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5施政報告


今天,香港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主題共16個字:深化改革、心系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圍繞兩大主軸:經濟和民生。

李家超表示,上任以來不斷推行改革,成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上任三年來,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上升一位至世界第三整體競爭力上升四位至世界第三人才競爭力兩年共上升12位至世界第四安全城市排名躋身十大,位列世界第七


圖片

在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方面,李家超在報告中重點提及跨境財富管理跨境支付通投資移民計劃新股IPO家族辦公室等領域,坊間熱議的“高才通政策收緊”暫未有更新,亮點速覽如下:


1、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未來幾年,香港預料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跨境財富管理中心


李家超指,未來幾年,香港預料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跨境財富管理中心。“跨境理財通2.0”優化措施自去年2月啟動後,內地投資香港的財富產品戶口由2.5萬個增至11萬個。

未來會進一步優化基金、單一家族辦公室和附帶權益的優惠稅制,吸引更多基金來港落戶;證監會積極推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房托基金)納入“互聯互通”標的,提高兩地房托基金流動性;也會配合優化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機制,特別是加強與前海和上海合作,為內地私募市場引進更多境外資金。

2、跨境支付通:持續優化「跨境支付通」,拓展與兩地民生相關的匯款應用場景

將繼續深化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政府將持續優化“跨境支付通”,拓展與兩地民生相關的匯款應用場景,明年會優化可攜現金援助的發放安排,在廣東及福建省養老的香港受惠長者可選擇由政府將款項直接匯入其內地指定銀行的帳戶。

3、投資移民:優化「投資移民計劃」,住宅投資門檻下調至3,000萬

“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要求申請人在港投資不少於3,000萬港元,無論是住宅或非住宅現最多只算入1,000萬港元。

港府優化投資移民政策,如購買非住宅物業可計入金額從1,000萬港元提升到1,500萬港元,物業成交價仍不受限制;如果購買住宅物業,可算入額維持1,000萬港元,但可算入的住宅物業投資會放寬,成交價門檻由5,000萬下調至3,000萬。

圖片

圖源:點新聞


另外,為推動保險資金參與基建融資,政府明年將修訂法例,調低對投資基建的資本要求,對本地項目給予優惠;並推動香港專屬自保和再保險行業發展,以及促進市場推出更多跨境養老、跨境自駕和低空經濟等保險產品。

4、持續強化股票市場:探索縮短股票結算周期至T+1,推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第二上市

李家超表示,香港將通過“科企專線”協助內地科技企業來港融資,加強對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金融支持;進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結構性產品發行機制;研究優化“同股不同權”上市規定;探索縮短股票結算周期至T+1;推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第二上市;協助中概股以香港為首選回歸地;推動港股人民幣交易櫃臺納入“股票通”南向交易。

5、加速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推動機管局及金融機構在港拓黃金倉儲,目標三年超越2000噸

加速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已接納“推動黃金市場發展工作小組”的建議,由財庫局落實,包括推動機管局及金融機構在港拓展黃金倉儲,以三年超越2000噸為目標,建造區域黃金儲備樞紐。並推動金商在港建立或擴建精煉廠,並與內地研究在內地進行來料加工,精煉黃金後出口至香港作交易及交割用途。

政府建立香港黃金中央清算系統,為國際標準黃金交易提供高效可信的清算服務,並邀請上海黃金交易所參與,為未來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做好預備。

圖片

6、構建國際領先債券市場:鞏固香港債券中心地位

香港特區政府會推進鞏固香港債券中心地位,香港將提升金融基建,包括金管局旗下的迅清結算(CMU OmniClear)將與港交所合作,研究讓投資者在單一平臺集中管理及相互抵押股票和債券等不同資產,促成不同“互聯互通”機制的聯動。也會與瑞士、阿聯酋等地市場建立連接;並推動使用離岸中國國債作為不同清算所抵押品,進一步豐富人民幣資產的應用場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也正研究由市場建立和營運的債券電子化交易平臺的可行性,並積極推動在香港建立商業回購市場和中央交易對手制度以提升市場流動性。

7、構建蓬勃貨幣市場:增加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流動性和全球輻射能力

香港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為增加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流動性和全球輻射能力,金管局將利用與人民銀行的貨幣互換協議,設立新的“人民幣業務資金安排”,向企業提供貿易、日常營運、資本支出所需且年期較長的人民幣融資,支持實體經濟使用人民幣,並持續探討更多元化的跨境資金獲取渠道,為市場提供穩定且成本較低的人民幣資金。金管局亦會研究推動人民幣與區內本幣在港進行更便利的外匯報價與交易。

政府將發行更多人民幣債券,並將研究在合適的場景下以人民幣支付政府開支。

8、國際風險管理中心:推動保險資金參與基建融資

為推動保險資金參與基建融資,政府明年將修訂法例,調低對投資基建的資本要求,對本地項目給予優惠;並推動香港專屬自保和再保險行業發展,以及促進市場推出更多跨境養老、跨境自駕和低空經濟等保險產品。

9、人才政策:高才通續簽率55%,每年帶來約340億港元的經濟貢獻

本屆政府推出一系列新的輸入人才政策,至今已有超過23萬人才來港工作和發展。其中,高才通計劃12的申請續簽率達55%。獲批續簽的高才素質高,在港主要從事創科、金融等行業,按每月收入計,95%高於香港收入中位數2萬多港元,50%更是高出近一倍,顯示需求大,市場願意付較高工資招聘。高才通計劃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港元的經濟貢獻,相當於GDP的約1.2%。

李家超續指,通過不同計劃來港的人才大部分很年輕,七成在40歲以下,有助紓緩人口高齡化的挑戰。政府會繼續推行人才政策,確保香港人才競爭力,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10、擁抱AI:2026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

政府已加大力度培育本地及吸引國際和內地AI人才,包括成立“AIR@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匯聚過千名專才,以及雲集近千家AI 企業,提升香港AI的研發實力,為開發不同AI 應用奠定基礎。

港府同時已預留十億元,於2026 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促進AI上遊研發、中下遊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

圖片