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中華遺囑庫向社會發佈《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首次採用網路直播方式對遺囑大數據進行解讀。
中華遺囑庫管委會表示,白皮書首次公佈60周歲以下人群訂立遺囑的相關數據。同時,白皮書還通過對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江蘇以及廣西等地數據的詳實分析全面呈現全國遺囑大數據以及各地特點。
據悉,啟動七年來,中華遺囑庫已經在北京、天津、廣東、江蘇、廣西、上海、重慶、杭州、新疆等9個地區建立了遺囑登記中心。
截至2019年底,中華遺囑庫已向社會提供遺囑諮詢19.5萬人次,登記保管了16.5萬份遺囑,目前已生效遺囑共計781份。
首次公佈60周歲以下大數據立遺囑不再是老年人專利
截至2019年12月底,中華遺囑庫共協助2333位60歲以下中青年人訂立登記遺囑,其中男女比例約為4:6,女性人數明顯高於男性。從區域分佈上來看,中青年立遺囑人主要分佈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白皮書從立遺囑人數、男女比例、區域分佈以及遺囑登記財產類型等方面分析了中青年人立遺囑的整體狀況。同時,對立遺囑人年齡段分佈、婚姻、學歷、職業以及財產分配意願等方面進行了數據分析,勾勒出了中青年立遺囑人群像。
針對2019年一度引起熱議的“90後”立遺囑現象,白皮書也進行了詳細分析。
40歲人群為中青年立遺囑人群“主力軍”
白皮書顯示,從2017年至2019年間,中青年立遺囑人總體數量和增速較為平穩,其中,40周歲至49周歲年齡段立遺囑人數量增長迅速,占比從2017年的27.96%上升到2019年的34.38%,平均占比為33.99%,成為中青年立遺囑人群的“主力軍”,,其次為50周歲至59周歲年齡段人群,2017-2019平均占比29.1%。
從三年的數據變化情況來看,中青年立遺囑人年齡變化趨勢圖趨於一致,都是呈現增長的態勢。從三年的中青年立遺囑人的絕對數來看,年齡段越低,增長趨勢越明顯。拿“90後”來看,2017年立遺囑人數為61人,2019年為169人,三年間翻了近2.5倍。
從立遺囑人的學歷水準統計來看,此類群體中,學歷集中分佈在“高中”及“大學”兩個階段。同時,從三年的折線圖中可以看到,小學、初中學歷的占比在降低,而大學學歷及以上的立遺囑人數比重在增加。由此可見,對於年輕群體而言,學歷高的市民更能接受“幸福留言”理念。
為何立遺囑中青年人看法各異
白皮書數據顯示,中青年人因為家庭結構、婚姻狀況因年齡變化差異較大,立遺囑的原因也呈現出較明顯的不同。
相比20多歲的年輕人,30周歲以上人群的立遺囑理由更加多元化。從“防範自身婚姻風險”到“防範子女婚姻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兩項的比例始終是多數立遺囑人考慮的核心問題,這也與中國人重視家庭,重視婚姻的習俗相對應。
與“立遺囑理由”這一數據相呼應的是“立遺囑人財產分配意願”。白皮書對於中青年立遺囑人選擇的第一順序繼承意願情況進行了統計,除了父母繼承、配偶繼承、子女繼承以及孫子女繼承這幾項常見的繼承人外,選擇其他選項的比例特別引人注目。這一數據在40周歲以上人群尤為突出。中華遺囑庫管理服務部主任湯婷婷分析:“40周歲以上人群,家庭結構、人際關係和情感衝突的複雜程度遠遠大於其他年齡段,這個階段的人在訂立遺囑時需要考慮的地方也會特別多。在我們實際登記過程中,這一年齡段的立遺囑人中有些人會因為種種原因將自己財產的一部分給到閨蜜、好友。”
湯婷婷給記者講述了一個自己曾接觸過的一位立遺囑人的故事,那位女士當時的年齡在40歲上下,離異,獨自撫養一個10歲左右的女兒。“她是一位企業高管,年薪百萬。平時工作很忙,女兒一直都是由她的父母在帶。她當時選擇來立遺囑就是考慮到自己工作壓力大,經常出差,怕出意外後自己的財產旁落,讓父母和孩子的生活陷於困境中。”
因此,這位女士在考慮財產分配時就提出要將自己的一部分財產給到閨蜜。“她說她的閨蜜是跟她一起玩到大的,對她的人品絕對相信,她希望如果發生意外,閨蜜能夠幫忙照顧她的父母和孩子。”
