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香港保監局宣佈正式引入「具本地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的分類框架(簡稱「D-Sll」)。友邦保險和保誠保險成為首批被歸類為D-Sll的保司。
香港版"D-Sll"建立 根據香港保監局的定義,D-SII是指"具有顯著規模、市場重要性及高度互聯性,其若陷入困境或無序地倒閉會對本地金融體系及經濟活動構成重大干擾"的保險機構。 這一概念源自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IAIS)推出的《監管國際活躍保險集團共同框架》。 2008年金融危機後為了防範"大而不能倒"機構對國家甚至全球金融穩定性造成系統性風險,金融穩定理事會(FSB)2013開始發佈G-SII名單,一直發佈到2016年,2017年之後由於一些反對聲音,FSB暫停更新認定G-SII。 2022年12月,IAIS發佈《保險業系統性風險整體框架執行情況評估報告》,表示雖然國際組織暫停認定G-SII,但仍鼓勵各國認定各自的D-SII。 至此,香港保監局開始著手本地版D-SII,10月17日正式發佈,業內認為這是香港版的"大而不能倒"的制度,標誌著香港保險業監管進入全新階段。 "D-Sll"的評估標準 並非所有保險公司都能進入"D-SII"名單,香港保監局建立了一套"定量 + 定性"的雙重評估體系,確保篩選結果精准可靠: ①定量評估 香港"D-SII"的評估基於四大核心維度:
• 規模指標(權重40%):以總資產衡量,規模越大,系統重要性越高 • 可替代性(權重25%):市場佔有率越高,業務獨特性越強,系統重要性越顯著 • 關聯度(權重25%):與金融體系的關聯程度,包括衍生品敞口、借款規模等 • 流動性(權重10%):短期融資和回購協議負債等流動性指標 ②定性評估:根據定量評估篩選具有系統重要性的保險公司後,香港保監局將進行更具體的定性評估,以考量不具備量化性質且無法通過機械定量分析充分反應的緩解因素,如保司是否具有隔離傳染風險的有效措施、是否存在政府擔保、是否有充足的應急資金從而降低對香港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等。 "D-Sll"落地的影響 此次港版"D-Sll"落地,對保險公司、保單持有人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著不同且重要的意義。 ①對保險公司—戴上"監管緊箍咒":入選"D-Sll"的保險公司將面臨更嚴格的監管要求,需要以更高的資本要求來抵禦極端市場的衝擊。同時,監管機構會對其風險管理制度、內部監控、高管責任提出更苛刻、細緻的要求。 ②對保單持有人—撐起"權益保護傘":嚴格的監管會倒逼保險公司優化業務、謹慎對待投資,避免因危機導致保險服務中斷,直接守護了保單持有人的切身利益。 並且,保險公司會加強信息披露,保單持有人能更清楚的了解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和投資方向。 ③對香港金融市場—釋放"穩健信號":通過主動識別、管理系統性風險,向全球投資者展示了香港成熟、穩健、前瞻的監管環境。這對吸引長期資本、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