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華社:2021年教育部將把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列入重點工作任務。虛火過旺、亂象紛呈的校外培訓市場,確實到了該下猛藥治理的時候了。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孩子的身心健康始終要放在第一位。把孩子們從過多的校外培訓班裏解放出來,讓他們在人生“拔節孕穗期”吸收豐富營養,方能鋪築健康成長之路,為美好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2、上證報:中國船舶集團宣佈簽下單筆金額最大的集裝箱船訂單,將分別由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旗下船企承建。與此同時,全球集運行業正迎來訂單潮,全球集裝箱船訂單增速處於近10年來的最高點。業內稱,在近期諸多大手筆訂單的刺激下,全球集運行業有可能掀起新一輪的競賽。
3、證券時報:隨著基金2020年報披露,基金牛散的動向也浮出水面,散戶跑不贏基金就買基金。一些個人投資者已成為基金牛散,持有基金份額數量驚人,部分基民現身20只基金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單,一人所持有的基金資產規模甚至達到2億元,已不遜於買基金的機構投資者。
一、宏觀經濟
1、文旅部:2021年清明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1.02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44.6%,恢復至疫前同期的94.5%;國內旅遊收入271.68億元,同比增長228.9%,恢復至疫前同期的56.7%。
2、新華社:近日,在微博、朋友圈和以虎撲為代表的一些網路論壇上,出現了國產品牌球鞋漲價和缺貨的消息。李寧、安踏等國產品牌的有些“限量款”球鞋價格飆漲,其中某品牌一款球鞋的價格漲幅達31倍。如果因為“炒鞋”導致球鞋愛好者買不到想要的球鞋,進而讓國產品牌失去消費者的信任,無異於竭澤而漁,自斷國產品牌升級之路。少數互聯網平臺在“炒鞋”問題上借機推波助瀾。監管部門也應積極作為加強監管和引導,維護市場秩序,為“國貨”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3、證券時報:2020年12月下旬以來,部分汽車廠商嚴重低估車市的行情,再加上去年宅經濟的盛行,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銷量大增,導致汽車晶片短缺,並逐漸蔓延到更多領域。目前席捲全球的缺芯潮,已經蔓延至家電行業。業內預計,晶片短缺現象或將持續至2022年。隨著晶片供需結構的向好,國內產業鏈公司望受益於行情景氣的持續上行及國產化替代進程的加速。
4、中新網: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於4月4日復活節當天因病在其位於義大利的家中去世,享年88歲。他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199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二、國際資訊
1、日銀:日本央行數字貨幣的第一階段概念驗證於4月5日開始。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分銷和贖回等問題的試驗將持續到2022年3月。
2、美股全線收漲,道指漲1.13%,報33527.19點;納指漲1.67%,報13705.59點;標普500指數漲1.41%,報4076.72點。
3、日經225指數漲0.79%,報30089.25點。韓國KOSPI指數漲0.26%,報3120.83點。
4、COMEX 6月黃金期貨結算價收漲0.05%,報1729.20美元/盎司。
5、WTI 5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跌4.55%,報58.65美元/桶;布倫特6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跌4.18%,報62.15美元/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