中青年立遺囑者財產種類豐富 無房產者仍有立遺囑需求
此次白皮書發佈的60周歲以下立遺囑人群遺囑數據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對中青年立遺囑人群的遺囑登記財產類型進行詳細分析。
白皮書顯示,相比於60周歲以上人群,中青年立遺囑人群的遺囑登記財產種類更為豐富,且分佈更為均衡。其中,公司股權、保險單的比例遠遠高於60周歲以上人群。拿2019年的數據來對比,60周歲以上人群僅有1.28%遺囑涉及公司股權,而此項在60周歲以下人群中則達10.92%,高出10倍。
其他財產種類的豐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財產的多樣化,也反映出市民對自己財產保護意識的提高。白皮書統計的其他財產主要包括虛擬財產、合同權益、債權、收藏品、個人物品、保管箱等。對比這個數據,2019年在60周歲以上人群僅為0.28%,但中青年人的比例為12.8%。不過其他財產的比例,無論是中青年人群還是老年人群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在不動產登記的件數上,中青年人的遺囑中比較多的是2處到3處不動產,這個比例占到了70%。值得關注的是有4%的立遺囑人沒有不動產或沒有在遺囑中安排不動產。說明中青年人群中有一部分在逐漸意識到財產安排的重要性,即使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重大資產,也要提前做好全面的安排。
記者發現,中青年人遺囑中對財產的分配上,除了財產種類豐富以外,財產中銀行存款的比例高,也是與60周歲以上人群顯著的不同。2019年,中青年遺囑中銀行存款比例為34.57%,而這一比例在60周歲以上僅為19.8%。老年人立遺囑對存款處理比例低,可能原因是老年人主要考慮存款用於養老,不打算進行分配,也可能考慮財不外露,不願意在遺囑中處理存款。但這都是有誤區的,需要進行合理引導。
“90後”人群遺囑豐富了財產類型
2019年下半年,有關“90後”立遺囑的話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波熱潮。那麼,這一群體的遺囑數據到底如何?此次白皮書進行了詳細解讀。
據統計,2017年,有55位“90後”在中華遺囑庫登記保管了遺囑;2018年這個數字是178;截至2019年底,人數合計為344人。數據顯示,2017年立遺囑的人群中,就有99年出生的立遺囑人前來訂立保管遺囑。18歲也是目前我國允許訂立遺囑的最低年齡。雖然目前僅有近3年數據,但從“90後”人群立遺囑增長的趨勢來看,越來越多的“90後”接受並願意訂立遺囑。
“90後”人群立遺囑備受關注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給遺囑增加了更加豐富的財產種類。從“90後”分配財產的內容中可以看到,80%立遺囑的“90後”已經有自己的房產,幾乎所有“90後”在寫遺囑的時候都會將自己的銀行存款納入遺囑分配的財產當中。與其他年齡段的立遺囑人不同的是,“90後”的遺囑中,“虛擬財產”的納入和安排成為其一個突出的特徵:支付寶、微信、QQ、遊戲帳號等虛擬財產是“90後”遺囑中常見的財產類型。
針對為何“90後”立遺囑人中80%擁有獨立住房的問題,湯婷婷表示,在實際工作中,她發現這部分“90後”,父母買房掛名在子女名下的現象很普遍,還有的父母甚至會將自己的部分股權掛在子女名下。“這也是為什麼這些人要訂立遺囑的重要原因,防止自己發生意外財產丟失。”湯婷婷說。
單身人群、再婚家庭立遺囑漸成“剛需”
從中青年立遺囑人的婚姻狀況來看,主要以“已婚”人群為主,2019年占比為68.85%,與60周歲以上立遺囑人群中已婚比例相比還是明顯低了許多,60周歲以上人群2019年此項數據為77.07%。
