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許家印離岸信托被擊穿:海外信托“安全神話”破滅?

香港高等法院在2025年9月16日作出歷史性判決,對恒大集團創始人許家印的全球資產實施接管,並凍結其名下逾77億美元資產。這場判決最引人註目的焦點,是法院裁定將其通過離岸信托持有的資產一並納入接管範圍,徹底擊碎了“海外信托絕對安全”的幻想


曾經,離岸信托被中國富豪們視為資產保護的“諾亞方舟”,而今這艘方舟卻在法律的洪流中傾覆。隨著許家印海外信托被擊穿,77億美元“竹籃打水一場空”,一大波富豪也將徹夜難眠。


圖片


01

恒大危機與資產轉移的對比


恒大集團的沒落是中國企業史上最迅猛的墜落之一。這個曾經的“宇宙房企”在2025年8月25日正式從港交所退市,結束了16年的上市歷程。


截至2023年6月,中國恒大總負債高達2.39萬億元,總資產僅1.74萬億元,凈資產為-6442億元,深陷資不抵債的境地。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恒大地產未能清償的到期債務累計約3592億元。


與恒大留下的巨額債務深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家印為家人精心安排的海外家族信托。根據公開報道,許家印在恒大暴雷前就為子女設立了23億美元的家族信托基金,受益人是他的兩個兒子。


該信托設計精密,兒子們只能獲取利息,不能支配本金,試圖實現所謂的“債務隔離”。


許家印前妻丁玉梅也被曝在全球擁有多處豪宅。她在2022年通過離岸公司斥資4.6億元人民幣購入倫敦高端住宅項目“泰晤士城”的33套公寓,還在倫敦、加拿大等地擁有價值超過2.85億美元的物業。


02

法院判決與法律原則解析


恒大集團自2021年爆發債務危機以來,其創始人許家印的商業帝國逐漸崩塌。2024年1月,中國恒大被香港高等法院判令清盤,黃詠詩和杜艾迪被委任為清盤人。


清盤人於2025年4月向法庭提出申請,要求委任他們作為許家印全部資產的接管人。這一請求在9月16日得到了香港高等法院的支持。


在法庭上,許家印的律師提出異議,稱“任命接管人過於嚴厲,因為它會幹涉許的私人事務”。但法官明確表示:“我不接受這一主張”。


法院最終判令由清盤人作為接管人,接管許家印的資產,包括他名下的財產和資產,以及他控制的公司。


許家印海外信托被香港法院“穿透”並納入接管範圍,核心原因並非信托工具本身失效,而是基於一個至關重要的法律原則:信托不能作為欺詐債權人的工具。


1.欺詐性轉移原則


這是本案裁決的法律基石,該原則的核心是:任何旨在損害、延遲或欺騙現有或潛在債權人的資產轉移行為,均屬無效,法院有權撤銷。


設立或註入資產的“時間點”是關鍵。法院會審查將資產註入信托時,委托人的財務狀況。如果在那時,委托人已經資不抵債或瀕臨資不抵債,或者註入資產後導致其無力償還已知債務,那麽該轉移行為就被視為具有“欺詐債權人”的意圖。


在本案中,法院認定恒大早在2017年就已開始系統性財務造假,並在此之後仍進行巨額分紅。許家印作為實際控制人,對此知情且主導。


因此,法院很可能認定,他在此後將個人資產註入信托的行為發生時,主觀上明知公司債務危機即將爆發。


2.技術性離婚與信托安排的關聯性


報道中提到,許家印與丁玉梅的離婚及資產轉移安排,與信托計劃很可能是同一套“資產保護策略”的不同步驟。


法院通過調查認定其離婚“缺乏真實情感破裂基礎,具有顯著避債動機”,這一認定極大地強化了“欺詐意圖”的證據鏈。


如果連婚姻關系都可以被用作工具,那麽其將資產轉移至信托的行為就更難被認定為善意、合法的財產規劃。


3.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法院運用“穿透式”審查,揭開了信托的合法面紗,直指其本質。


盡管報道未披露信托契約的具體條款,但此類為富豪設立的信托通常可能保留過多權力,如投資決策權、撤銷權、變更受益人權等。


如果許家印作為委托人,實際上仍能像控制個人銀行賬戶一樣控制信托資產,那麽法院很可能認定該信托是“虛假信托”或“委托人的延伸”。


在這種情況下,信托在法律上不具備真正的獨立性,其資產被視為委托人的事實資產,因此必須用於清償委托人的債務。


03

離岸信托的真正價值與局限


離岸信托作為一種財富傳承工具,本身具有其合法性和價值。其真正價值在於合法的資產保護與財富傳承,而非逃避債務或法律責任的工具。


從美國特拉華州衡平法院2025年5月2日對 In re CES 2007 Trust 一案的判決可以看出,合法設立的信托確實能夠起到資產保護作用。


在該案中,法院駁回了債權人的訴求,認定該信托完全符合特拉華州《合格處置信托法》的法定要求,具備資產保護效力。


關鍵區別在於:美國案例中的信托是在債務產生前多年設立的,且委托人沒有保留過度控制權;而許家印的信托是在債務危機爆發前匆忙設立的,明顯旨在逃避即將到來的債務責任。


離岸信托的有效性建立在合法、誠信和早期規劃的基礎上。當信托被用於非法目的,當資產轉移旨在欺詐債權人,再精巧的結構也難逃被穿透的命運。


04

對高凈值人群的啟示


香港法院的判決向全球富豪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法律尊重合法信托,但絕不容忍其被濫用為欺詐工具。


這一判決對全球高凈值人群的財富規劃產生深遠影響。隨著各國加強反避稅、反洗錢及跨境金融監管合作,離岸金融中心的“保密優勢”正在逐步削弱。


對於高凈值人士而言,這意味著未來在進行財富規劃時,必須更加謹慎,確保信托架構的合法性和獨立性,避免因控制權問題導致資產被追索。


真正的“安全”源於合規、透明與誠信,而非復雜的法律結構。在財富規劃中,時機把握至關重要。資產保護貴在“未雨綢繆”,應在財務健康、無潛在糾紛時盡早啟動。


選擇獨立專業的受托人也至關重要。任命專業信托公司擔任受托人,而非家庭成員或商業夥伴,可以增強信托結構的獨立性和可信度。


尊重信托結構的獨立性是關鍵。委托人應避免對信托資產行使過度控制權,並確保與受托人保持正常溝通和支付相關費用,以維護信托的合法地位。


------


未來,市場將密切關註恒大清盤人如何進一步處置這些資產,以及許家印及其關聯方是否提出上訴。無論結果如何,這一判決已經對全球信托法律、跨境財富管理及債務執行產生深遠影響。


對於高凈值人群而言,真正的財富安全不是靠鉆法律空子,而是靠光明正大的努力。畢竟,靠違法得來的財富,終究會連本帶利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