人目的,擅自將王敏性生活隱私向陳真的同學、老鄉以及同事等人公開披露,該侵權行為不僅損害了王敏的羞恥感、自尊心,而且對王敏未來的生活亦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陳真的侵權行為必然會給王敏帶來一定的精神痛苦和損害。根據相關司法解釋之規定,結合本案實際情況,考慮陳真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情節等因素,酌定精神損害撫慰金數額為3千元。

上海一中院遂作出上述改判。

法官說法

法官指出,名譽權是自然人和法人就其自身屬性和價值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享有的保護和維護的人格權。而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資訊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侵害名譽權與侵害隱私權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主要表現為侮辱、誹謗,後者多為未經權利人同意公開披露事實。

法官提醒,戀人之間要注意保護自身隱私,處理經濟糾紛亦要守法。即便感情難以為繼,也宣導和平理性分手,不應通過洩露對方隱私等方式進行恐嚇、威脅,更不得藉此尋求炫耀或者刺激。如果協商不成,當事人可以依法維權,因侵權受到精神損害,導致嚴重後果的,除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要求侵權人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