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你可能不知道,過去30年裏,我國腦梗發病率一路迅猛增長。更讓人擔憂的是,這個趨勢還在持續上升……
而這一切的背後,隱藏著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頭號元兇”,它可能就藏在最常見生活習慣中。

AI生成圖
30年腦梗發病人數迅猛增長
2025年10月,武漢大學宇傳華教授團隊在《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近30年來,我國腦梗發病人數迅猛增加。若不加以有效幹預,我國缺血性卒中發病率的上升趨勢將持續至2040年。


研究截圖
基於全球疾病負擔(GBD)數據的分析揭示了我國1990年—2040年卒中疾病負擔的嚴峻形勢及其顯著特征:
1. 腦梗的發病人數在迅猛增長
1990年~2021年,我國腦梗(缺血性卒中)發病人數激增201.13%,遠超全球同期27.05%的增幅。即便排除人口老齡化因素,年齡標化發病率在30年內仍上升35.72%,而全球趨勢卻在下降。研究預測,如果不加以控制,這一上升趨勢將持續至2040年。
2. 男性卒中負擔顯著重於女性
數據顯示,我國男性在卒中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上均明顯高於女性。研究指出,這種性別差異與男性更高的吸煙率、飲酒率等風險因素密切相關。
高血壓始終是“頭號元兇”
那導致我國腦梗人數迅猛增長的“元兇”是什麽呢?研究強調,過去30年,高血壓(高收縮壓)始終都是導致中風第一大危險的因素。
1990年五大風險因素是:高血壓、燒煤燒柴的室內空氣汙染、吸煙、吃得太鹹、室外空氣汙染。
2021年五大風險因素變為:高血壓、室外空氣汙染、吸煙、吃得太鹹、高“壞膽固醇”。
高血壓對腦血管的影響是一個持續且多方面的損害過程。一方面,高血壓會像“打氣”一樣,增加動脈血管的壓力,使血管壁變得更加僵硬和脆弱。這使得動脈血管更容易破裂,引發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
另一方面,高血壓還可以引起動脈內膜增厚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導致動脈狹窄和阻塞,最終引發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因此,監測和控制血壓,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


遠離腦卒中,還要做好8件事
腦卒中不是“突然降臨”的,它往往是長期不良習慣積累的結果。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從今天開始改掉壞習慣,才能把腦卒中的風險“拒之門外”。
✅ 1. 飲食少鈉多鉀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腦病二科主任醫師陳寶鑫2024年在醫院微信公眾號刊文指出,飲食中的一些營養素與腦卒中風險相關,高鈉攝入與血壓升高增高相關,鉀、魚類攝入量增多可降低腦卒中風險;多攝入水果蔬菜可降低腦卒中風險,其中柑橘類水果、蘋果、梨和多葉蔬菜對腦卒中有保護作用。


健康時報圖
✅ 2. 少久坐多活動
缺乏運動容易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同時也會使心臟功能減弱,血液循環不暢,增加腦卒中的發生可能性。
健康成人每周應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續40分鐘的中等或以上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
✅ 3. 不要吸煙喝酒
酒精會刺激血管收縮、升高血壓,還會影響血脂代謝;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毒素則會直接損傷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硬化進程。因此,一定要戒煙戒酒。
✅ 4. 積極控制體重
超重和肥胖者可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飲食習慣、增加體力活動等措施減輕體重,有利於控制血壓、減少卒中風險。
✅ 5. 秋冬做好保暖
生活中要註意氣候變化,寒冷會造成血管收縮,在血管狹窄處容易引起供血中斷,引發中風。因此,保持身體溫暖尤為重要,適時增添衣物。


健康時報圖
✅ 6. 調節負面情緒
長期消極情緒會導致出現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血壓不穩定、血管變窄等,嚴重的負面情緒甚至會引起皮質醇含量增高,誘發動脈硬化,最終引發腦卒中的發生。因此,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減少腦卒中的發生。
✅ 7. 控制好“三高”
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後女性應每年檢查血壓、血脂、血糖,及早發現“三高”。早期或輕度“三高”患者,可首先調整生活習慣,效果仍不佳者,應采用藥物治療。
✅ 8. 治療有關疾病
積極治療有關疾病,如心梗、房顫、外周動脈疾病等。以上疾病人群的卒中發病風險明顯高於常人,應定期體檢復查,接受專科醫生治療,遵醫囑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