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網購多“風浪”,法官提示要慎選!

因跨境電商購物(主要包括“海淘”“代購”“跨境電商平臺購物”等三種方式)具有價格優惠、種類繁多、原裝品質、便利性強等特點,受到部分消費者青睞。

但隨著境外疫情發展,跨境電商購物容易引發諸多風險,需要做好防範。


消費者跨境電商購物當下麵臨的難題

“購不到”——商品缺貨

疫情發生以來消費者的訂單累計已使部分商品庫存消耗殆盡,而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跨境採購受到影響,一些商家無法及時補貨。

“買不起”——商品明顯漲價

隨著歐美各國停工停產和出行管制的持續,相關企業生產處於停滯狀態,本土市場需求也相對增加,跨境電商在境外的採購愈發困難且成本增長明顯,需求明顯大於供給、採購成本增加、跨境運輸困難幾重因素疊加,導致商品價格上漲。

“等不來”——跨境運輸時效性差

跨境電商購物的運輸因涉及清關、遠距離運輸等因素,其運輸時間本身較國內電商長。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環境下,跨境採購愈發困難、運輸航班停運、物流開工延遲等均導致跨境運輸的時效性大大下降。

消費者當下麵臨的跨境電商購物方面風險

維權高成本

跨境電商購物較普通的電商購物方式有著更高的維權成本。首先,“海淘”“代購”的商家都在境外,消費者不便起訴維權。其次,因跨境電商購物運輸時間長,消費者遇到售後問題時,可能已經超過了海外電商對於品質問題的處理時間。即使沒有超過處理時間,面對跨境郵寄的高費用,消費者也往往望而卻步。而多數 “代購”商家更是在商品頁面中明確提出無法提供退換貨服務。

個人身份資訊洩露

在跨境電商購物過程中,往往需要消費者提供個人身份資訊供海關清關使用。一般需要消費者上傳身份證正、反面照片,這些資訊與圖片的經手方包括跨境電商購物平臺、“代購”商家、物流公司等,容易導致個人資訊洩露。


交易與支付安全

交易風險主要存在於一些“代購”與管理不規範的跨境購物網站。此前某“代購”的朋友圈顯示其去韓國採購,但其實際並未出境的烏龍事件就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消費者很難核實“代購”是否真的去往境外採購商品與商品的真實來源,一些管理不規範的跨境平臺也不斷被爆出售假。消費在境外網站購買商品時需要使用有國際支付功能的信用卡,信用卡的使用上也存在諸多風險。

商品丟失或損壞

跨境電商購物的運輸距離遠、時間長,尤其“海淘”方式需要先將商品從海外購物網站寄至轉運公司指定的海外收貨地址,再由轉運公司將商品從海外郵寄至消費者手中,多環節、長時間的運輸將帶來商品丟失或損壞風險。

跨境電商購物類糾紛爭議焦點

法律關係認定

消費者與“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雙方之間法律關係的認定,需要根據交易行為特徵進行判斷。若“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已經提前購得了特定的商品,並將商品資訊在自己的網站店鋪或平臺上發佈,明確該商品的價格,只需購買者選擇合適的型號、數量,即可點擊購買,則可以認定雙方就成立買賣合同。若“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並無現貨,而是需要消費者先下單,進而在境外採購商品,消費者需要支付賣家的費用包含商品本身的費用、運費、代理服務費以及通關手續所需的相應費用,消費者應配合協助辦理通關手續,並且雙方需對上述各項費用作出明確的約定,此時,雙方之間成立的是委託合同關係。

商品的標籤

對於形成買賣合同關係的雙方,商家理應保證所售商品符合我國法律規定,故商品應當貼有中文標籤。而對於委託合同關係的雙方,系“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根據消費者的要求於海外購買商品並郵寄,並無相關法律規定此情形下商品需要加貼中文標籤。

責任的承擔

買賣合同關係下,跨境購物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並無特殊性,“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承擔賣方責任,消費者可以要求七天無理由退換貨。如果商品存在瑕疵,對消費者造成一定損害的,“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需要賠償損失。若雙方成立代購關係,商品出現品質問題,而商品品質與代理行為沒有關聯的,消費者則不能夠要求“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承擔責任。


法官建議

理性選擇平臺

消費者在跨境電商購物時,要貨比三家,儘量選擇有第三方資金監管的大型平臺購物,避免糾紛的發生。即使發生糾紛,消費者選擇在大型跨境電商購物,維權也更為簡便。

調整心理預期

消費者選擇跨境電商購物,時效性本身就較境內購物平臺慢,消費者也應合理調整心理預期,對於急需使用的商品可以選擇其他方式採購。

保存購物憑證

鑒於特殊時期在跨境電商購物可能會遇到的種種風險,消費者更應注重在購物各個環節中證據的保存,包括下單時間、下單時商家承諾的發貨及送達時間、下單時的商品頁面介紹、商家實際發貨情況、貨物清關時間及運輸情況等。

護好個人資訊

在商家要求上傳身份資訊供海關清關時,儘量選擇官方購物網站、平臺或者物流公司官網上傳,避免以聊天的方式將身份證照片傳給客服,同時可以在身份證照片上加浮水印的方式,以免身份資訊被盜用。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