中青年立遺囑人群中未婚、再婚和離異比例相對於60周歲以上人群高出許多。未婚比例三年間始終徘徊在11%至15%之間,而60周歲以上人群此項數據比例不到1%;再婚比例三年間呈現出小幅上升趨勢,從8.24%至9.78%,而60周歲以上人群此項比例不到3%;離異比例三年間徘徊在8%,而60周歲以上人群此項比例不到4%。數據再次顯示,年輕人對婚姻的選擇更趨於多元化,再婚家庭以及單身人群漸成中青年立遺囑人中的“剛需人群”。
中青年立遺囑人夫妻同立遺囑的比例和單方訂立的比例相對比較持平,雙方同立的比例要遠遠低於老年群體的同一數據。這一數據也與立遺囑人的婚姻狀況數據相呼應。崔文姬介紹,單方訂立的通常為單身人群或者再婚家庭,“再婚家庭一般情況比較複雜,有一方先來諮詢然後再去說服另一方,但很多都是背著另一方前來諮詢訂立的。”崔文姬說。
老年人立遺囑更趨理性優先保障配偶晚年生活
白皮書數據顯示,2013-2019年間,遺囑中所涉及的繼承人多為配偶或子女;數據表明,“子女直接繼承”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配偶先繼承,子女後繼承”的比例逐年在上升,說明群眾開始普遍意識到要優先考慮保障配偶的晚年幸福生活。由孫輩直接繼承占比13.19%。選擇“子女直接繼承”的分配方案有所下降,選擇“其他分配方案”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表明分配方案的選擇上更加多樣化。
崔文姬告訴記者,他們在日常接待中,聽到老人們說的最多的就是:“要是哪天我走了,這房子是我們老兩口一輩子辛辛苦苦掙下的,得我倆人都走了,才能給兒子”“萬一我先走了,他要是再找一個我沒意見,現在都追求生活品質”,一位姓李的女士對老伴再婚的事兒顯得很豁達,但一提到房產就開始有些含糊了,“但房子可不能給他後老伴兒,得給我們的孩子。”
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表示,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一方面希望房產由子女繼承,但又擔心老伴居住受到影響,在老伴在世的情況下不希望子女直接獲得房產。如果將房產指定由老伴繼承,則又擔心老伴再婚後,將房產轉贈給外人,希望對老伴做出限制。
陳凱認為,這一難題有望在民法典出臺後得到解決。目前正在審議的民法典草案中,對居住權和遺產管理制度的規定,有望解決這一難題。民法典規定可以通過立遺囑設立居住權。“這就意味著,房產在當事人去世後,可以由其指定的人居住,但居住權不能轉讓、繼承,因此居住人在世的時候可以居住,但在居住人去世後,房產的歸屬仍然由產權人控制。”這極大地方便了老年人對自己權益的保護,既可以照顧配偶的生活,也維護了家庭財產的利益。
獨生子女父母占立遺囑人“半壁江山”
2019年,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的人群以獨生子女家庭為主,占比47.75%,其次為2-3名子女家庭,占比43.47%;無子女家庭的人群雖然占比最小,但2019年有小幅上升。訂立遺囑人群的家庭結構近年來分佈比較均勻。
對這一現象,陳凱認為主要是由於觀念變化導致的結果。以前人們都認為遺囑是為了防範子女爭奪財產,以為只有多子女家庭才需要立遺囑。可是隨著社會發展,大家發現遺囑不只是為了防範糾紛,更能夠避免家庭財產損失。
曾刷爆朋友圈的獨生子女小麗在父母去世後無法繼承父母全部財產的故事,令大家對遺囑的必要性有了新的認識。
白皮書顯示,60周歲以上立遺囑人有11.91%的人立遺囑的原因是為了防止子女離婚導致家庭財產流失。陳凱表示,這些數據都表明人們的法律意識增強,保護自己家庭財產的需求更加明確。
免責聲明:本平臺不保證所提供資訊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和參考,對任何人使用本資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旨在傳播美好。
本平臺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平臺發佈的內容涉及侵權或來源標記有誤,煩請告知,我們將根據要求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